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伟云:继往开来的大师之路

2017-11-24贾文佳汪心海

齐鲁周刊 2017年46期
关键词:移植手术眼科角膜

贾文佳++汪心海

作为中华医学会角膜病学组组长、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所长、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已经在眼科医学这条历史长河中行走了30多年。近日,史伟云教授再获美国眼科学会成就奖,成为中国大陆第三位获此殊荣的眼科医师。

一路走来,史伟云和他的团队默默付出、披荆斩棘而又自得其乐,他们将继续发扬向善向上的精神和力量,在守护人类光明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眼科大师的传承之道

11月8日,记者走进山东省眼科医院知名专家诊室,史伟云教授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面对很多从外地赶来的患者和门外一早就排起来的长队,史伟云耐心细致地问诊、检查、制定诊疗方案。“史院长今天早上7点就来到医院,先查房,8点开始坐诊,下午还有手术,晚上7点能下班就不错了。”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实际上,这样的忙碌只是史伟云教授日常生活的一个切片。史伟云最近几天的日程是这样安排的:11月7日,从青岛回到济南;11月8日,上午坐诊,接待30多名患者,下午20多台手术;11月9日,从济南奔赴美国;11月15日,回到济南,一天后再次出发奔赴台湾……

对于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史伟云教授早已习以为常。作为我国眼科角膜病专业领军者之一,中华医学会常委兼角膜病学组组长,史伟云从事眼科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30多年,是全世界极少完成角膜手术超万例的专家。

近日,史伟云教授再获美国眼科学会成就奖,成为中国大陆第三位获此殊荣的眼科医师。据了解,美国眼科学会成就奖用来表彰积极参与年会学术活动并为学会及眼科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

9年前,第112届美国眼科年会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名誉所长谢立信教授被授予该奖项,成为中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眼科医师。谢立信长期从事眼科角膜病、白内障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特别在角膜内皮细胞应用理论、感染性角膜病和眼内植入缓释药物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9年,史伟云考取了谢立信院士的研究生,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作为谢立信教授的学生,史伟云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为了人类的光明事业砥砺前行。他不仅在临床上造福了无数的角膜病患者,还大刀阔斧进行学术创新,持续围绕我国角膜供体匮乏和诊治技术落后两大难题,创新开展了一系列适合我国患者的诊疗技术和临床转化研究,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我90%的工作时间都在临床和科研上,做行政就完全是工作时间以外来做了,行政对我来说是副业。”史伟云告诉记者。实际上,所谓“副业”,史伟云也干得风生水起。

2003年底,山东省眼科医院创立,“那时候我们在电力医院租的房子,医生护士都是从青岛带过来的。”现在,医院已经有业务用房3万平米,开放床位200张,医生护士200余人,成为国内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防盲为一体的国有省级三级甲等眼科专科医院之一。

“医院的核心在人才,不在大楼。”作为院长,史伟云十几年来始终致力于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医院的医师总数70余人,高级职称医师15名,30%以上医生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和博士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比超70%,形成了一支富有朝气和开拓进取精神的专业化技术管理团队。

现任眼科医院副院长高华、王婷,是谢立信院士、史伟云教授的学生,两位老师既传技术又带思想,既教做人又抓学习,如今,这些弟子也已然成为学术宝塔的领军人物。

仁者爱人,蜚声国际

时光倒流至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年轻的史伟云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医院,“里面总是弥漫着一股青霉素的味道。”

1977年,18岁的史伟云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填报的志愿是化工,结果录取的却是医学专业。上学期间,他多次想要调换专业都未能遂愿,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家县医院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那家医院的院长是眼科专家,可能觉得我有一点天分,就问我愿不愿意转到眼科,做他的助手。”至此,史伟云开始步入光明事业的殿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逐渐喜欢上了这个行业,其实,很多快乐都是患者给的。患者重见光明的那些惊喜瞬间、眼睛里再次绽放出的光彩带给我很大的成就感。”

仁,是医生最重要的品质,“仁者爱人”,史伟云教授和他的团队也在自己热爱的眼科领域,阐释了医生的大仁大爱。

“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病的第二大致盲眼病。我国约有400万名“角膜盲”患者。如能用健康透明的角膜手术替换,患者的视力是可以恢复的。”史伟云告诉记者。

但是,目前国内每年能实施人体角膜移植手术达10000例,其中,国内捐赠的角膜只有3000只,其余全部需要进口。“很多角膜病患者在等待角膜供体时病情加重,往往失去手术的最佳时机,甚至带着遗憾走到生命的终点。”

为了解决角膜供体奇缺的问题,史伟云还创造性地与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研究。“简单来说,就是用猪角膜基质经过脱细胞和去抗原的处理后,来替代人角膜基质。”史伟云说:“生物工程角膜保留了天然角膜基质胶原蛋白结构及透明性,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能与周围组织快速整合,移植角膜透明,患者视力快速恢复。”

作为一项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划时代产品,2015年4月22日,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获批上市,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角膜移植手术角膜供体奇缺的困境。

随后,专业人才奇缺又成为阻碍角膜移植手术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真正能做角膜移植手术的医生不足50人,具备相关条件的医院也就三十家左右,与上百万“角膜盲”患者的需求相比,缺口实在太大。”史伟云强调:“人工生物角膜与捐献人角膜在移植技术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论从手术适应症到围手术期处理都有着独特的技巧。”

作为中华医学会角膜病学组组长,史伟云认为自己有义务去推广传授相关技术。为此,这些年来的每个周末,史伟云都奔波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讲学布道。“有时候一個周末跑三四个城市,希望医生通过培训,回到医院后就可以进行角膜移植手术。”

“播撒光明,神医济众”

“亚克西,亚克西!我真是太感谢医院的医生了!”今年春天,山东省眼科医院角膜病科的病房里总能传出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表达的感激话语和爽朗的笑声。这位不断向别人称赞医院大夫的患者叫麦图迪·热杰普,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

麦图迪·热杰普原本是一个开朗能干的小伙子,六年前的一场意外让他双目失去了光明。六年来,麦图迪在妻子阿依古丽的陪伴下去过很多医院,但是都失望而归。不过,像大多数维族汉子一样,麦图迪乐观的相信,一定会有一所医院、一位专家能够让他恢复光明。在多方介绍下,麦图迪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了山东省眼科医院,因为他听说全国角膜病学组组长史伟云教授是角膜疾病的权威。

麦图迪来到医院后,史伟云教授为这个热切渴望光明的维族汉子进行了仔细的诊察,并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麦图迪已经失明六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史伟云教授在综合考虑下决定为他进行干细胞移植联合人工角膜移植手术,此手术在国内为首例。凭借着高超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手术顺利完成。手术第二日,麦图迪的视力就达到了0.4。

在史伟云教授查房时,麦图迪紧紧握着史伟云教授的双手,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一遍又一遍地表达着感激,“我终于看清了我的老婆,刚刚跟我的孩子视频聊天,我终于看见他们了,六年了,我终于看见他们了!”史伟云教授不断安慰麦图迪:“不要太激动,还会更好,现在只是第一步,一定还会更好!”

经过细致的后期治疗,麦图迪在出院时视力已经恢复到0.8,崭新的生活在等待着这个开朗的维族汉子。

“播撒光明 神医济众”,史伟云诊室里挂着这几个大字表达了众多重见光明的患者的心声。“我们接受的信息90%以上来自眼睛,患者把这么重要的东西交到我手上就是对我的信任,这种信任是不能辜负的。”在史伟云教授看来,“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只有具备高超的医术,才能更好地为患者除病驱痛。”

史伟云首次提出的睫状体-虹膜通路,是引起角膜移植排斥另一途径的创新理论,并据此研发了我国首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眼内植入缓释药物,获得cFDA药物临床试验批件。

史伟云教授还创新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的方法,打破了圆锥角膜只能行穿透性移植的传统观点。同时,与导师谢立信院士一起提出“不同真菌在角膜内存在不同生长方式”创新理论,打破了不能应用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传统观点,使手术长期成功率超过95%。创造性应用多层羊膜移植治疗基质坏死型角膜炎,使这一世界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使每一位眼疾患者都能重返健康,史伟云教授在眼科领域勤勉敬业,忘记了个人名利得失,他抱着一颗简单与诚恳的心,才能真正站在病人的角度,切实为病人的疾苦考虑。他用自己的创造性研究,服务于大众,建立角膜缘干细胞库,创新眼表重建手术,使1000余例传统手段无法治疗的患者重见光明。

在史伟云医治的患者中,有80多岁被家人搀扶而来的徐州老太太,也有来自西藏楚布寺的活佛拉巴大师,还有很多患者从黑龙江、浙江、江苏等地慕名赶来。目前,史伟云已累计让全国30余省市的1万多名疑难角膜病患者复明,成为国内极少独立完成万余例疑难角膜移植手术的眼科医生。

低调谦和,砥砺前行

2016年12月13日,史伟云教授荣获我国医药卫生领域最具权威性的非政府奖项——第十七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简称“吴杨奖”)。

“吴杨奖”是1994年由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与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共同设立的,旨在表彰、奖励在医药卫生领域努力钻研并独立作出突出贡献、被社会及同行广泛认可的优秀中青年医药卫生工作者,获奖者年龄都在60岁以下。

“吴杨奖以其科学、严格的评选程序,严肃、认真的评审态度,确立了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声誉和地位,成为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努力争取的一项殊荣。”作为国内眼科第一位获此殊荣者,史伟云教授在颁奖典礼上如是说。“我和我的团队一定会以吴杨奖‘传承精神为引领,传承前辈、师长的研究精髓,再创佳绩。”

在30多年上下求索的眼科之路上,史伟云教授获奖无数。2008年11月,获评“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之后,相继获得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首届“齐鲁名医”、中华眼科学会奖、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等荣誉。此外,他曾担任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项目负责人并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诸多光环之下,史伟云始终为人低调谦和,这种气质和素养也感染着周围的同事、学生。在山东省眼科医院,似乎有一种看不见的文化基因,在他们的血液中流动,内化为他们所坚守的人文情怀,外化成他们所遵循的学术规范。

谈及红包现象,史伟云显得有点激动,“我从来不收红包,也要求醫院的医生一律不准收红包。”医生是个良心活儿,史伟云说,他最反感做手术收红包行为。他和同事们一直坚持一个惯例,只要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都要安排手术,而且一般不会超过两天,有时即便加班也要把手术做完。

角膜移植手术可谓“眼球上的艺术”。“手术需要在显微镜下放大8-9倍进行,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手,才能将移植留下的疤痕控制在最小,达到最好的复明效果。”为此,史伟云行医30多年来始终极少饮酒。

“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医患关系不能是商业关系,而应该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是一种相互的信任。”史伟云表示:“如果病人对我完全信任,那么即使冒一定风险我也一定要尽全力把病人治好。”

《论医》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从事眼科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工作30多年,一路走来,史伟云教授和他的团队始终坚持着“仁信”之道,默默付出、披荆斩棘而又自得其乐,他们将继续发扬向善向上的精神和力量,在守护人类光明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移植手术眼科角膜
肝脏移植手术是万能的吗
眼科诊所、眼科门诊、视光中心的区别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变形的角膜
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病的效果分析
毛发移植手术治疗并发症的预防
超薄角膜瓣LASIK与LASEK的观察对比
超薄角膜瓣与普通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对比研究
英电子眼移植手术首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