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容

2017-11-25梅亚波

唐山文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史观时期

梅亚波

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容

梅亚波

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源远流长,为当前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财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浓厚的历史意识,对后世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以及明清时期历史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基本内容。

我国古代历史哲学思想星光璀璨,古代历史哲学集结了古代哲学大贤们的智慧和思想,形成了鲜明的人文精神,蕴含了丰富了思想范畴和命题。从整体上看,我国古代历史哲学思想主要从天人关系,考察我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彰显了道德理性的历史认识价值取向,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我国重要的精神财富。在进行继承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然后进行扬弃,正确的认识和改造我们的世界。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我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容展开论述。

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发展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哲学的确立时期,明确了基本范畴和命题。早在殷商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主要通过神话传说,把上天或者神灵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宰,从本质上讲,属于天命史观。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不断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教训,认为天命靡常,要求统治者需要爱护人民,才能兴国安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把中国历史哲学推向了历史发展的最高峰,各家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的对自己的思想进行系统化的总结,比如儒家代表者孔子非常重视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经验教学的总结,认为“仁”是社会所有美德的总和。老子通过诠释“道”的理念,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认为社会与自然运动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追求小国寡民的思想。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认为人们要顺应天意,才能保证平安。在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开始盛行,以韩非、商鞅作为代表,认为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种以法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社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历史哲学的发展

在西汉建立以后,汉武帝推动“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其中董仲舒认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就是天与人相互感应下而不断发展的,皇帝的使命就是贯穿在天地人之道,为了实现真正的王道,需要法天地而循于人。其中《史记》的编纂者提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道,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历史哲学思想,他认为天道和自然是按照规律运行的。

到了魏晋时期,社会战乱频繁,很多士族大夫为了躲避战乱,栖身于崇山峻岭之间,研究玄学,从而找到精神上的寄托。王弼认为“无”是万物的本体的,要“治众者至寡”,这种思想属于圣人史观,认为圣人的思想是治国的根本。到了唐代,社会经济发展日益繁荣,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历史唯物论得到了发展,柳宗元继承了荀子的“明天人之分”的理念,提出了“天人不相预”的观点,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的特点,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发展共与私的辩证关系,要求统治者积极推行仁政。刘知己认为要重人事,轻天命,反对守旧的发展历史观念。

三、宋元明清时期历史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容

宋元明清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者们对前人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下面就分别展开论述。在北宋时期,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主张历史进化的思想,重视自然客观规律的总结,认为社会发展不会受到人的意志为转移。司马光通过“圣人立教”,分析了国家起源的理论,认为人的活动需要符合礼治,并且把维护礼治作为国家管理的重要决策。到了南宋时期,朱熹提出了天理史观,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三纲五常。同时他还秉承圣贤的历史观,认为帝王的意志决定社会的发展。陈亮属于功利学派,主张历史进化论,非常重视人的社会主体地位,认为经济发展是国家的根本。到了明代,王阳明继承了宋朝命理学,提出了良心本体论的观点,认为良知就是天理。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具有明显的民主精神,并且认为有法治而后有治人,反对重农抑商的理论,重视社会变革,这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到了清代,大学者戴震提出了“生生不息”的观念的,认为事物都是由“气”构成的,并且气是不断变化的,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章学诚认为“道不离器”,“道”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发展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清朝晚期,以龚自珍和魏源作为代表,提成变易史观,对社会问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研究,哲学思想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对当时社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梅亚波(1984-),男,彝族,云南楚雄大姚人,研究生,讲师,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历史学。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650106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史观时期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论中国养生文化
以“微积分”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