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小说中的“家”

2017-11-25徐晓倩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封建礼教狂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徐晓倩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鲁迅小说中的“家”

徐晓倩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鲁迅小说中没有明显的“家”的描述,但细研究会发现,鲁迅对与“家”的描写不仅局限于“家庭”,还有“国家”。在他的小说中,“家”并不是美好的与令人向往的,而是充满压抑与死亡气息的,尽管鲁迅没有直接解释这种气息的原因,留下大量的空白与不确定,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端倪。与自身因素与历史语境相关,小说中的家庭是冷漠与隔阂的,国家是被封建礼教所腐蚀的,家庭和国家分别从内在与外在两个层面去倾轧国民,使得鲁迅对“家”感到绝望,有一种无家之感。

鲁迅;小说;家

在鲁迅小说中,“家”有两种所指,一为小家,即家庭,二为大家,即国家。鲁迅在小说中既表现出封建大家庭内部的种种恶行,又表现出在国家特殊的环境中人所感受的荒凉与绝望,这两种所指是相关联的。“在小说里可以发见社会,也可以发见我们自己”,鲁迅小说中对家的绝望、痛苦、憎恶,是与他的童年密切相关的,他出身于一个富贵之家,但家道中落带给了他巨大的心理创伤,在生活中最艰难的时刻,他被人忽视和鄙夷,加之后来婚姻的勉强、与周作人的破裂,都加深了鲁迅对家庭的绝望。这就体现在他的小说中,家都是封闭的、不幸的、终将被毁灭的。

1 “家庭”:冷漠与隔阂

在鲁迅的小说中,家是充满了冷漠与隔阂,没有丝毫温情的,无论是夫妻之间、兄弟之间都充满了不和谐的因素,长辈不像长辈,孩子不像孩子。

1.1 脆弱的夫妻关系

小说《伤逝》描写了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子君从“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①到陷入家庭主妇的生活轨迹,涓生到享受爱情的甜蜜到产生隔膜。这种悲剧是必然的,因为他们对爱情抱有过多的憧憬与渴望,可是人性的自私和经济的困顿却是现实无法摆脱的问题。通过《伤逝》,鲁迅传达出了这样一种思想:“五四”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那种“私定终身”式的爱情也是不存在的。他打破了爱情幻想,揭示了追逐美好爱情的艰巨性。

1.2 虚伪的兄弟关系

不得不提的一篇小说《弟兄》,小说一开始刻画了张沛君和他的兄弟靖甫互相关爱、互不计较的关系,然而张沛君做的一个梦,暴露了他的内心。他梦见靖甫死后,他尽力处理后事,得到人们的称赞,不许兄弟的孩子读书,并用比平常大了三四倍的手掌去打侄子。可见,沛君是有私心的,在面对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时,兄弟情谊退居其后,“面子”和“生计”提到重要的位置。

1.3 咒骂式的家庭长辈

在小说《风波》中,理应是家庭中最和蔼亲切的老太太,却先是因为孙女在吃饭前还吃炒豆子而发怒,然后又是因为“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而发出“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后来又因剪辫子而不平,又因钉太贵而咒骂,完全没有一个七十九岁的老太太所应有的宽容与大度。小说开头文豪见到村子的景象感叹道:“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啊”,这句话是对淡漠的家庭关系的一种反讽。

2 “国家”:封建礼教的罪恶

2.1 “吃人”与“被吃”

在《狂人日记》中,狂人一直怀疑妹妹是被哥哥吃了的。当然,这必然是不现实的,但妹妹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既然不是被大哥吃掉,那有很大的可能是被传统礼教所吞噬。中国传统伦理纲常下,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和工具,可以被随意买卖和处置,所以小说中妹妹被吃掉,是鲁迅暗示中国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鲁迅在小说最后不惜插入自己的呼喊“救救孩子”,为的是让社会少一点“吃人”与“被吃”。

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狂人是怎么成为狂人的呢?可以猜测,狂人是一个家庭的反抗者与叛逆者,在家庭的压迫下终于变成狂人,表现出封建礼教对正常人的扭曲和腐蚀。

2.2 “看”与“被看”

《示众》中“看”与“被看”的主题更加明显,小说里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国民,其中着重刻画了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盛夏时节的天气让一个胖子不顾炎热去看犯人,发现“白背心正在仰面看他的胸脯”,于是“他慌忙低头也看自己的胸脯时,之间两乳之间的洼下的坑里有一片汗,他于是用手掌拂去了这些汗”,可谓看得辛苦。最让人痛心的是描写孩子,小说中当孩子扭转身子嚷着要回去的时候,老妈子“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并说道:“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②,联想到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这九个字显得格外沉重,长辈把这种无聊、麻木的看客心理,传达给了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又怎能不受毒害,成为下一代的看客呢?

鲁迅通过小说来表现国民的麻木落后,致力于启发民众,疗救国民性,表达出了鲁迅对国民灵魂的深刻挖掘、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批判以及对革命发展道路思索。

家道中落给鲁迅虽然给他带来了冲击与生活的艰难,但也给他带来了精神的觉醒,觉醒后的鲁迅发现自己的家庭传统的礼教以及整个国家封建的制度“吃人”的罪恶,他认为家是“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般难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就都要闷死了”③,鲁迅对家是绝望的,有一种无家之感,鲁迅想要唤醒人们,要撕开家的遮蔽,在鲁迅看来家是地狱般的存在,虽然这种看法有些偏激,但在当时的社会,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任务就是批判社会上的种种恶行,使社会和国家不断进步,这也符合鲁迅自身疗救国民性的愿望和目标。同时,他又在不断追寻自己的栖息之地,去反抗绝望,正如鲁迅所说:“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④“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⑤虽然短时间内无法达到,但我们也要向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奋斗。

注释:

① 鲁迅:《伤逝》,《鲁迅小说全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266页。

② 鲁迅:《示众》,《鲁迅小说全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225页。

③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419页。

④ 鲁迅:《热风·随感录六十一》,《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359页。

⑤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30页。

[1]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 张闳.黑暗中的声音[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G632

A

1672-5832(2017)10-0049-01

徐晓倩(1994—),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研究方向:现代作家作品。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狂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狂人
爱是什么
实验狂人挑战极限
周豫才著 “狂人”的那一晚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西厢记》和《牡丹亭》之爱情比较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
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