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萨尔》中岭部落与青海藏区游牧部落间比较及岭国衰落的原因分析

2017-11-25拉目才让

长江丛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格萨尔史诗藏区

拉目才让

《格萨尔》中岭部落与青海藏区游牧部落间比较及岭国衰落的原因分析

拉目才让

本人通过史诗中岭部落的社会生产生活状态与新中国成立前青海藏区游牧部落间的比较,来分析其内在联系。并简要分析《格萨尔》中岭国因社会体制、经济建设、法律法规中所存弊端,揭示其白驹过隙般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原因。

格萨尔 岭 青海藏区 游牧 部落 衰落 原因

一、历史文献中的“格萨尔”

《格萨尔》史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格萨尔王征战四方四魔,平定十八大宗等其戎马一生为主要题材的英雄故事。在史诗中格萨尔王呈现的是半人半神、人神合一的状态,他从天界来到人间是为了降服妖魔,抑强扶弱;抑苯扬佛,弘扬佛法;统一藏区,为民造福;安定三界,使天下太平。他在史诗中多重身份及神变,就连《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都不能望其项背。他是黑头藏人的国王,是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是变化万千的巫师。他的灵魂寄托在坚不可摧的阿尼玛卿神山上,他还有天神家族在关键时刻助阵退敌。最重要的是他还有包容他人的错误及信任投敌的宽广胸怀,所有人类需要的一切优点都体现在他的身上,以突出其神性。

对于如何看待史诗中的格萨尔,以下论点我认为比较符合历史实际,“说它是‘史诗’,首先是有‘史’,是以实在的历史事件为基础的。这种实在的历史事件,是通过长诗本身的基本内容来体现的;说它是‘诗’,是因为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是取材于历史,经过不断加工创造而成的史诗。”①既然格萨尔是历史人物,那他为何没有一个详细的历史记载呢?真正的岭·格萨尔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以下是藏文历史文献中提到的有关与岭·格萨尔王有关的资料:

智观巴·贡却乎丹巴饶吉所著《安多政教史》中说:“黄河源头一代是岭·格萨尔的统治地域, 岭·格萨尔王生辰有铁鼠年(1060年)或水阴猴(1053年)的两种说法。”

十八世纪藏族著名历史学者松巴·耶喜班爵尔在他的《答问》一书中说:“在康地上部,自上而下有黄河、雅砻江、金沙江等三江。在中间者为雅砻江,连带吉云及粗隆委两水,共三条河流环绕的地带是格萨尔的生地,他在德格的左边,是德格所属的地区……他父母账房所在地,叫作吉尼玛滚奇。它属于德格地区的丹和岭两大部落中的岭部。格萨尔生后不久,被他叔父晁同驱逐到黄河源头扎陵湖和鄂陵湖附近的拉隆玉多地方。他在该地长大,成为一位英勇的武士……”。“格萨尔虽然实有其人,但《格萨尔王传》中的格萨尔,则是根据历史上的人物,而作了添枝加叶的渲染夸张,已经不是原来真面目了”。

在《印度八大法王》中提到:“格萨尔后于朗达玛,先于阿底峡尊者。”即生于公元九至十一世纪。

周华著的《藏族简史》中对岭·格萨尔有如下解释:“岭·格萨尔只是玛域地区也就是如今果洛地区的一名部落长,他并不是一名对整个藏区的政治有影响的国王,就连他的势力也没有扩展到全安多地区。公元十一世纪岭·格萨尔出生在多康雅砻江边,后来在玛域也就是如今果洛地区扎根并发展壮大,名声也有所提高。当时正是吐蕃王朝分崩离析各地都是各自为王的时代。岭·格萨尔是一名拥有勇气和智慧,在治理地方时以慈悲为怀,灭绝进犯者和抢盗等业绩……。”②

经过以上学者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在历史资料中没有看到他的丰功伟绩?但没有具体的有关岭·格萨尔的历史记载可能与他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很大的关系。格萨尔王所在的历史时期是一个特别时期,吐蕃王朝没落,各地都形成无数个互不统属的部落及部落联盟,进行着无休止的统治权、草场、领地的争夺战,外部大唐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进入五代十国连年内战,是朝代更替频繁时期。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没有历史记载是情有可原的。

新中国成立前的青海藏族部落“一般千户受中央王朝分封,因此还承担一点上贡和纳税的义务,而那些地处更为偏远的部落‘红保’、‘嘉保’则不与外界接触,在自己的辖区内发号施令,自成一体。”③二十世纪这些部落的情形都如此,况且在更早的五代十国时期,格萨尔王的丰功伟绩肯定很难传到中原地区。而藏区因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在历史记载上有空白我们可以理解,而后人对格萨尔王历史的传唱,出发点都有一些传播宗教的色彩。再者,藏区游牧部落识字的大都是高僧大德,这样就使我们无法找到有力的证据,证明格萨尔王是历史人物,只能通过史诗中的蛛丝马迹来寻找格萨尔王的足迹。

二、史诗中岭部落与新中国成立前青海藏区游牧部落间的比较

史诗中我们看到在处理有关岭部落的重大事项时,由总管王绒察查根或格萨尔王召集岭国长、仲、幼三大部落及臣属部落的首领们参加,召开大会时大家围坐在一起,按照规定的程序参加讨论,共同商议,共同决断。在大会上“妇女同样拥有发言权,在这一点上,男女是平等的。‘每鸟鸣一声,每人唱一曲’,正说明了这种平等权利。在决定问题时,岭国人是全体欢呼,表示赞成和拥护”。④至今,这些现象还存在于青海藏区游牧部落。群众在祭祀山神而进行插箭时,做法事或处理重大事情时,也都是围坐在一起,先由部落长老讲话,讲完后大家一起高呼“啦甲老”(意:神胜利了)或“德热”(意:就是那样或就要那样)。

史诗中的社会经济状态和新中国成立前部分青海藏区游牧部落没有多大差别,因为受限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使得史诗中提到的都是以畜牧业为生产方式,而这种靠天然牧场的生产方式是很难有长足发展的。再说格萨尔史诗产生也就不足1000年,在这1000多年里,这些地区除了在宗教文化方面外,在社会体制、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等方面可以说是没有得到任何发展。“新中国成立前,青海藏区牧民从事畜牧业生产,千百年来延续着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部落是其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这里长期以来处于近乎与世隔绝的封闭环境中,生产力十分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史诗中的社会经济状态和新中国成立前部分藏区游牧部落间没有多大差别。

“史诗中提到部落首领有‘佣人’(gyo-g-po),既‘穷人’和‘富人’的差别,但没有明显的主仆关系和贫富差别,更没有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描写。”⑤这也跟新中国成立前青海藏区游牧部落因生活资源的匮乏而到富人家去打年工,或月工相像。

三、岭国衰落的原因分析

在社会体制上“称其为奴隶制残余的封建游牧部落社会”比较确切,史诗中的体制拿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只是适合草原游牧部落中的小部落,它包含着平等自由的思想。比如:萨尔王就是通过赛马这样相对公平的方式称王,随着部落联盟的扩大,他的责任也就越大,因为他既没有常设的军队,也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更没有成文的法律法规,这一切是岭国走向衰落的根本因素。

在岭地最大的资源是大片的天然牧场,也有半农半牧区。天然牧场不像种植园或手工业生产,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社会状态。而且还需要抵御强盗,因为他们没有政府的军队来保护他们,只能自己来抵御。在这样的生产资料、生产关系及生产力的背景下,人民生活条件得不到长足的发展,这一切都是岭部落之所以衰落的成因。

注释:

①开斗山,丹珠昂奔.试论格萨尔其人[J].西藏研究,1982,10(73).

②周华.藏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③陈玮.解放前青海地区藏族部落生产资料占有形式浅析[J].青海社会科学,1992,6(92).

④降边嘉措.格萨尔与藏族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6.

⑤降边嘉措.格萨尔与藏族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6.

[1]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编.霍岭大战[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79.

[2]甘肃省《格萨尔》.格萨尔文库(第一卷)[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

[3]王沂暖,华甲翻译.格萨尔王传(贵德分章本)[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4]开斗山,丹珠昂奔.试论格萨尔其人[J].西藏研究,1982.

[5]降边嘉措.《格萨尔》与藏族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6.

[6]周华.藏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7]陈玮.解放前青海地区藏族部落生产资料占有形式浅析[J].青海社会科学,1992(06).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拉目才让,藏族,甘肃甘南人,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2014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格萨尔史诗藏区
格萨尔王及格萨尔史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究竟有多长
《上河降魔记》所见《格萨尔》在舟曲境内的流传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2013史诗之战
史诗表演
爱在黄河第一湾:“上海女婿”的藏区传奇
史诗
长征 伟大的壮举 永远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