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共建水源涵养功能区
2017-11-25赵志强
文 赵志强
京津冀共建水源涵养功能区
文 赵志强
按照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08),京津水源地水源涵养功能区包括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于桥水库、潘家口水库等北京市、天津市重要水源地的涵养区以及滦河、潮河上游源头。行政区涉及北京市密云、延庆、怀柔3个区,天津市蓟县,河北省承德、张家口两个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和山西省大同的部分地区,面积约两万平方公里。虽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可为北京提供十亿立方左右的水量,但本市对上游水源的依赖度依然很高,长期以来北京用水的50%到60%来源于上游水源地。因此,加强京津水源地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是一项长远、重要的任务。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由企业生产导致的水污染问题依然存在。主要包括由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排放引起的污染以及工业和城市污废水排放等引起的河流、洼淀污染。同时,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导致水土流失,官厅水库、密云水库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泥沙淤积,导致水库防洪能力降低、供水无保证、泥石流和滑坡时有发生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环京津一带历史欠账太多,县域经济不足和城镇化建设导致水生态保护问题更加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小企业导致水污染,经济发展滞后,环京津贫困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和天津,加剧用水紧张。河北环京津一带的城镇化建设导致新一轮圈地造城,水源地出现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就进一步加强京津冀水源地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系统保护力度。通过自然修复和人工抚育措施,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强生态系统保水保土功能。在“十二五”期间京津冀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水源地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京冀退稻还林还草等项目。定期清理官厅水库、密云水库等水域,开展研究,以综合利用泥沙。建立库区周边生物隔离带、水渠两岸绿色生态走廊。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提高生态建设质量,继续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保护工程,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
二是建设京津水源地生态循环经济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统筹发展沟域经济、观光休闲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将上游水源涵养区内北京市菜篮子(蔬菜、肉蛋奶)外埠基地移到下游地区,减少农业用水量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建设一批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示范园区,推广生态小流域综合开发、农林复合系统等生态农业模式;制定节水生态高效农业发展规划,建立节水生态农业政策法规制度;加大污染治理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农业清洁生产制度,继续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加大城镇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城镇和农村污水综合治理和循环利用工程,完善污水治理管网建设。
三是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保护地下水资源。统筹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从传统水资源开发形式转向新型开发形式,如建设集雨工程、加强雨洪利用,开展污水回收利用等。同时,加强京津冀蒙晋等省市区合作,确定功能区内地下水限采区、超采区、严重超采区,精确界定产业布局,有序淘汰高耗水和污染产业。严格控制京津人口数量,减轻京津城市用水压力。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 郭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