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的授课之术与道
2017-11-24杜青平,邓永谦,李冬梅,杨佐毅,尹光彩
杜青平,邓永谦,李冬梅,杨佐毅,尹光彩
摘要:对新时代下大学教师授课中教师需要的教学之术和授课之道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提出教师授课的术与道相辅相长的重要性,强调了高校教师要准确把握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角色定位,提高大学教师的授课之术与道。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011-0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教师授课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专家、书法家启功教授对教师教育的感悟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但是要搞好教学,必须有一定的章法可循,有一定的内容规范,且能将这些所学转化为所用,从而让教师在授课中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教师的工作价值观体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能力。教学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按照自己的理念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能记住的,往往未必是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科知识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但教师的言行特征却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就在于此。但是教学永远不是一个完美的过程,追求有魅力艺术化的教学之道是高校教师的愿望,因此高校教师在授课中须有授课之术,教法之道。
一、教师授课之有术
“术”是一个高校教师知识、方法、经验和策略的综合表现。课堂该讲什么,不讲什么,每个老师都曾经思考过,但是很多教师只熟悉自己所讲的内容,不能把每一门课的内容放入学生培养的教学体系中思考。目前,青年教师都有很强的科研背景,有一套自己的科研思路。教学和科研的区别在于,教师自己从事科学研究,可能只需要集中一点精而攻之。科研追求的是新、尖、独特,但是教师面对课堂下的学生,就不仅要术业有专攻,更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科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系统地传授知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针对基础课教学,对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入思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做好一个现代教育需要的大学教师,教师的全面素养需要不断提高。作者曾有幸倾听了清华大学张学政教授的授课。张教授年过七旬,讲了一堂“如何让教室充满智慧和艺术”的演讲,他授课的四个小时内,激情飞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我们从一个讲授《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典型的工科男教授身上,感受到了教学课堂的艺术,这就是高校老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磨炼和修养。他的几十本手抄笔记,包含教案、文学修养和札记,阐释了优秀教师成长的过程。充分展示出了一个优秀教师在授课中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也要不断增强深厚的文学和传统文化素养。所以高校教师的“术”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更要结合科研发展,使授课的知识结构和体系紧跟社会的发展,使课程教学结合科技实际,关注实际问题。教师授课中讲究知识的引入和切入点,讲究语言的时代感、对话感,学生最容易、最应该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更容易在课堂中产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教育要尊重和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需要教师利用知识框架聚焦课堂,激活课堂。教师要抓住每节课的难点和重点,只有抓住重点才能突出重点,才能找到课堂传授的灵魂。重点的内容要“讲透,讲精”,要求质量上追求精,深度上讲究透。要将整个知识体系关键的点讲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结网。同时,学生想要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就必须突破很多学习上的难点。难点不解决,障碍就消除不了,会影响学生继续听课的效果,但难点不一定是重点。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关注难点,而如何发现难点也是教师授课中必须掌握的“术”。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原理,难点是学生在做作业,解决问题的时候时常出错而找不到方法。如果学生提出问题但通过自己难以解决时,教师可以通过调查学生考试经常出错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经常提问,在解决问题时总走偏路来寻求教学的难点。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几乎是每个人熟知的故事,其讲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青年教师在授课之初,最关键的任务就是要对教材、教法熟悉,只有对所讲授的教材、媒介熟悉后,才能知道问题的重点、难点,才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有足够的精力关注学生,才能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去实施课堂教学。
二、教师之授课有道
“道”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实施办法和教学规律应用在教学中的方式,是引导教学的原则。教师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要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和策略。“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灵活。”授课的方法并不是灌输,教学要把授课技巧运用于自己的课堂,这样才能提高授课的境界。大多教师仍然是讲定义,推公式,讲例题,但是学生并没有在思考问题时进行创新,只是一味地套用公式,这势必会禁锢学生的思维。世界在变化,教育技术也在进步,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终将被视为教科书的复读机。传统教师“一根粉笔三次讲台”的景象早已成为过去。教师授课之道要呈现出人与人之间知识传承的交流魅力。教学有道包含一定的艺术性。教师授课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比文字增加了更多的信息、个性、亲切感、互动性和及时反馈性。授课中运用现代工具,如手机、电脑、网络给学生创造优质的授课之道,使教师一部分精力从传播知识的任务中解脱出来,有精力和时间真正进行育人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更好地充当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社会文化的诠释者、教育的研究者,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思维创新点的设计和挖掘。学生也能在学习的互动中,转变为知识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三、教师授课之术和道相辅相长
教师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对一篇文章的不同意见,或是对某种既定观点的质疑,处理问题的能力等都体现了一个教师的工作价值观。一名教师言论所体现的工作价值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可能有限,但是一群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工作价值观的形成却起着决定性作用。听教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的口才和自信,佩服他们思维的敏锐和知识的渊博。教师们能将所学之术、所用之道经过酝酿历练成为自己骨子里的东西,也就上升到了自身的工作价值观。从清华大学张学政教授的手写教案、手绘机械设备的功底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教育职业的热爱,更能看出他的工科基础和对待制造的严谨态度。身为学生,除了啧啧称奇之外,从他身上可能看到的责任、创新的工作价值观更会受益一生。这就是所谓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课堂教学永远是存在缺憾的艺术,理想课堂的实现需要结合时代发展技术手段的支持,也需要先进教育教学思想的引领。只注重手段,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探索,只会哗众取宠,博得一笑而达不到教学技术的有效传承,只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而不变化授课的技巧,课堂会变得死板而达不到教学效果,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古语所谓“道中有术,术中有道”,就是强调理论和方法的结合运用。而教学中“道”的运用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所以高校教师更要准确把握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角色定位,提高授课的术道和谐性和授课质量,言于律己,立德树人。教师要不断地体悟授课的“道”与“术”的结合,相辅相长,合理利用“道”来促进“术”的传承,才能获得让师生都感到和谐温馨,有所进步的好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彬.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反思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7-02(90-96+158)
[2]王建华.高等教育学的危机与改造[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32-38).
[3]张应强,唐萌.高等教育学到底有什么用[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56-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