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德语发展史看德国

2017-11-25赵亚楠

长江丛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拉丁语德语德国

赵亚楠

从德语发展史看德国

赵亚楠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了解语言的发展历程便可以大致获悉整个民族的变迁。本文分析了德语语言发展的四个阶段,将语言发展与历史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并且通过分析德国的地理位置等因素,说明了德语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受其他语种影响的现象。

语言发展 语言变体 外来词

提起德语,很多人会在脑海里浮现有关德国的一些显著特征:德国的哲学、机械、音乐;德国人的严谨、守时、服从等等,这些特征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历史产物。如果了解这个民族的语言发展变化,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国或者德国人会有这些显著的特征了。

早在16世纪,当欧洲的传教士、商人、探险者开始学习梵语后,就逐渐认识到印度的梵语与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等语言之间有着广泛的相似性。18世纪琼斯在印度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梵语跟希腊语和拉丁语以及古英语之间,无论是在动词词根还是在语法形式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点。

历史语言学家们推论: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年),在欧洲中部和东部居住着原始社会的氏族群体,他们是原始的印欧人,说同一种语言—印欧语(印欧语系包括大部分欧洲语言和一些亚洲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语言开始分裂成几种不同的语言,而这些语言又继续分裂成更多的不同的语言,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随着第一次辅音音变(也称“日耳曼语辅音变化”,即成对清浊辅音之间的相互变化。)的发生,从印欧语系里分离出了若干语种,比如:日耳曼语、希腊语和古意大利语等。印欧语中的清塞音p, t, k和送气清塞音ph, th, kh,在日耳曼语中变为清塞摩擦音f,x。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日耳曼语开始解体,北支为挪威语、冰岛语、丹麦语;东支以哥特语为主,西支主要包括英语、德语、荷兰语。德语从日耳曼语中脱胎出来的标志是第二次辅音变化。

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德语最终形成了。德语语言学家将其漫长的发展历史大致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古高地德语(约从公元650年至1050年)

古高地德语是指以发生第二次辅音变化的南部和中部地区为准的德语。

德国南部是阿尔卑斯山区,气候较冷,交通十分不便。中部山脉隆起地带则将德国分成南北两片。德国北方地势比较低,到处是沼泽与杂草,不利于耕种,限制了农业发展。当时的技术不发达,人们无法将利用沼泽地进行农作物种植。而且德国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严重阻碍了各地居民的交流。因此各地没有语音规范的统一语言,占主导地位的方言是:巴伐利亚方言、图林根方言、法兰克方言、萨克森方言。

随着罗马人扩张的步伐,拉丁语覆盖了南欧大部分地区、非洲地中海沿岸的中部和西部。在广大的地区,拉丁语被用作交际语言。直到19世纪,拉丁语一直是西方学术界通行的学术语言。与罗马人相比,日耳曼人还处在比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其社会制度还建立在氏族公社的基础上,在发展的进程和频繁的战争中,氏族公社转变成了一种军事民主制。部落成员服从部落首领,凡有不听号令者,即被处死。日耳曼民族的“服从”特性一直被保存了下来,对德国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9世纪以前德国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拉丁语是说德语地区的书面语。唯一有据可查的最早文字记载是修道院里的僧侣抄写的诗(8世纪中期)。

在这个时期,日耳曼民族渐渐接受基督教。他们在面对管理国家的问题上束手无策,只能借罗马教会的管理经验,按照教会的管理体制来管理国家。这时,教会还担负起文化守望者的职责。修道院变成了文化中心。在法兰克国家中,“基督教”变成了“文化”的代名词,使未开化的部落人群早日进入了文明世界。修道院成了人们接受教育的地方,人们学习文化都在寺院里,接受的是拉丁语教学。人们借用拉丁语的字母,组成了德语字母表。

二、中古高地德语(约从公元1050年至1350年)

此时期的德国处于封建制度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同时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当时德语被称作“大众语言”,广大底层人民使用德语进行日常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下层社会的贵族和骑士想要把世俗生活用德语记录书写下来。其中尼伯龙根之歌(创作于1200年左右)是最具代表性的英雄史歌。德语渐渐起了官方交流语言的作用,其社会地位逐渐上升。用中古高地德语写成的第一本法律书于1230年问世。

随着汉萨同盟(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同盟形成于1356年,极盛时加盟城市超过160个,中心在吕贝克。1669年解体。)的兴起,人们对统一书写文字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吕贝克方言为基础的北方书写方式逐步受到重视,得到普及。

在此期间发生了浊辅音清音化:由[b], [p], [g],对应变成了[p], [t], [k]。这在书写中也有体现。

此外,德语中出现了弱化音节和元音变音,如:Taga变成了Tage,wurf i l变成了würfel。省去了复杂的动词变位,名词变格。名词词形变化可以通过冠词和人称代词体现。受法国宫廷词汇影响,扩充了德语单词,并用-ieren构造动词。

三、早期近代德语(约从公元1350年至1650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了大批城市。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管理机构和办公厅,与此相关的办公用语也广泛应用于各类证件、法律书籍和商业领域中。港口贸易的发展促使汉莎城市的形成。在一些大城市里涌现了第一批大学:布拉格大学(1348年)、海德堡大学(1386年)、科隆大学(1388年)、莱比锡大学(1409年)等。欧洲的大学,其最初任务是培养基督教的神职人员。而君王诸侯们办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专业人员,来替他们管理政府事务。这其中又包含着一层深意,即培养自己的干部,同教会反抗。尽管在大学里仍以拉丁语作为授课语言,但是在商业领域和办公领域人们用德语进行交流书写。

印刷业的问世和宗教改革运动加速了文化的传播。此外印刷术的发明和宗教改革运动也相互影响:没有印刷业的繁荣,宗教改革运动不会传播的如此之快,范围如此之广;新科技的革新成为了对群众有广泛影响的媒介,大量用德语书写的文章印刷出版。自由民主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马丁.路德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引导下,于1520年发动了宗教改革。他决心改变神职人员随意解释圣经,让每个圣徒都能读懂圣经。从1522年开始,将《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直接从希腊文本“翻译”成大众语言—德语。实际上路德并不是将希腊语一对一地直译为德语,而是使用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丰富的大众化德语词汇,普及规范了语法,为统一德语文字语言奠定了基础。他的“九十五条论纲”革除了当时教会的弊端,也导致了基督教世界发生的第二次大分裂。他的神学理论直接参与塑造了德国人的心态,近代德国民族性格的形成与他的神学思想有很大关系。诗人海涅写到:“在我们的历史上,他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与弱点在他身上非常出色地结合在一起。”

随着各地区的贸易往来,人们的统一文字的需求呼声越来越高。1531年由F.Franck出版了《正字法》,1578年由H.Wolf用拉丁语出版的《德语正字法》也对规范德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人们利用大量拉丁语素和希腊语素构造德语单词。此外,战争和新兴的贸易关系也扩大了德语词汇。

四、近代高地德语(约从公元1650年至1900年)

在这个时期,德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文化繁荣:强调理性的启蒙运动;反对规则,强调独创性的狂飙突进运动;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作家大大推动了德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尽管如此,人们并没有明确的祖国概念。席勒曾说:德国,我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这种现象的产生也和在德国的土地上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文字有关。

1687年,Thomasius率先在莱比锡大学用德语上大课。格里姆兄弟(Gebrüder Grimm)组织编写的《德语字典》历时106年,是词汇量最大、普及面最广的、最具有权威的德语大全。

虽然统一文字是当时的潮流,但是没有形成具有法律约束的标准,作家们仍按照自己的习惯发表作品。

1871年德意志帝国诞生,促进了德语成为全国统一标准的语言。

1876年,第一届正字法会议在柏林召开。会议委托诗莱茨文理中学的校长康拉特.杜登将新的规定写入他编写的《正字法字典》中。这是第一本德语正字法字典。

现代德语标准音到19世纪才形成。1901年经过一些小的更改后《正字法字典》成为标准德语的唯一的规则作品。从1988年至1994年,德语国家对正字法进行讨论和修订,并于1994年通过了正字法修改方案。方案主要改进了一些非常不规则的语法,另外简化了一些规则。此外一些在民间通用的,按过去的正字法错误的写法被认可了。修改施行后老的写法算做“过时的,但并非错误的”。1996年,德国、奥地利、瑞士、比利时、列支敦士登、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正是签订了正字法协议的联合声明。规定2005年之前为过渡阶段,2005年之后用新的书写方式完全取代旧体。

如今,德语作为德国、奥地利、瑞士、比利时、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欧盟的官方语言被广泛使用。把德语当作母语的约有1.1亿多人。

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德语区域产生了许多德语语言变体,语言学家们把它们分为两类—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高地德语是西日耳曼语,主要通用于德国、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和卢森堡,是现代德语的主体。高地指阿尔卑斯山和临近的德国南部山区。而没有发生或者很少发生第二次辅音音变的方言被称为低地德语(包括东低地德语,低地萨克森语和低地法兰克语)。在欧洲的德语区以外,还有北美的宾夕法尼亚德语、胡特尔德语、阿马纳德语,以及南美的巴西德语,各德语变体之间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使用者有时不能互相对话。

德语方言之间的区别侧重发音方面。而标准德语则是侧重书写方面。标准德语是作为书面语使用的德语规范性的模范变体。标准德语的书面语是以德国中部方言的书面语为基础的,而其发音是以德国北部—即低地德语为基础的。

由于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几百年来德语不断受其他语言的影响。在中世纪以前,德语受拉丁语的影响最大。它吸收了拉丁语里的很多单词,主要集中在建筑、宗教、战争等方面。希腊语对德语的影响也很大,尤其是在科学和哲学领域。中世纪之后法语对德语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为“三十年战争”之后,在宫廷里人人都说法语,而且相比较德语,普鲁士国王更擅长法语。在贸易、医学、化学、航天等领域,德语也接受了阿拉伯语的影响。

20世纪中期,英语对德语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英语国家的势力范围的扩大,德语中涌入了大量外来词汇。然而影响不仅表现在词汇上,同时还表现在发音,拼写和语法上。在德国30岁以下的人中有54%认为英语程度是“好(gut(—优秀(exzellent(”的程度。

一些人认为,大量的外来词涌入,有些甚至直接按英语的发音和写法直接进入德语,这种现象是极其令人堪忧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样做是在破坏、丢弃自己原有的文化。从19世纪开始,德国就处在语言危机的阴影下,并成立了一些组织,其目的就是保护德语,排除不必要的外来语借词。

但是,语言的历史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一位美国语言学家曾说过:“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临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所以说,语言之间的相互借词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没有必要将所有外来词全部排外。在交流过程中,既要传承本民族语言,又要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语,不要崇洋媚外就好。

[1]王京平.德语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李伯杰.德国文化史[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老校区外语学校)

猜你喜欢

拉丁语德语德国
拉丁语在东罗马帝国消退缘于实际使用需求的减少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在德国喝啤酒
“梦梦”“娇庆”德国行
以意大利传教士为例浅谈孔子思想在欧洲的传播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