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郡斋读书志》看晁公武的经学思想倾向

2017-11-25孙月霞

长江丛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周礼经学管仲

孙月霞

从《郡斋读书志》看晁公武的经学思想倾向

孙月霞

在宋代目录学史上,晁公武是位重要人物,其编纂的《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目录。晁公武对于经部诸书的著录反映了他对经学的看法,其经学思想集中体现为:直承孔子本源、辩证地看待孔子的言论、抨击否定后世《周礼》。

郡斋读书志 晁公武 经学

经学兴起昌盛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衰落,至唐宋两朝又重新兴起。晁公武对于儒家经典也非常尊崇,曾潜心钻研各种经典著作,并撰写成《易故训传》、《中庸大传》、《毛诗故训传》、《春秋故训传》、《尚书故训传》等书,但遗憾的是,此些著作皆已失传,所以我们只有从他的目录学著作《郡斋读书志》中探其经学思想。

一、崇经尊孔

晁公武对儒家经典的尊崇,本质上是尊崇孔子的儒学观。他认为孔子的儒家观点非常丰富,晁公武最为重视的则是 “修身”二字,对于“修身”晁公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阐释到,“修身”从内在来讲要“正心诚意,致知格物”[1],也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内心摒除邪念,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从外在来讲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种观点源于《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修身为本。晁公武对于孔子儒学观的精髓和本质一语中的。

与此同时,他对经学的发展亦做了详细阐述:汉代以后,传解易经的有焦氏、田氏、费氏三家;诗有齐鲁韩毛四家;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传习礼记的有大戴礼记、小戴礼记;书有古文《尚书》、今文《尚书》。晁公武认为此些派别都按照自己的观点来阐发孔子的儒学观,各不相让,互相攻击,以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其弊甚矣。他在《郡斋读书志》经类总论中谈到:唐代中叶,儒学之士宗尚经术,但是却背离了孔子本意,各种学术异端并起。研究《尚书》的用今文经代替古文经,研究《春秋》的将春秋三传所有同异之处全部并举,佛家、道家、法家各种思想充斥于六经之中。汉代以后,经学家不断将孔子之学析缕分条,距孔子本源越来越远。晁公武针对此种弊病,采取摒弃一切不合孔子及六经原貌的研究,直承孔子本源的做法。对于孔子以外或不能完整表达孔子的学问,一概否定。

晁公武对于孟子的态度是否定的。宋代以前,孟子其人其书很少有人提及,其地位还不如魏晋儒者范宁等人。从北宋初年开始,孟子地位不断升高,尤其是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由于掌权者王安石非常推崇孟子,孟子获得了官方肯定,被封为“邹国公”,统治者在孔庙中增加孟子的神位,同时《孟子》成为科举必考科目,从此以后孟子在官方地位达到最高峰。此种变化在目录学著作中也有所反映,比如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将《孟子》一书由子部上升到经部。然后将孟子与论语合并,合称“语孟”类。但是晁公武因袭前人分类方法,继续把孟子放置于子部,由此可见晁公武对孟子是持反对意见的。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孟子不仅不尊周王室,反而劝谏诸侯称霸,这是鼓动臣子不尊君,和孔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所以晁公武认为孟子背离了孔子,这是站在尊孔的立场上反对孟子的。而另一原因则是由于政治见解的不同,晁公武反对王安石变法,对新法持不同的意见,而王安石又非常推崇孟子,因此公武反对孟子跟王安石有很大关系。

晁公武虽然尊崇孔子,反对那些不能完整表达孔子的学问,贬斥那些不合孔子及六经原貌的研究。但他并不是盲目迷信孔子学说,认为孔子的所有观点都是正确的,而是辩证地看待。比如对管仲的评价,孔子认为管仲不用武力,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人民享受到了管仲所带来的好处,所以孔子赞扬管仲“如其仁,如其仁”,晁公武对此是认同的。但是孔子批评管仲“不知礼”,指出管仲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方面是违背了“礼”的制度的,比如管仲生活奢侈等等,孔子是给予严肃批评的。可是晁公武通过阅读管仲的著作如《心术》和《白心》,发现其心存“正心诚意之道”,[1]他不是不知礼而是不行礼,是不懂表面上的礼节,并不是不为真正的礼义廉耻。

晁公武认为不应对孔子之言亦步亦趋,对扬雄给予了批评,认为扬雄虽然精通孔学,但是自得者较少,写的文章也是模拟他人,就像别人的影子一样,很少有创见。与扬雄作对比,公武又对刘向给予赞赏,认为刘向的观点并不是全部遵循圣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公武所赞赏的“不皆概诸圣”“而自得者多”也是有一定底线的,是建立在尊孔基础上的。

二、抨击否定《周礼》

《周礼》在汉代为古文经学派的典籍,但是未获得官方认可,未立于学官,再加上残缺不全,历代学者对其真伪存在很大分歧。汉代的刘歆和郑玄作为古文学派代表人物认为《周礼》为周公所作,是致力于天下太平的,而何休等人则认为《周礼》是刘歆所作伪书,是黩乱不验之书。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的解题中介绍到,按秦火之后,《周礼》比他经最后出,论者不一。独刘歆称为周公致太平之迹;郑氏则曰周公复辟后,以此授成王,使居洛邑,治天下;林孝存谓之黩乱不验之书;何休亦云六国阴谋之说。[1]

到了宋代,学者对于《周礼》真伪的争议继续存在,这些争议又和王安石变法纠缠在一起, 更趋剧烈复杂。王安石对《周礼》推崇备至,并用来辅助新政,使许多学者由仇视王学而迁怒于《周礼》。晁公武对王安石变法也持反对意见,对《周礼》提出了严厉地批评:

昔北宫琦问孟子周室班爵禄之制,孟子以为诸侯恶其害己,灭去其籍。则自孟子时已无《周礼》矣,况经秦火乎?孝存、休非之,良有以也。不知刘、郑何有据而言?然又自违异不同。[1]

晁公武通过孟子的所作所为,证明后世所出之《周礼》乃黩乱不验之书。又举例王莽改制曾经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不停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结果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政策多不合实情,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不断引起贵族和平民的不满,所以《周礼》并不可用。晁公武认为王安石喜爱《周礼》的原因乃是“以其书理财者居半,爱之,如行青苗之类,皆稽焉……务塞议者之口。”[1]《周礼》中涵盖了治官理财等技术层面的内容,有利于新政的推行,再加上《周礼》在古代封建社会的地位之高,也便于堵住其他议论者之口,所以王安石极力推崇《周礼》。公武讥讽新党不分实际情况,对《周礼》亦步亦趋:

后其党蔡卞、蔡京绍述介甫,期尽行之,国土方田皆是也。周,姬姓,故其女曰王姬,舍其同姓,其臣如宋、齐之女,亦不曰姬而各氏其姓,曰子氏,曰姜氏。赵,赢姓,京乃令帝女称帝姬。噫,至于姓亦从焉,何其甚也!久之,祸难兼起,与莽无异,殆书所谓与乱同事者欤?[1]

公武的攻击之辞异常激烈,政治立场异常鲜明。晁公武此种学术观念与其族叔晁说之也是一致的。清全祖望云:“昭德晁氏兄弟………,独景迂湛深经术,亲得司马公之传,又为康节私淑弟子。其攻《新经》之学,尤不遗余力。”[2]

晁公武除了崇经尊孔、抨击《周礼》的经学观念,还主张“经以明道”。魏晋时期儒学衰落,当时的学者不崇尚经学,喜欢清谈,创作的文章不足以明道,只是注重言辞词藻等表面形式,他认为是哗众取宠。对于不遵从经典的学者晁公武予以批判,比如北宋理学家孙复,其治《春秋》学的特点在于置《三传》于不顾,凭己意诠释,孙复这样治学就像商鞅变法一样没有尺度(在商鞅变法中对于乱丢垃圾的人也施以重刑),“其失也固陋……其失也穿凿……穿凿之害为甚……”,[1]显而易见,公武不喜那些穿凿附会之说。

晁公武对于经部诸书的著录反映了他对经学的看法。他强调儒学要回归儒道原旨,把握孔氏之教的真谛,对于不合孔子及六经原始面貌的研究要予以摒弃。但是,晁公武对于孔子的言论并不是惟孔是取,而是辨证看待,体现了其怀疑精神。而后世所出之《周礼》,晁公武用孟子的言论行事证明伪书身份,其求真辨伪的学术精神实为后学之楷模。清王先谦《〈郡斋读书志〉叙》对晁氏此书的学术地位和价值给予了很高评价:“自宋晁子止创为此学,陈氏振孙继之,并为后儒宗仰,而晁氏尤冠绝。”

[1](宋)晁公武,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清)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7.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3SB0013。?

孙月霞(1980-),女,汉族,硕士,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猜你喜欢

周礼经学管仲
Calibr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cattering model for simulating vortex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driven by Laguerre-Gaussian beam with nonzero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元代朱子后学经学著述整理之特色
汉魏经学的“人才进退”问题
管仲买鹿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