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2017-11-25何山文节
何 山 文 节
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何 山 文 节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饮食文化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已经成为了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阐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旨在传承和发扬中国近千年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观念的不同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而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吃的是营养。他们对于营养的追求大于一切,却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主义理念。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多从“色、香、味、形、器”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要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很多传统食物都要经过高温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炖煮,这些烹饪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了破坏,部分营养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甚至损失殆尽。中国饮食也并非完全不重视营养的搭配,主要是传统营养理论讲究的是模糊概念,某种食物有营养,对身体有好处,并没有像西方人那样有具体的数据分析,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
二、饮食结构的不同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比较注意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大大高于中国人。他们在食材的选择上偏好大块肉食,并且整体食用,因此,西方人多肌肉发达,体格强壮。反观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
三、烹饪方法的不同
中国人习惯于以热食、熟食为主,这也是中国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点就与中国古老的文明和发达的烹调技术有关。而对于烹饪方法的运用,中国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举例来说,对一条鱼的烹饪,可以有炒、蒸、炸、烤、炖等多种方法,将鱼肉的鲜嫩味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可以运用多种烹饪技巧,将鱼身的各个部位都充分利用。例如鱼头,鱼尾,内脏等西方人毫无应对办法,一般不食用的东西,拿到中国厨师的手里,也能够瞬间变成绝味的美食。在中国,除了上述的几种烹饪方法,还有“涮、煎、拌、爆、煮、焖、溜、扒、酥、烩”等等。这些美食烹饪方法,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人的智慧,都印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都凝聚着中国饮食文化数千年的历史。反观西方,则没有如此多的烹饪方法,他们的菜肴以煎、炒、蒸、冷拼为主,肉类和蔬菜通常切成大块儿或大片儿的,然后入锅,直到成熟能够食用为止。各种原料很少一起烹调,如牛排的制作,是先将牛排煎熟,把蔬菜焯熟,然后再放在一起成菜,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西餐的烹饪全过程非常严格,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厨师就像一台永远不会出错的机器。总之中西方烹饪准则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烹饪比较“随意”,而西餐的烹饪却相对“规范”。
四、餐具选择的不同
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是最为明显的外在差异。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中国人对于餐具的要求很高,特别讲究餐具和食物在外形上的搭配,美味的食物一定要配备精美的餐具才算完美。在西方的饮食习惯中,餐具并不是很重要的环节,西方的餐具造型简单,单调,却很实用。
综上,正是中西方在社会发展、文化思想、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饮食在诸多方面的差异。我们既要学习西方饮食的健康营养理念,也要注重食物美味带给我们的味蕾享受,只有这样中西方饮食在交流中才会有更大发展。
何山,陆军勤务学院训练基地基础部文化教研室讲师。文节,陆军勤务学院训练基地军需物资系食品营养与烹饪教研室讲师。
陆军勤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