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2017-11-24郑凯文
郑凯文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Presentation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郑凯文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Presentation教学法是国外高校常用的有效教学方式。这种以话语互动和话语权分享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Presentation教学的要略包括:分组命题,个体研究与合作学习,课堂报告,指导点评;应用该教学应处理好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方法与Presentation教学法之间的关系、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之间关系。
Presentation;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近些年来,教学质量问题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钱学森之问”,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是破解这一“钱学森之问”、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鉴于当下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有效性亟需提高的现状,我们认为,可以借鉴和应用国外高校行之有效的Presentation教学方式,以话语的交流和沟通来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国内已有学者对Presentation教学在我国高校文科课堂教学的效能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升高校文科教学效果。[1]本文就大学生“思政课”应用Presentation教学法进行探讨。
一、Presentation教学法的含义及其对“思政课”教学的借鉴意义
我们认为,Presentation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影响下的教学方式。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其教学理念对国外大学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现”的,正是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实践对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学生的角色应该由被动的客体向主动的对话参与者转换;[2]教师的角色应该从传统的、权威式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应该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3]基于以上观点,建构主义者提倡合作式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和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模式。正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影响,Presentation教学法成为了欧美发达国家高校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
Presentation中文译为报告、展示或演讲。它是指学生以“学习者共同体”完成合作性学习后,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就某一专题向教师和全体学生作课堂报告和讲解,并回答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4]这种教学法就形式而言,可以分为个人和小组(以小组形式居多)两种形式;就内容而言,可以是教科书的某章节、某段落、某研究专题或社会热点问题等。Presentation教学主要包括四个过程。首先是分组命题。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布置报告题目,题目类别一般为调研报告、著作品读、实例分析、教材内容、社会热点问题等,也包括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式题目。其次是报告准备。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部分工作,在独立学习基础上开展合作式的交互学习,共同讨论、分析、归纳和整合资料,共同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撰写关于课堂汇报的总报告和分报告。再次是课堂报告。每名小组成员以多媒体形式做报告式演讲,汇报研究过程、成果和感悟,并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最后是教师总结指导。教师对学生汇报进行补充、指导、启发、总结和评价。
这种教学方法被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的“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证明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效果10%来自阅读;20%来自聆听;30%来自目视(如看影像,看展览,看演示),50%来自聆听和目视(现场观摩能够记住);70%来自参与集体讨论;90%来自做报告,给别人讲和亲身体验。[5]如图1所示。
图1 学习金字塔理论
Presentation教学法正是在“个人经验”和“集体讨论”基础上,以课堂报告形式进行“给别人讲解”的教学方法,能够产生高效的学习效果,进而起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作用。我们认为,将Presentation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政课”具有如下积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分享话语权,实现师生之间话语的双向交流互动,促进教学相长。Presentation教学法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知识不再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以顾问和指导者的身份发挥着主导性,使教学在师生的话语互换和互动中扩展张力。
其次,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卢梭曾指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6]大学生“思政课”需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这是“思政课”的基本要求。Presentation教学需要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平台上,通过合作学习、社会实践建构知识,课堂报告完成后接受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动能飞跃。
再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Presentation教学法包含了学生独立研究和“合作性学习”两个重要过程。这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研究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应用性,提高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协作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真正感受到个人能力的有限和团体智慧的强大,增强了团队精神,提高了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报告中提高了表达能力;在回答问题中提高了思辨能力。
第四,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Presentation结束之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课堂讨论,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和反思,以“苏格拉底式教育”培育学生的反思能力,在启发、反思和自省中促进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脑入心。
目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呈现出从认知到实践、从教材到实际、从单一到多样、从单向到双向的发展趋向,Presentation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政课”,符合这一发展趋势,能够有效实现理论指导与具体实践的转化,加强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的互动,促进知识讲授与启发指导的互补,发挥个体学习与团队研究的优势。因此,这种教学法值得大学生“思政课”应用。
二、Presentation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要略
将Presentation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政课”是一种新的尝试,旨在通过个体探究与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以多媒体形式报告研究成果,再经过课堂讨论和教师指导,促进学生对思想道德、人生价值等问题的认识得到升华,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结合大学生“思政课”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实施要略如下:
一是分组命题。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和能力水平分组。每小组5-7人为宜,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的机会。其次,由教师给各组布置Presentation题目。题目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目的性原则,即题目与教材密切相关,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难度适切性原则,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能力水平,适合学生自身成长需要;团队研究性原则,题目要符合团队合作要求,使学生在个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共同分析和探讨,互相学习和启发。结合目前实施的“05方案”,Presentation题目有较大可选择性,既可以是原著品读,也可以进行实践调查,还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或教材某章节等。
二是个体研究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在独立探究基础上,以合作方式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商讨分报告和总报告。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发挥特长,积极参与,努力做好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并且定期协商研究,共同完成任务。与此同时,教师也必须给予学生指导,如:理论指导、问卷设计、资料查询、访谈问题设计、课堂报告准备与实施细节等。
三是课堂报告。西方有句古老的格言:“你只有真正地投入进去,才会有所得。”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杰罗姆·S·布鲁纳也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于学习的最好激发乃是对所学材料(知识)的兴趣,使学习者主动进入学习,并从中体验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7]Presentation的实施阶段就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和展示所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小组成员在个体研究和合作性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Presentation的分报告和总报告,并以多媒体形式向教师和全体同学进行报告式演讲。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汇报自己所承担的具体任务、完成过程、研究结论和自身感悟,组长进行报告总结。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演讲是自古以来最常用的教学形式,在演讲中传授可以学习的知识,并且生动地告诉听者如何获得和解说这门知识。”[8]课堂的报告式演讲能够产生“刺激效应”和“示范效应”,进而促进小组成员尽最大努力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加深对研究领域知识的理解。
报告结束之后,由组长邀请学生和教师提出问题。建构主义主张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学习,这就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Presentation的内容组织学生(听众)先讨论后提问。讨论和问答的过程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之中,尤其是在提问过程中,以问题作为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帮助小组成员对Presentation内容深入理解和思考,获得启发和领悟,从而不但更好地掌握和保持学习内容,而且提高了创新意识。正如马穆托夫所说:“问题教学是使学生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和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9]
四是指导评价。小组成员结束问题的回答后,教师对Presentation内容给予指导和评价,包括理论知识的深度讲解,对内容的补充、完善,对小组成员错误的纠正,对个案的进一步分析等,真正做到“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要以引导和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飞跃,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到理论高度。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撰写反思报告,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在反思中内化思想政治内容。另外,为了激励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合作性,教师还应给予各小组团体考核成绩,激励学生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考核内容、标准和评分情况,可参考表1。
表1 Presentation考核成绩表
三、应用Presentation教学法应注意处理好几对关系
我国高校在借鉴西方国家高校的Presentation教学法时,应该避免产生“晕轮效应”,要以客观、清醒的态度分析和借鉴。因此,大学生“思政课”运用Presentation教学法必须要在“本土化”中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包含着“教”和“学”,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所谓教学相长,只有立足于两个方面的主体性,发挥两个主体性的作用,才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应用Presentation教学法尤其需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性之间的关系。课堂报告中的师生主体“易位”不能忽视教师“教”的主体性作用。首先,学生在准备Presentation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题目为学生讲解理论和方法,给予指导和支持,提供咨询和帮助,学生要积极听取教师的意见和指导,以保证Presentation的充分准备。其次,小组Presentation结束以后,教师应通过辅助性提问的方式,启发和引导小组成员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反思。再次,学生在Presentation中的“错误”可能比“正确”对学生的帮助更大,教师在指导时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进一步讲解和完善教学内容。小组成员应听取教师意见,认真地修改总报告和分报告并及时提交,以便教师给予考核成绩。
(二)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Presentation教学需要学生在课外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学生在资料查询、问卷统计、社会调查、群体访谈等实践活动中,难免会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现实情况之间的非一致性现象,甚至差距较大或截然相反。黑格尔曾说过,当思维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出毛病的总是思维这一方。[10]这就要求教师在采用Presentation教学法时要注意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导向和社会现实状况多元特征之间的矛盾。马卡连柯曾指出:“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抵抗有害的影响而进入生活。不是保护一个人使他免受有害的影响,而是要教他抵抗。”[11]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性地、科学地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抵制错误思潮的免疫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时代使命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为品德和信念,外化为实际行为。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与Presentation教学法之间的关系
Presentation教学法具有效用边界,必须恰当采用。孟子说过“教亦多术矣”[12],意思是说教学应该采用多样的方法。尽管Presentation教学能够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其应用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但是如果我们每一节课、每一个门课都采用Presentation教学,显然不现实,也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做到“得法”,我们就必须准确定位Presentation教学法,处理好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从目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现状看,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法等,依然应该是“思政课”重点采用的教学方法,Presentation教学法应该定位于主流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二者之间应该是“主”和“次”的关系。教师应该根据课时安排、学生数量、教学内容等因素择机而用,并与其他教学方法构成“方法链”或“方法集”,充分发挥合力的作用,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四)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在结构上实现了逻辑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综合性,但教材体系的成功构建并不意味着教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实施。[13]教学的成功实施,必须处理好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应用Presentation教学法时,尽管其选题比较灵活,可以是名著品读、个案分析、实践调研,也可以是教材中的章节或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等,但教师和学生依然要遵循教材,密切联系教材内容。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对学生指导、启发和点评,学生应根据教材内容对Presentation进行调整和完善。由此可见,Presentation教学应围绕教材选题,反映教材重点,突出教材难点,贴近现实生活,做到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总之,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方法的探索永无止境。大学生“思政课”应用Presentation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有效获得理论知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实效,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知识传授、“三观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三维统一,值得借鉴和应用。
[1]黄萍.提高高校文科课堂教学效能的实证研究——基于Presentation教学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6-121.
[2][美]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
[3]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7.
[4]Alexander Sandra,Kristi J.Ferguson.Analysis of Gross Anatomy Laboratory Performance Using a Student Dissection/Presentation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edicine,2010(3),158-159.
[5]Cone of Learning.http://www.georgianc.on.ca/staff/ctl/wp-con tent/uploads/2009/02/planinstruction_cone.pdf.
[6][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3.
[7]肖香龙.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1):77.
[8][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4.
[9]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243.[10]李德顺.21世纪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势[J].社会科学辑刊,2003(1):4.
[11]安·谢·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刘长松,杨慕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105.
[1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300.
[13]刘雅静.第23届呈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122.
Application of Presentation Pedagog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ZHENG Kai-wen
(Faculty of Maxism,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Jiangsu)
Presentation pedagogy is one of pedagogies commonly used in foreign universities.Featured with discourse interaction and discourse sharing,the presentation pedagogy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teaching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hina.Its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cludes the following elements:assigning a topic in group,individual research and cooperative study,class report,and guidance and comments.While the presentation pedagogy is applied,the teacher should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between teaching content and social reality,between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and presentation pedagogy,and between the textbook system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Presentation;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pedagogy
641
A
1671-5004(2017)05-0068-05
2017-07-08
2015年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建构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5YJC710081)
郑凯文(1982-),男,吉林舒兰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