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孳乳”

2017-11-25

长江丛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声韵字源黄侃

李 迪

浅析“孳乳”

李 迪

“变易”“孳乳”是章太炎先生在《文始》中提出的关于词义文字发展的两大条例。其中章太炎《文始·叙例》:“讨其类物,比其声韵,义自音衍,谓之孳乳。”本文主要讨论“孳乳”的含义及其作用,将以实例分析孳乳之于语源。

孳乳 同族词 根词

一、前人研究

许慎《说文·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章太炎《文始·叙例》:“讨其类物,比其声韵,义自音衍,谓之孳乳。”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古今文字之变,不外二例:一曰变易,一曰孳乳。”“孳乳者,譬之生子,血脉相连,而子不可谓之父。”“若孳乳字非特不可废,且须再造也。”①杨树达《文字孳乳之一斑》:“文字之孳乳,其术伙颐,不可方物,然循迹以求,固有事象显白无疑可以论定者,今约分六类述之。”②其六类为:能动孳乳、受动孳乳、类似孳乳、因果孳乳、状名孳乳以及动名孳乳。杨氏分此六类的标准大致看似语法,实则语义,即依据词义的转化进行的分类。

殷寄明《〈说文〉研究》将许慎关于文字发展的理论概括为“孳乳说”和“改易殊体说”,认为:“孳乳,指汉语词汇系统中新的语词不断增殖,于是导致了记录新语词的文字之增生;改易殊体,则指某个文字形体不断变化,产生多个异体字。”③王力《中国语言学史》认为:“如果转化为别的声音或别的意义,而有迹象可寻者,叫做‘孳11:29 2017-3-2乳’。”④汪启明《章太炎的转注假借理论和他的字源学(下)》则认为“孳乳字是由于词义引申而生”,孳乳属于“转注造字”产生新字,“它们(变易和孳乳)所产生的新字和字源是同源关系”。从字形上看,“孳乳字是母子之别,意义微殊。”⑤简言之,孳乳是一种派生,字或词产生新义,为新义再造新字或新词的现象。

二、例举分析研究

下面以郭晋稀先生的《说文解字古韵三十部疏证》⑥中“回”字为例,进行分析。

回字朱翱作户环切,则与还同音。在寒孳乳为还,复也。在队为归,女嫁也。出亦曰大归,引申为诸归家者。自队对转谆,则为,归也。此一族也。从反身,孳乳为殷,作乐之盛称殷,从者,殷盖即岂字。对转脂,变易为岂,还师振旅乐也。殷以还师,故从。岂一曰欲也。谓思归也。孳乳为觊,为㰟,幸也,欲也。觊、㰟对转谆,变易为祈,求福也。次对转寒,变易为款,意有所欲也。《诗传》曰:“岂,乐也。”故岂又孳乳为恺,康也。对转谆变易为祈,喜也。为忻,闓也。旁转泰变易为快,喜也。忻訢旁转寒,变易为欢,喜乐也。为懽,喜款也。为衎,喜貌。此二族也。归有馈遗之义,《聘礼》曰:“归气五牢。”《书序》曰:“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春秋传》曰:“归公乘马,归夫人鱼轩。”孳乳为馈(兼入队、泰),饷也。近转脂变易为气,馈客之刍米也。《春秋传》曰:“齐人来气诸侯。”对转谆孳乳为餫,野馈曰餫。为䭓(二字实一谆一脂),秦人谓相谒而入麦曰䭓(䭓字宜在脂部,然相承读入谆)。在队孳乳为餽,吴人谓祭鬼曰餽,此三族也。(襚,衣死人也,亦衍于馈)其余畾声之字,音义亦取诸回。

以上所有孳乳之字皆从“回”而来,为同一族属,“回”为其根词。

三、孳乳对语源的意义

黄侃说:“语根之学,非重在远求皇古之前,乃为当前争取字书之用。”⑦杨树达在《形声字声中有义略证》中说:“吾意必语根研究明白,而后始有真正之新式完备字典之可言。”⑧任继昉在《汉语语源学》中说:“我们讨论‘语根的起源’,就是通过根词来追根溯源的。”⑨根词具有强烈的直接或间接的孳乳衍生能力,它的音义形式为后来同族词的孳乳衍生提供了条件。

注释:

①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8~34

②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M].中华书局,1983:153-164

③殷寄明.《说文》研究[M].香港文汇出版社,2005(61):118,187~188

④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68

⑤汪启明.章太炎的转注假借理论和他的字源学(下)[J].楚雄师专学报,1990(1):19~33.

⑥郭晋稀先生的《说文解字古韵三十部疏证》(或名《新编说文通训定声》)尚未出版,仍在编辑中。

⑦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8~34.

⑧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M].中华书局,1983.

⑨任继昉.汉语语源学[M].重庆出版社,1992:89~104.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章太炎.文始[M].杭州:浙江图书馆校刊,1919.

[3]卞仁海.语源研究:黄侃与杨树达[J].船山学刊,2013(4):157~160.

[4]黄易青.汉字的自然孳乳与自觉规范[J].语言建设,1997(2):30~33.

[5]韩琳.黄季刚“变易”观念辨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1):44~48.

[6]张博.同源词·同族词·词族[J].固原师专学报,1991(3):9~12.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声韵字源黄侃
拆包裹和挑盖头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九江县民歌三声腔的统计与分析
黄侃的痴迷
贺《红叶微刊》上线
探寻字源妙处多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声韵格律之美
中国诗歌声韵演变发展略
随文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
狠,有时是一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