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地区科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

2017-11-25姚庆荣

长江丛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甘肃文化遗产物质

姚庆荣

甘肃地区科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

姚庆荣

在现代社会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甘肃,加强甘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发重要。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科技占据着重大作用,以科技为手段,可以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本文就甘肃地区科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甘肃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一、甘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情况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甘肃是一个民族众多、人文资源环境独特的地区,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应逐渐形成了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文化。对于甘肃地区而言,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孕育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香包刺绣、面塑砖雕、皮影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甘肃地区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笔重要的财富。

甘肃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甘肃地区各族智慧的结晶,反应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甘肃地区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首先,甘肃地区特有少数民族语言面临消亡危险,由于同汉族混居,甘肃特有的民族语言(东乡语、保安语等)面临着同化、消失的危险;其次,民族服装文化受到了冲击,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外来服饰走进了甘肃地区,使得穿戴民族服务的人越来越少,甘肃地区民族服饰文化许多元素被现代服饰给取代。另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甘肃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也在逐渐褪色,如甘肃地区的“迎亲赛马”仪式、“沟火会”等传统文化遗传逐渐消失而在现代社会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给当代人敲响了警钟,促使人们要主动地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去,要保护好甘肃地区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1]。

二、以科技促进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思考

一是要,加大科技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加大科技的投入可以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和丢失。因此,在甘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政府必须还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推进科技发展战略部门,枕垫支持和很到开展关键性技术攻关,以技术为核心,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二是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为了更好地保住甘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必须应当认识到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英,要积极建立科技人才专项资金,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养一直业务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三是要加大宣传,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甘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隗宝,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甘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作为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向广大群众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甘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让更多的人投入到甘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去[2]。四是要发挥政府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中的作用。要想保护好甘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政府,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首先,政府必须结合甘肃地区的现实状况,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政策,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保护,以法律为依据,为甘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其次,要制定宏观发展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到宏观发展规划中去,从而更好地保护甘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是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目的就是使甘肃地区珍贵的、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为此,相关部门要积极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全面掌握甘肃地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产环境,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将甘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备案,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

综上所述,甘肃地区科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要,科技是推动甘肃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甘肃地区科技还需进一步研究,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而甘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甘肃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促进民族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作为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要加大宣传,争取全民参与,同时要完善相关立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从而使甘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1]李军阳.甘肃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4.

[2]雒庆娇.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公众的文化自觉与甘肃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发展,2013(10):79~80,90.

(作者单位:甘肃行政学院)

本文系“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数字化保护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姚庆荣(1978-),女,甘肃通渭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科技融合。

猜你喜欢

甘肃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