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镌刻“人民中心”
2017-11-25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大历史观镌刻“人民中心”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即将胜利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将顺应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从战略全局上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新的规划和部署。从大历史观的视角看,它将以人民为中心,打通时间与空间的历史维度,打通中国与世界的历史维度,打通过去与未来的历史维度,打通富民与强国的历史维度。它将让中国“强起来”的制度架构更完善、让“强起来”的物质基础更坚实、让“强起来”的价值体系更成熟、让“强起来”的文化自信更深厚。更伟大的改变历史的航程刚刚开始,更伟大的胜利还在前方。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将继续书写奋斗的篇章,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片经历了苦难与辉煌的大地,将重新站在时代潮头,为世界定义一个新的未来。
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握过去的历史轨迹、当前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时代演进,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人民中心论,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丰富发展的人民中心论,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的伟大实践之中,并具体体现为以下十大人民观。
人民宗旨观。全心全意为民人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正是因为始终牢记这一宗旨,中国共产党才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这是党的历史所证明的一个真理。从七大开始,我们党就正式把“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进党章的总纲。立足大历史观而确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对中国现代化实践成果经验的理论总结。它将人民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超越了西方的发展思想。
人民目标观。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理想中国价值追求的深刻阐释,成为激荡神州大地、承载亿万海内外中华儿女理想追求和责任重托的热词。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党的总书记首次会见中外记者,习近平就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他的“人民目标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位置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最重位置、最核心位置。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出发点,人民至上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接受外国记者专访时深情地说,“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的政治底色和政治品格,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本目标和行动逻辑。
人民立场观。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公开宣称自己的价值立场,把“人民”两个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96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已经证明,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是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大历史观下对全党“不忘初心”的新的郑重要求。
人民共享观。坚持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2015年10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列入新发展理念。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着眼世界和平发展大局,与时俱进提出并不断充实“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先进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共享发展的本质内涵,形成了一个全面的共享发展理念,要让世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
人民利益观。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私利,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两个绝大多数”明确了无产阶级运动的主体和目的,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和宗旨。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的最高利益。“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夯实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群众观。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将党和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和土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做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紧接着又开始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践,把群众路线引向深入。正如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人民主体观。人民是社会生产力、社会生活关系和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2014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使命越艰巨,就越需要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去干事创业。”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请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人民检验观。人民是建设和改革的主体,也是发展成效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人民满意是衡量治国理政的客观尺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他特别强调,“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只有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得失标准,才能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力量源泉。
人民监督观。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正如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的,“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最好的监督员,他始终强调党员干部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他说,“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要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都要交给群众评判。”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推出一批又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让人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十八洞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方略。从太行山深处的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甘肃渭源县元古堆村、东乡县布楞沟村,从安徽金寨县大湾村到山西岢岚县赵家洼村……习近平深入中国最贫困地方了解群众的真实情况,“真扶贫、扶真贫”的强烈信号传到全国上下。
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改革开花结果,许多过去难啃的“硬骨头”终于被啃下,改革红利更多惠及百姓生活。五年来,我国养老金在“8连涨”基础上继续“5连涨”;我国近8000万住房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6000多万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我国织起全球最大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目前城乡居民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全面依法治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向往、幸福的尺度。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上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机关坚守公正司法底线,纠正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推动人权保障,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
全面从严治党,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治国必先治党,党的作风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八项规定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内的政治生态得以净化,党进一步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
面向第三个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
历史,常常凝练成一次次选择;选择,又必然开启一段段崭新的历史。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我们党已经找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子,那就是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历史再次迎来了关键的时刻,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的这一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了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新特点,标注着中国共产党率领亿万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高地。
付出百倍努力,坚决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在第四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摆脱贫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是我们党和国家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现在,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阶段,任务仍然艰巨繁重。现有贫困大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接下来,我们必须用心体会总书记对贫困群众的一片深情,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好,真正下一番绣花功夫,吹糠见米,沙里砺金,全面提高脱贫精准度和群众满意度。
驶向第三个百年,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开启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中国迈向“强起来”新时代的道路上,在两个百年目标之后,“第三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课题将历史性地提上日程。这个百年任务就是,在第二个百年建成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绿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后,再经过28年建设发展,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100年(2078年)建成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的来看,实现第三个百年目标,必须通过更加重大和关键性的体制改革和前所未有的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
我们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我们相信,在第三个百年到来之日,历史一定会铭记2012年11月29日这一天,一个普通的日子,巍峨矗立的国家博物馆,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方,习近平向全世界的庄严昭告——
“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