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语文核心价值探析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2017-11-25杨娇
杨 娇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92)
教材的语文核心价值探析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杨 娇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92)
“语文核心价值”就是指一堂语文课,我们要“教什么”。在一节课或一个教学设计的单位时间里,我们不可能设计一篇课文中所有含有教学价值的信息,甚至对许多重要的价值,也只能有所选择,有所舍弃。因此,在一篇课文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
1 品味课文语言,发掘语文核心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中语言的深入品味,感受语言的优美和内涵,提高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1.1 从课文关键词语入手,发现语文核心价值。词句是文章的生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紧扣文本精心选取关键词,进行理解、揣摩、品味、赏析,从而达到把握课文意蕴,形成语文能力。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描写荷叶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简单一句话就写出了荷叶的三个特点——多、绿、圆。在教学时就抓住“挨挨挤挤” “碧绿”“圆盘”这些词语来挖掘荷叶的数量、颜色、形状信息。从这些关键词语入手,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进行分析、体会,这样就能较快抓住语文的核心教学价值。
1.2 从课文语言特色入手,发掘语文核心价值。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传其神。”深入剖析课文语言,能够发现语文教学的很多“价值点”。不同的课文,选择品味语言的角度应该不同,每一篇课文品味语言的重点也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课文的语言特色,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中的语言。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课文中,作者抓住各种花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语言,写出了各种花开放的样子。如昙花含笑一现;蔷薇绽开笑脸;万寿菊欣然怒放;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如果教学时只让学生理解什么时间开放什么花,那么就失去了文章编排的意义。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挖掘描写花开的多种表达方式,把握语文核心价值点。
1.3 从课文修辞手法入手,挖掘语文核心价值。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若拿医学做比喻,语法好比解剖学,逻辑好比卫生学,修辞好比美容术。”可见,修辞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课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入手,能深刻挖掘语文核心价值。
如《花钟》一文中,昙花含笑一现;蔷薇绽开笑脸;牵牛花吹起,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动态地为我们呈现了花开的姿态。而在叶圣陶先生的《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通过“有的……有的……有的”这样一个排比句式,简简单单就写了荷花才开、全开和没开的姿态,教学时就可以通过修辞方法的渗透,通过对比的方式训练学生准确选择不同语言,并运用不同修辞手法展现事物的特点。
2 把握文章写作方法,发掘语文核心价值
新课程倡导老师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读写结合,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写作技巧。
2.1 从理解课文的思路入手,来把握课文的内在美。课本上的每组课文都有一个专题,有相同的训练点,但每篇课文又各有千秋,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找出文章表达方法上的特点,把握文章写作方法,进而学习积累并在自己的习作中进行应用。
如三年级上册《赵州桥》课文中:“赵州桥非常雄伟。”这是一个总起句,后面介绍的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的具体描写。“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个过渡句巧妙地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围绕坚固和美观,课文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写作技巧,并进行模仿训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2.2 从分析课文的结构入手,挖掘语文文章整体美。从分析课文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作顺序和写作结构,能够有效挖掘语文文章外在美。《颐和园》一文通过游览顺序写了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景色,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顺序,通过画路线图的方法将作者的游览顺序深入每个学生内心,从而进行模仿训练。在习作课上有效开发课文资源,将总-分-总;总-分;分-总等文章结构集中模仿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和习作能力。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挖掘文章的整体美。
3 融情于境,升华情感,发掘语文核心价值
3.1 以读促情,发现语文价值。“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教师的语言饱含激情,富有感染力,能把学生引进美好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如人教版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时再现父亲灵柩归来的情景,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读,配乐朗读、引读、男女生分开读、范读,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不同方式展开多维体验,能把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引向深入,并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
3.2 融情于境,升华情感。学生感情的喷发和良好的情景创设是分不开的,一堂有味道的语文课必然和学生的感情相融合,情境交融。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为例,对于90年代出生的孩子而言,缺少对战争的感受,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课中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难以激发,对“战争之恨”、“和平之望”的这种“理”更是难以渗透。教学时通过再现爸爸灵柩归来的情景,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给人们带来伤害的图片和适时补充关于战争的数据资料,让学生融情于境,激发学生对和平的渴望,升华了情感。
总之,语文教材内容和其他学科教材相比,缺乏明晰的知识和技能定位。语文课堂教什么,常常需要教师对课文进行再加工,梳理出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只有深刻剖析文章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一堂语文课才能做到高效,富有语文味。
[1] 向小菊. 把握语文核心价值,尽显阅读课堂魅力[EB/OL].
[2] 王粉林. 细读文本 发掘“语文核心价值”[EB/OL].
[3] 郑桂华. 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EB/OL].
杨娇,云南师范大学2014级在职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G634
A
1672-5832(2017)11-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