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虽尽而意无穷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结尾
2017-11-25李乃蕾
李乃蕾
言虽尽而意无穷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结尾
李乃蕾
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为每节课设计一个“余味无穷”的结尾,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无限潜力,往往会以其独具的魅力产生“余音绕梁”的延伸效果,从而使整节课得到升华。
归总式 体验式 悬疑式
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为每节课设计一个“余味无穷”的结尾,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无限潜力,往往会以其独具的魅力产生“余音绕梁”的延伸效果,从而使整节课得到升华。
那么设计多姿多彩的课堂结尾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1、巩固性原则
课堂结尾应该遵循巩固性原则。中学生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知识,容易遗忘,因此必须在课堂结尾组织必要的归纳总结,或者设计精当的练习,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2、迁移性原则
课堂结尾应该遵循迁移性原则。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一堂课只是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的很小部分。一个独具匠心的课堂结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励他们学习的探索性,也就是说好的课堂结尾能起到迁移知识的桥梁作用。
由此我认为具有艺术性的课堂结尾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归总式课堂结尾
归总式课堂结尾如同有些电影在快结束时,将影片中几个关键镜头再现一遍一样,使学生加深印象,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这种方式运用的较为普遍。笔者曾在讲授《社戏》后,让学生从“事件”的角度把故事发展归纳成四部分: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归纳总结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在归纳总结中进一步把握文章中心。
2、体验式课堂结尾
体验式课堂结尾可以让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知识点,促使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和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方式与《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相吻合。笔者曾在教《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细细揣摩皇帝、大臣、骗子等人的心理,改编课本剧并即兴表演。改编、表演的过程,既是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也是大胆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这样的切身体验不仅帮助学生及时消化了所学知识,还促使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悬疑式课堂结尾
悬疑式课堂结尾像钟一样留下不绝于耳的清音,不绝于脑的思索。有的语文课在内容上和下节课联系非常密切,教师可以在课堂结尾留下悬念,让学生思考、讨论,甚至争论,以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让他们盼望“下回分解”。如《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后,笔者曾巧布一疑:孔乙己有没有死? 这个悬念一直在学生头脑中萦绕不息,使他们深深关心孔乙己的命运,有利于在下一课时教学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题。
4、延伸式课堂结尾
延伸式课堂结尾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课的开始。它不但可以延伸课堂内容,还可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种方式是大语文教育观下的一种教学实践。如《窗》这篇小说虽然只有1200余字,但内涵却十分丰富。其原因之一就是采用了“欧…亨利式笔法”,这种艺术手法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在学生感受到这种结尾的独特魅力后,笔者曾顺势提供莫泊桑的作品《项链》、欧…亨利的作品《麦琪的礼物》、《最后的藤叶》等让学生课后阅读,从而以《窗》一文为引子,让学生看到了“窗”外的无限广阔的文学天空。
以上介绍的几种课堂结尾方式,好似在语文课堂教学大海的沙滩上拾贝,还有很多种方式等待我们教师去探索。只有摸准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对课文学习乐而不疲,使课堂教学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作者单位: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李乃蕾(1975-),女,江苏盐城人,本科,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