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诗词的现实主义风格
2017-11-25蔡翌阳
蔡翌阳
浅谈苏轼诗词的现实主义风格
蔡翌阳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一生中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佳作。后代人对苏轼诗词的评价,大多局限在浪漫主义情怀方面。但文学创作的基石是现实社会,在苏轼的众多诗词作品中,同样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基于对苏轼诗词的现实主义风格探讨,我们不难发现这与苏轼的心境变化、生活环境变化等都是息息相关的,有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有的则是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正式这种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引起了历代文人以及读者内心的共鸣。
苏轼 现实主义 心境 共鸣
说到苏轼,几乎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作为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之作。对于苏轼诗词的鉴赏,历代文学评论家们基本对苏轼有着很高的评价。近代以来,对于苏轼的诗词风格的评价鉴赏,大多集中在苏轼的浪漫主义风格上,因此苏轼在现代人眼中,也是被归类到浪漫主义派别之中的。但是我们仔细阅读苏轼的作品,其实在感情丰富的文字之下,流露出的是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无论怎样优美、华丽,甚至奇幻、激情的文字,创作的源头依旧是我们的生活。苏轼生活于北宋,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对苏轼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苏轼的诗词中,民族矛盾是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苏轼忧国忧民的文人心理。研究苏轼诗词中的现实主义色彩,不仅具有文学理论研究的意义,同时对于我们理解北宋时期社会生活变迁有重要意义。
一、苏轼诗词现实主义风格形成原因
(一)家庭影响
根据现代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家庭环境对人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比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还要大很多。因此苏轼在诗词创作中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与苏轼自小的成长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苏轼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是著名的文人,父亲苏洵也是北宋著名散文家,弟弟苏辙也同样是著名的文人,后人将苏洵、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三苏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样,苏轼的母亲也同样出自于书香世家,如此良好的家庭环境,让苏轼从小就在文学的熏陶中成长。在苏轼少年时代,她的母亲亲自教导,培养他养成观察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对苏轼影响十分大。并且苏轼的母亲自小就教导苏轼,要学以致用,将来做官一定要清正廉明,为百姓谋福利。母亲从小严厉而正确的教导,帮助苏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苏轼成年做官后,往往不顾压力和自己的生命安全,为民请命,虽然遭受到小人的迫害也从不退却。苏轼能够有这样的品格,与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二)欧阳修的倡议
欧阳修同样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并且在政治上也享有盛名。在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欧阳修是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领袖人物。在继承发展韩愈古文理论的基础上,欧阳修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除此之外,欧阳修在史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不仅参与修订了《新唐书》二百五十卷,还自己编写了《新五代史》。欧阳修的诗词中有不少是描写现实社会以及民间疾苦的,例如《再和明妃曲》,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在诗风改革运动中,欧阳修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对苏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参加科举考试后,拜在欧阳修门下,欧阳修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积极的推荐他参与政治。除此之外,同一时期的文人范仲淹的思想也影响了苏轼,范仲淹所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深刻的影响到苏轼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三)个人经历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儿时的成长环境以及周围的人的影响,奠定了苏轼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基础。但对于创作来说,最直接的影响还是个人的经历。古代中国,文人读书都希望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当朝为官是每个文人奋斗的目标。苏轼赴汴京应试后,虽然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也积极的推荐苏轼参与政事,但苏轼一生的为官经历只能用坎坷来形容。虽然他一心想要改变北宋混乱的局面,帮助缓解民间矛盾,但却常年别贬谪在外,这不能不说是对苏轼的沉重打击。虽然在苏轼的很多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贬谪在外仍旧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想着如何帮助百姓疾苦,但常年在外的坎坷境遇,也让他看清了政治的黑暗。尤其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苏轼甚至有了归隐之心。而后来又被贬谪到惠州等偏远之地,但面对次次贬谪,苏轼都用豪迈之情面对,把放逐远方看成接近百信的机会。因此也就不难解释,为和苏轼的诗词会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二、苏轼诗词中对人民艰苦生活的反映
苏轼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为人坦率,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的题材有很多。北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面对重重的内忧外患,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多次贬谪让苏轼的仕途充满了坎坷,但也正是这些坎坷,让苏轼有了接近百姓的机会。因此苏轼诗词中的现实主义风格,首先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直接表现就是对人民艰苦生活的反映。
苏轼一生中多次被贬谪,因此就在很多地方做过官,对于不同地区的人民生活都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他常常把自己见到的情况写到诗词中,把人民的生活直接反映在诗词之中。并且,苏轼认为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就在于过重的赋税和徭役。例如在《吴中田妇叹》中,作者描写到“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此时王安石变法正逐步在北宋推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间矛盾,调节了封建生产关系,但是仍旧存在很多弊端,人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吴中田妇叹》。一首短短的七言诗,记录了江南雨灾背景下,江浙一带农民的悲惨生活,表现出作者的同情以及对朝廷弊政的抨击。从诗文具体内容看,前八句为第一段,记叙了雨灾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后八句为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抨击了朝廷苛政对人民的伤害。诗中的农妇,觉得受不了生活的苦难,甚至觉得不如去投河自尽,当河神的祭品。天灾难以避免,但人祸却是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甚至比天灾还要可怕。诗文真挚,抒情叙事兼顾,真情流露,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除此之外,苏轼还有很多诗文是描写民间疾苦,例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等,描写了天灾人祸带来的疾苦,让百姓生存艰难。天灾已经让人难以承受,统治者却根本不管民间疾苦,百姓的死活对于他们来说仿佛根本不值一提,强迫农民在雨中服役,还要征收过重的赋税。苏轼虽然体会到民间疾苦,也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却也只是无能为力。对于苏轼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这些记录下来,用诗词等文学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
三、苏轼诗词中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关注
宋代民族矛盾尖锐,长期处于积贫积弱局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就一直南下侵略,其中尤以契丹、西夏为主。然而从开国皇帝赵匡胤起,北宋就一直采取消极防御的措施,虽然连年战事,北宋却总处于弱势。潭渊之盟后,更是要向契丹缴纳巨额的岁币,而这些岁币只有不断增加赋税,从百姓的血汗中获取。
面对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尤其是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苏轼态度鲜明的反对缴纳岁币,反对求和。在很多作品中,苏轼都表达了愿意出征疆场的愿望。例如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作者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苏轼在密州担任知州时期写的一首词,表达出苏轼内心强国抗敌的愿望和壮志豪情。这首词创作于熙宁八年,词的上阕叙事,下阙表达感情,结尾直接表达自己想要走上疆场,卫国戍边的愿望。
元丰七年的时候,西夏侵略兰州一代,为此苏轼十分交际,在《岐亭五首并序》中写到“西方正苦战,谁补将帅缺”。苏轼的众多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中,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豪迈之情,以及希望可以为国家奋斗、上沙场杀敌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激励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虽然从苏轼的仕途来看,他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实现,北宋经历几次改革,也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苏轼的政治理想也没有实现。但这并不能阻挡苏轼为国效力的愿望,虽然心生归隐之意,但经历数次贬谪,苏轼还是在为民请命。在苏轼留下的诗文中,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担忧的题材有很多,这也是苏轼现实主义风格诗词代表。
四、苏轼诗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北宋经历了数次改革,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王安石变法。宋神宗即位后,十分欣赏王安石的才华,也想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因此逐步提拔王安石,在熙宁二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拉开王安石变法的序幕。但是理想虽好,实施起来却有很多问题。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急功近利,为了推行新法措施,采用很多极端手段,因此在实施后弊端不断出现。苏轼在地方为官时,直接地体会到新法的不合理之处,因此写了不少对反对、讽刺新法的诗词,揭露出社会的黑暗。例如《山村五绝》就是揭露新法问题的诗文,主要针对的是新法中的青苗法和盐政方面的问题,共有五首五言绝句。其一,“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其二,“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其三,“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其四,“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其五,“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不须更待飞鸢坠,方念平生马少游”。在这五首诗中,苏轼鲜明的揭露了新法实施后并没有改变百姓生活,反而对农民的生活造成了更大的负担。我国封建社会对盐的管理一直十分严格。当时在江浙一带,盐法管理十分严格,但仍旧有人贩卖私盐,并且随身带刀与官吏作对。在苏轼看来,只要盐法宽松,符合社会实情,那么这种现象自然就会消失。
五、结语
苏轼是一代文豪,他在诗、词、文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后人认为苏轼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文,也是宋代文学成就的最高峰。除了在文学方面,苏轼在如书法、绘画等方面同样有很大的造诣,成为宋代文人的代表,也成为宋代文人精神的典型。在苏轼的诗词中,我们不仅仅能够感受到一代文豪的浪漫主义情怀,也能从字词间感受到对北宋社会生活的反映。苏轼所具备的文人品格,体现在他创作过程的方方面面。他能正视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个人机遇的变故,始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现实社会与文人精神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令后人回味无穷的优秀作品。
[1]王献锋.论苏轼自嘲的”不合时宜”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
[2]梁金凤.论苏轼诗词中的语言涵义与归隐研究[J].语文建设,2015(11).
[3]刘洋.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16(03).
[4]张小童.苏轼诗词歌的艺术特色[J].西部皮革,2016(06).
[5]杜霖.论苏轼的闲适诗词及其闲适生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08).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