解构主义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探析
2017-11-25杨铭
杨 铭
解构主义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探析
杨 铭
英美文学课作为高校英语专业中的一门核心的课程,目前该课程处于教师只灌输文学知识以及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尴尬处境。解构主义理论把反逻各斯的中心主义作为其主要特征,解构主义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变这现状。由此,一方面授课教师应该使学生理解,那些对作家和其作品的评论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当时代及其理论的语境发生大的变化时,之前的评论就不会再具有现实意义。而在另一个方面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合理地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在当今复杂的文化背景中,这种方式能够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和培养自我思考的相关能力具有相当明显的作用。
解构主义立论 创造性思维 英美文学 课程改革
英美文学课是高校英语专业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课程,这门课程用到相当多的学时,同时它所占到的学分比重也会很多。此课程不仅会使学生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内涵和素质。经过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并不愿意进行此项课程的学习,上课普遍干其他的事情,例如打瞌睡,玩手机之类。他们普遍的认为此门课程毕业之后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并十分的反感课堂上的教学。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而老师授课的时候也会只漫无目的的来讲课本知识,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无法给同学们带来新鲜的体验,使原本应该活跃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气,不利于学生对英美的文化进行充分的认识以及产生新的观点。而且教师们的授课方法也存在相应的问题,也是因为在低程度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学习方式,只会进行硬性的记忆,并不会把老师教的内容知识进行贯通。同时对作家作品的认识和评价早就定型,被古人或者是先前的学者把思维思想束缚住了,总把前人的结论作为真理来看待,老师也是一遍又一遍的按照前人说法来进行对学生进行思想的灌输。这样使得作为学习者的他们根本找不到思路没有头绪,不加上任何思考的硬性记忆,考试时就拿着课本找着老师划得重点来开始无穷无尽的背诵,并不会对所学知识有任何一点的看法和记忆。如若我们谈到美国的作家福克纳,他们只会将他进行定型,这是一个怎样的作家,所写的作品大都表现怎样的风格,这样的把作家来进行分析,太过于片面,一点也不考虑它在当今社会中能够拥有的价值,代表的含义,而只是在阐述他人所表述的观点,看了等于白看,拿不出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想法就如中学来老师进行的提问,文章有什么意义啊?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谁的同情和对什么地方美好向往之类的。这种现象是对作家的作品的认知产生了严重的扭曲,并会产生极大地影响。其一,这种做法使作家和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多维性等被片面的理解,把作家进行简单化,他没有了那么多的色彩,无法再表现的全面,限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进行文学创造的能力。为了让现在的这种问题得到解决,我们会用一种较为新颖的观念以及思想来进行改变,其实就是解构主义,这样说来可能会点抽象。但只要理解其意义就会有所了解,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方面进行思考,不局限于前人的结论,质疑那些之前就存在被其他人所评价的观点,来主观的添加自己的认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一个优秀教师的名称,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课堂上的效果,使学生真正有所得,充分的利用起课堂生活,把英美文学课变得有意义,有效果。
一、关于解构
早在很久以前,这项理论就有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对西方的文化生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艺术美学以及各个领域都会有相应的应用,代表的人物有雅克…德里达,罗兰…巴尔特,其观点都表达出了对作品和作家的看法并不是一直不改变的这一看法,就是也要通过解构的理论来认知,作者和他的作品意义是不会是绝对的,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只能根据时代的脚步,来得出新的认知,他认为作家和作品的意义都会处于“延异”之中。所谓延异,它否定事物的中心,读书的过程本来就是来对作品进行改造加工的过程,读书的人不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想法全部都得到体会,因为作者以及读者都会有不太确定的状态,每个人看书时的阅历不同,情感不同,都会有其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有人曾经认为,作者和他的作品是可以分割的,当一件作品完成的时候,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就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与作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就将不复存在。也就是作品自己具有了他所存在的意义,作者不会再与之关联,与之关联的是读者,当读者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给与作品新的理解,产生新的感悟,有新的想法,使作品有了新的意义,就单方面从这来看,阅读写作之间没有隔阂,在读者进行阅读时,创作的过程也在同时的进行中。受到既有的文化水平和社会阅历的限制,每个人对同一本书所进行的理解也肯定会有不同,这就充分的表明了一本书只有一种观念及思想的看法得到了否定。
二、解构主义的具体运用
解构主义的具体理论自从出现,就影响了包括我国之内的大部分国家,在教育方面也有大面积的影响。据我所知,现在,已经有高等院校开始运用这种理论开展实际的教学,主要是应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效果。就例如天津师范的熊教授就应用了此项理论,主要是在语文课堂上讲课,然后通过此种理论来进行学生思维的调动,让他们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到聚精会神的效果,以来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希望能够达到一种新的大学语文课堂得教学的模式。这样的例子很多,就如另一所大学的教授也把这种思想来进行了实践,反响还不错,应用到翻译这一专业,想要达到把翻译的人处于一种中心位置的目的,想要通过此项理论也来增强其专业课程,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还有其他学校的教授等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此种方法被应用于课堂的,特别是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中效果特别显著。现在来说这种方法较为适合英美文学课的体制改革。
三、教学体制转变
一直以来都是用一种较为传统的方式来灌输给学生他们所需要的,这样就会让学生处于一种既尴尬又被动的局面,十分不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接受,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这个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而不是老师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相信大部分高校都是把老师如何教,老师怎样教授知识放在这个教学系统中的前排位置,而却不怎么去想这样学生会不会理解,所以要形成一种把学生置于前排的教学思想,并把实践中的经验和理论中的规划相串联,相结合。来达到所想要的教学目标。有了这样一个大前提,在教师授课的方面就会轻松很多,有多种的教学手法来进行课堂上的教授,通过提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拿出作品来让学生进行各种角度的分析讨论。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所以我们必须要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做出改变。在测评的方式中,文学课具有着其独特的情况,在大部分的高校中,闭卷答题依然是各高校的主要测评方式,但是这种文学性质的课程却并不是太适合应用这种测评方式,因为英美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很好理解,期末复习不容易,大多的学生都会有死记硬背,考完就忘的这种现象。并没有真正的去理解,去领悟。在日常的学习之中我们知道,这种偏向于文学类的学科,不能够只通过硬性的记忆来达到所要求的效果,而且硬性记忆的效果也并不明显,主要是通过理解来加深记忆,并进一步强化记忆。达到最后的永久的铭记,因为这种课程的设立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去鉴赏欣赏文章。由此,如果想要让学生学会欣赏鉴赏的话,就必须改变现在这种教学模式取而代之活泼灵活的尝试学生引导学生去理解这样一种学习的方式。要想改革现在的英美文学课现况,那么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也是关键的一环,但是在文学教学这一方面,教师不容易使自己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得到提升,因为英美文学的书籍较为丰富,而且此领域还处于一种欣欣向荣的趋势有较多好的作品正在出现。如果教师只把自己的全部都给了书本,他的教学生涯也不会太辉煌。为 了使自己的自身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以及更好地学会新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一些关于文学知识的论坛,增加一下大脑中书籍的数量,不仅这样,还要进行多个学科的文化知识学习,要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能够给出学生更权威的解答,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英美文学。
对英美文学的学习、理解到最后也还是学生的事,如果学生的自身得不到改变,那么教学改革则是不成功的。因为学生改变自己,学习本来就是不容易被他们接受的。所以要改变学生,就要使他们花费时间去积累词汇,去认识单词,只有这样才会读懂英美文章,理解其句意中的寓意。但现阶段是学生们都不肯脚踏实地的学,总会有一些投机取巧的小把戏,但是在改革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必须要善于接受,愿意花费时间来进行这个改革,不然就会让改革的难度加大,进程缓慢。大部分人抱怨文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看不懂,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他们没有去深刻的思考这些文学作品,再一个原因是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中,网络资源方便又快捷,但却并不适用在英美文化的学习,主要是不方便课堂笔记的记忆。在课堂上的时候,授课老师要布置好相应的任务,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认识课本上的相关内容,长此以往就会有明显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课程时会更加认真,课堂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英美文学课所进行的都是较为有意义的文学作品,其中有这教育人生的重大意义,也有改变人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经典,所以不能片面的理解文章,要对文章进行深刻的讨论以及研究,探讨其潜在价值和没有被证实作者没有说破的误区等,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在文学课的学习中不但要把专业的知识学会并要融会贯通,最为重要得是教会他们以人文的思想来进行深入的思考。英美文化在当今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必不可少。由此看来,人文所起到的作用一点也不比科技带来的改变少,反倒是人文使现代人类的素质素养得到提高,虽然高校中的英美文学课不像其他的课程那样有可以应用的实际用途,但却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高度以及文化素养。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大潮,英美文学课已经不再具有活力与生机,改革之路越来越有必要。要想把这些改革的进程完善达到较好的效果,要着重于学生和老师的改革,顺利完成改革进程。另一个改革中出现的便是解构理论,合理利用解构理论,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对作品产生不一样的理解,解读不一样的作品,通过这种理论的实践应用使学生学习的动力得以提高。英美文学的改革仍处于初期阶段之后的相应建设,仍需要相关组织机构的继续努力。
[1]郭英剑,虞建华,等.意义的追寻:大人文观与英美文学教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2]程爱民,徐劲.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韩滢.外国文学作品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中接受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
[5]周国平.人文精神与教育[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
(作者单位:汉江师范学院)
杨铭(198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