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诗性”教育

2017-11-25覃晓琦

长江丛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诗性文本素养

覃晓琦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诗性”教育

覃晓琦

语文核心素养是基于语文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出的关键性的课题,其中就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方面,本文从语文教育的的“诗性”教育出发,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为中学语文的“诗性”教育提供借鉴。

核心素养 语文 诗性教育

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包含了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方面,语言是基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能力根本是审美的基础,而审美又是对文化的思维选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取语言构建和运用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感度,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和文化感受能力,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也是“诗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四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一、语言构建与运用

我国古代的教育就一直有语言教育,如周代中有“礼、乐、射、御、书、数”六项,其中的“书”就是识字,这也是语文中的语言范畴。语言教育一直延续至今,“诗性”的语言教育究竟是什么?首先我们从语文核心素养关于语言的含义和语文教育的语言入手。语文核心素养关于语言强调语言的“构建”和“运用”从这两个角度去解读,其中包含了对语感的积累,对语境的把握和对语理的整合。语感积累强调语文对学生陶冶作用。对语境的把握是指学生对语言的语境含义的理解,对语理的整合是强调学生对语言规则的运用,这三个能力的把握是相辅相成的。实现语文的“诗性”教育首先重视学生的语感积累,运用高雅语言来实施语文课堂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其次做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语言深刻含义的把握,形成自己的语言思维。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文就是指我们的母语,让语言的教育回归到“诗性”不仅仅是把母语的人文性符号转化成抽象且诗意的语言传递给学生,更要把承载的深刻蕴意、思想授给学生。回归语文教育的“诗性”是教师的教育语言要有“诗性”的韵味,学生的学要有“诗性”的语言思维构建。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思维是人的逻辑辩证能力。语文教师要从个体差异出发,改进教育内容和方式,做到因材施教。语文核心素养中关于思维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语文的“诗性”教育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在学生个体差异的思维能力下灌输知识,触发和延伸他们对文本的直觉和灵感,然后通过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达到对文本的思维感知,通过推敲和实践来达到认知的证实。进一步的思维提升则是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批判与发现的思维能力。“诗”性的教育是学生思维的培养。从意象要素理解文本的基调,从语言角度理解文本的内在节奏和韵律,从手法角度解读文本的创作,从意蕴角度解读文本的情感。如对李清照《声声慢》的解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语的特点读出文本的叠词旋律;从 “雁”“黄花”“梧桐”这些意象感受愁茫的基调;从“雁”所寄托的含义读出词人对故土家国和故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诗性”教育是在尊重学生的思维解读,突出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体会深刻的情感,培养他们在的思维经验和逻辑,达到思维能力的迸发与提高。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的审美是对文本的美的正确感悟和取向。语文在表达美的质感上,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特别是对于我国优秀且多样的文学形式和文学作品。“诗性”教育在学生审美教育上应突出学生美的体验与感悟,提高对美的赏析与判断,让学生可以发现美创新美。英国诗人菲利普.锡德尼在《为诗辩护》中曾说:“罗马人和希腊人都给它神圣的名称,一个是预言,一个是创造。”“诗性”教育对审美的培养和创新力的培养是源于中华文化创新的基因。我国的文学作品强调隐约含蓄,追求言外之意,借用形象思维来表达情感,形成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诗性”教育在资源要注重选具有极高价值的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审美体验,增加学习兴趣,逐步让学生树立起属于自己的审美评价尺度,培养正确的审美取向,让学生在“诗性”教育中创造可持续的文化要素。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诗性”教育是对文化智慧的追寻。语文核心素养注重对文化的态度,“诗性”的语文教育是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来有选择性的传承文化,面对多元的文化取之精华,去其糟粕,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个体在纷杂的知识文化背景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化进行解读和选择,不免会产生“自我”与“他人”的价值偏差,“诗性”的语文教育是帮助学生实现两者的统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同时代动人的旋律,诗性文化是最具有民族性和大众性的。它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如诗歌中的吟诵,它渗透这作者内在的生命气息,带来深刻情感体验和文化智慧,所以传承优秀文化是“诗性”的使命。“一旦国民不爱诗,其思想、激情和想象就会减退,变得平庸起来”[1]我国的文化智慧渗透着人们的个人品格、修养和情感。

当今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让人们模糊了经典与永恒的的长度。“诗性”语文教育是引导学生体会文化蕴含的智慧,在优秀的文化氛围中学会追求真理的执着,在他们心里注入爱国的情怀,养成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

[1]陆凌霄.诗道[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79.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覃晓琦(1992-),女,壮族,广西贵港人,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育。

猜你喜欢

诗性文本素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