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原因、内涵与解决思路
2017-11-25郝宇彪
郝宇彪
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原因、内涵与解决思路
郝宇彪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三十六年来,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其背后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已经步入新的阶段,面临新的问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实体经济与金融房地产业之间的结构失衡、经济发展与民生事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失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平衡等方面;“不充分”主要体现为行政体制改革不够充分、社会法治建设不充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充分、经济体制改革有待充分推进等方面。解决矛盾的思路就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切实贯彻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社会主要矛盾;以人民为中心;五位一体;深化改革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新中国成立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过了四次变化。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从1953年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后,直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相关表述都未发生变化。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三十六年来,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个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判断,其背后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已经步入新的阶段,面临新的问题。
一、社会主要矛盾改变的原因
过去36年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实现巨大的飞跃,经济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由此决定了我国已经跨越“落后的社会生产”时代,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我国的GDP总量在1981年为4935.83亿元,合计286.98亿美元,是美国经济总量的8.94%;2012年为56.54万亿元,合计8.57万亿美元;2016年为74.4万亿人民币,合计11.22万亿美元,是美国经济总量的60.4%,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二,从人均GDP来看,我国1981年为286.77美元,是美国人均GDP的2.05%;2012年为6329.46美元,2016年进一步上升至8113.26美元,是美国人均GDP的14.1%,已经位列中高收入国家。
第三,从粮食生产来看,1981年粮食产量为3.25亿吨,1984年的粮食产量就突破4亿吨,我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2012年为5.9亿吨,2016年升至6.16亿吨,此前已实现粮食产量连续12年增长。
第四,从肉类生产来看,1981年肉类产量为1260.9万吨,2012年8387.24万吨,2016年进一步上升至8537.76万吨,位居世界第一位。
第五,从工业品生产来看,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业生产基础薄弱,然而到2013年3月25日,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当前中国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在500多种主要的工业品当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
第六,从对外经济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竞争力很弱,然而到2015年,中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和出口额居于世界第一位,自2013年以来连续3年保持这一位置。网络零售额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位的位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二位,吸引外资连续24年位居发展中国家的首位,对外投资位居世界的第三位。
此外,在文化产业领域,自2005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保持两位数,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部分地区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达30785亿元,同比增长13%,比同期GDP名义增速高4.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4.14%。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并且在改善产业结构、提升文化贸易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上述经济发展成绩表明,我国已经跨越了社会生产不足的阶段,甚至在钢铁、有色金属、船舶制造、炼化、建材、平板玻璃、火电很多领域都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因此,如果将社会主要矛盾继续定位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显得不合时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准确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特点,为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人民的需要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阶段的提高。物质文化需要注重“量”的概念,而美好生活需要注重“质”的内涵。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过30年的摸索阶段至改革开放以前,初步建成了相对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但能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与文化产品匮乏。因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生产力,物质资料与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以满足。当人民的生活需要在“量”的方面得以满足之后,人们的生活需要就要向“质”的方向转变。也就是说,人民需要提升生活品质,向往美好生活。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也就决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转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不断提升物质文化品质的基础上,实现政治民主、治理法治、社会公平正义、生活安全、环境优美等内容,才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所在。
(一)对应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平衡”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实体经济内部发展的不平衡。第一层面,核心实体经济——制造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为中低端和无效供给过剩、高端和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衡,产品档次偏低,标准水平和可靠性不高,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的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高端品牌培育不够。由此,我国的制造业无法满足人民高品质物质生活的需要。第二层面,除金融和房地产业之外的服务业内部不均衡,同样体现为中低端服务产品大幅扩张,高端水平服务产品供给相对缺乏,无法充分满足人民的生活服务需求。第三层面,服务业占比提升过快,但服务业对实体经济升级支撑不够,从而导致效率低下的服务业占比迅速提高、效率相对高的工业占比迅速下降。
第二,实体经济与金融房地产业之间的结构失衡。一方面,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日益降低;另一方面,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迅速提升。尽管货币投放量大幅度增加,但实体经济仍感到融资难,实体经济增速不断下降,资金“脱实向虚”问题严重,推高房价与资产价格。房价的过快上升挤压人民改善生活品质的空间,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导致中等收入群体财富缩水,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相冲突。
第三,经济发展与民生事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发展经济是民生改善的基础,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较快,但民生事业发展不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局面尚未全面形成。在学有所教方面,一方面学前教育的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劳有所得方面,劳动者收入占比不断下降,劳动报酬与价值贡献存在差距;在病有所医方面,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还有待改善,地区发展不平衡,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在老有所养方面,养老保障体系尚待完善,不同群体之间的养老保障待遇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住有所居方面,大多数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还待解决,住房条件还待改善。
第四,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失衡。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这些年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日益明显,文化产品丰富多样,但不少地方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比较贫乏,社会与文化的许多领域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人类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亟待提升,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协调。
第五,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平衡。尽管近几年环境质量状况在总体上明显改善,但与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生态环境尚待修复,空气污染亟待治理,防护口罩、空气净化机等在过去不过是特定职业者用于劳动保护或卫生防护的工具设备,现在逐渐成为不少人无奈之选的生活必需品。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民的生活质量难以提升。金山银山的富有无法弥补青山绿水缺失带来的负面效应
(二)对于“不充分”问题,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行政体制改革不够充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过去五年,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对政府服务满意度从2014年的61.8%提高到2016年的63.3%,总体呈现持续改善态势,但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还不到位,政府各个管理机构的关系尚未理顺,“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行政审批事项还需要进一步下放,层级间联动与权责匹配略显不足,事中事后监管还需大力推进。三是政府职能转变还需进一步推进,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亟待厘清。四是公共服务质量还需提升,尤其是在养老服务、行政便民、环境治理、公共交通等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社会法治建设不充分。法治社会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从;社会依法规范运行;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权利救济及时充分。同社会发展需要相比,我国的法治建设不充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三是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四是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五是部分社会成员遵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六是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七是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八是人民依法维权的成本比较高,减弱了依法维权的积极性。
第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充分。一是靠外需与低效投资增长方式仍未充分转变。我国许多行业的产能过剩都是在满足外需中形成的,当前仍然有许多企业的生产扩张依赖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要素的数量投入,并非技术创新,集约型的发展方式尚未形成。二是二元化发展方式仍未充分转变,地区发展差异较大。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政府扶持部门与市场部门、城市与农村、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等二元结构,这些二元结构在不同程度导致了市场的分割,资源、要素的流动过程中存在壁垒,市场竞争不够充分、垄断现象尚未根本改善,二元结构导致多重问题相互叠加,进一步形成结构性矛盾的演变和不断积累。
第四,经济体制改革有待充分推进。一是市场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环保收费机制还需完善;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程度还需放宽,各种隐性壁垒亟待消除,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待推进。二是财税制度有待进一步推进。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还不够清晰,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宏观税负总体较重,间接税占比偏高、直接税占比过低,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遗产税、环境税等重点领域税制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思路
对于如何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实际上已经给出了答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这在指导思想和总体布局上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保证。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五位一体”是指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其中,经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其核心是激发群众的创造性、发展生产力,为人民美好生活奠定坚实的物质生活基础;政治建设就是继续推进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给每个人的发展创造平等的地位、均等的机会;文化建设就是用先进的价值观武装国民,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新生活,提升人民精神文明;社会建设就是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推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生态建设就是提供幸福、健康、宜人的生活环境。这五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就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本质特征所在。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在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基本方略,这十四条基本方略就构成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路径。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思想和总体布局提供了组织保证。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所指出,面对问题仅仅有好的思想还不够,还需要执行者,把思想转化为行动。当今美欧的发达国家都知道本国的问题所在,也有很好的解决思路,但无法形成一个具备高效执行力的有效政府,政党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薄弱。而中国共产党能够把智慧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这就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组织前提。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理念保证。只有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理念,才能扭转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一系列不平衡,消除体制机制改革的不充分,从而为各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分别从经济、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六个方面的建设提出了发展思路,构成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所在。笔者认为,要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在经济方面,需要完善税收制度,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升我国产品品质,优化产业结构;在政治方面,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人民的诉求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与解决;在法治方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人民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法律的武器保障自己的权益;在文化方面,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提升人民文化认同感,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社会方面,积极推进教育体系改革和住房市场改革,在进一步完善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础上让广大人民能够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在生态方面,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则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了外围保障。如果国家的安全得不到保证,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遭受损失,人民的美好生活也就无从谈起。如果不能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就无法得到支撑,人民的美好生活也就失去根基。
最后,从严治党是上述具体方略能够真正得以实施的前提。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只有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保证党所领导的一切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使得在经济、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改革措施能够积极推行,逆转发展的不平衡,消除社会发展的不充分,从而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N].人民日报,2017-10-28.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3]包雅钧.十八大以来政府职能转变改革进展与成效评估[J].新视野,2017(1).
[4]葛茯苓.准确把握五大建设的内在关联[N].安徽日报,2013-07-10.
[5]黄群慧.论新时期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7(9).
[6]龙海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展评述与方向[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17:第42号.
[7]吴爱英.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J].求是,2014(24).
[8]郑永年.“共产党的经验非常有参考意义”[EB/OL].全球化智库,http://www.ccg.org.cn/Expert/View.aspx?Id=5126.
[9]中国质量新闻网:“华东地区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报告发布”[EB/OL].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6-12/23/content_3754003.htm.
[10]和讯网:“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36年来首变!听CF40四位专家如何说”[EB/OL].http://news.hexun.com/2017-10-18/191269520.html.
D602
A
1004-700X(2017)05-0010-05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