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韶山山歌音乐艺术特征探析

2017-11-24韶山市文化馆

民族音乐 2017年5期
关键词:衬词韶山山歌

蒋 河(韶山市文化馆)

韶山山歌音乐艺术特征探析

蒋 河(韶山市文化馆)

韶山地处湘中偏东丘陵区,历史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由于交通的闭塞,物质生活相对单一。人们在劳动、生产、生活中创作并传承着丰富的韶山山歌,当地人亦称“山歌子”,山歌音乐文本全面生动地反映了韶山地区民俗生活和文化传统,对当地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族群团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流传到现在的韶山山歌内容十分丰富,历史故事、生活习俗、爱情婚姻等;曲调上复杂多变,分为高腔与平腔,与周边地区山歌相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对韶山山歌艺术特征进行研究,以期更好的传承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演唱形式与发声方法

1.演唱形式

韶山山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一人领众人和这三种形式。其中,以独唱为主,人们在劳作时,常兴起而歌,兴尽而止;行路时,为振奋精神,常随意唱上几声,以消除寂寞。对唱也是韶山山歌较常见的一种演唱形式,通常为一男一女对唱,内容多为情歌。如一人在山上劳作时引唱,另一人在另一山头或者山下接应,你来我往,对歌交流,在韶山山歌的对歌中,男方通常称女方为“姐”或者“娇莲”,女方通常称南方为“我的哥”。由于韶山地区五里不同音的现象,不同地方的人要通过山歌进行对歌交流,“传必求通”,因此在韶山山歌中具有地方差别的俚语较少。一人领众人和的形式通常为插田歌,由一个“歌首”[1]领唱,领唱的歌词通常具有表意性,领唱完毕众劳动者跟着和,和的歌词通常是并无实意的衬词,如此一人领众人和的来回往复是插田歌的主要演唱形式,因此也叫“和歌”。和歌《打起山歌斩阎罗》便是由歌首(领唱)起头:“山歌不打不快活”,然后是众人和:“哦哦哎嗨哦哎嗨”,领唱:“不走草成窝”,和唱:“咿哟哦嗬哦嗬哟”……

2.发声方法

韶山山歌的演唱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习以为常,自然而出的动作和表情,它积淀着人们的审美观念。而人们并无刻意专注于发声方法的传习活动,而是人们无意识下模仿、跟随演唱而习得的。根据和毛继余、毛爱霞、汤瑞仁等老人的深入访谈,笔者注意观察到以下发声方式的特征。

女声以真声演唱为主,有的女性演唱山歌完毕加一句用假声唱的吆喝,而男声是以真假声混合为主。从听者的角度来看,女声虽然唱得起劲,但是是“扯着嗓子”唱,唱得很响亮,后面演唱加的吆喝“呜喂~”加一只手的动作,即将一只手四指微微并拢,与面部垂直放在嘴的一侧,作呼唤状,唱罢微微耸肩再落下,感觉整个人都变得放松。而男声声音尖而亮,虽然加了假声,但是还是唱得很“直”,不像西洋唱法保持喉头的稳定,喉结的低位置,相反,韶山山歌的男声演唱喉结是跑动的,发声时喉结位置比较高,在换气时才落下。不论是男女,演唱时上下齿露出较多,嘴唇稳定的保持打开状态,似乎在后咽那里寻找一个理想的焦点,还不时进行内在的调节。从主位角度看,按照毛继余的口述,山歌的具体发声方法是:“气要从肚子里翻出来经过喉咙,唱歌是唱的‘撇音’[2],正声不行唱不出”,对山歌的发声美学标准是:“唱得顺畅干净不打阻。”

韶山山歌听上去虽然“溜尖的”[3],“走得远”[4],但是它的音域并不宽,大多只集中在一个八度,经过不同歌手多次采录发现,山歌的音域集中在中高音区,即f-g1,其中高音区的徵音音色比其他的要更加透亮,所以歌手的中高音发声并不统一,唱中音似乎是在为上高音徵音而做准备,所以在唱高音徵音歌手显得更加兴奋。

歌词形式与修辞手法

1.句式特征

(1)七言五句

从目前采录的韶山山歌句式结构来看,韶山山歌句式主体结构以七言五句(或七言五句反复体)为主,占到一半以上。部分山歌在七言五句的基础上加上三字衬句“我的哥”、“我的妹”。但在实际演唱中,由于大量的衬字与衬腔及演唱的自由性,打乱了七言五句的规整结构,但七言五句体的韶山山歌都遵循程式性的旋法,因此给人一种首首山歌音调似乎都一样但又有差别的感觉。纯七言五句的有:

“高高山上一丘田,郎半边来女半边,郎的半边种甘蔗,女的半边种黄莲,半边苦来半边甜”(毛继余唱)

加上三字衬句的有:

“日落西山四山黑,娇莲抢伞就留哥住,我的妹,山中还有牛和马,房中还有少年妻,日落西山想屋里”(毛继余唱)。

(2)七言加九言多段结构

少数韶山山歌歌词采用七言加九言多段结构,多数是通过唱时月的递增来言他物。如汤瑞仁传唱的《寻夫》,十二段的歌词描写十二个不同的月份中女子不见夫君的落寞感:

“正月寻夫正月正,奴家起身把夫寻。今年寻夫哪里去?眼泪汪汪往外行。二月寻夫是春分,百草逢春发嫩笋。百草逢春年年发,人无两度是青春。三月寻夫是清明,手拿白纸去挂坟。去年成双还成对,今年不见我夫君。四月寻夫四月八,我在田中找田插。别人田中成双对,我家田中一个人。五月寻夫是端阳,龙船下水闹长江。夫妻本是同林鸟,人死一去不相逢……”

再如《昨晚三更得一梦》以初一早起到初四早起为叙述的起始,通过4段歌词讲述女子探望病郎,流露出女子的爱意:

“初一早起去梳头,梳头打粉带忧愁,昨晚三更得一梦,梦见情郎哥哥得了相思病,不知真和假来假和真,看郎哥哥一转才放心。初二早起去看郎,情郎哥哥睡倒在牙床,我双手掀开红罗帐,人转颜色眼落眶,你不是我找一攀花的嫩情郎。初三早起去看郎,请个医生就开药方,人参药贵开几两,当归麻行开几钱,情郎哥哥一好妹兑钱。初四早起去看郎,我给情郎哥哥熬药方,左手拿着鲜花碗,右手扶起疼心郎,扶起疼心哥哥吃药方。”

(3)长短句间杂

长短句间杂的韶山山歌只占少数。如《情哥不进妹屋》:

“短把伞,扒长衣,上过下过就不进妹屋里,十八我的哥唉,只有那一次没脱小衣,情哥总不进妹屋里。”

这首山歌重口语表达习惯而不注重对仗格律。再如《新钉渡船十二仓》:

(男)“……我的妹,我的是桐香木的底紫檀木的边,上走那云南下走四川,云南跟我同凳坐,四川姐姐跟我共枕眠,才看见你们三只蛇婆子烂腿死畜生。”

(女)“哥住在隔河隔港就讲隔湾,妹住在珍珠壁贝宝山,郎嫁飞龙飞虎飞到隔河隔港港阁楼上等,妹嫁飞龙飞虎飞到隔河隔港就讲隔湾,郎进花园就配牡丹……”

这首韶山山歌对歌运用了大量的垛句,十分不规整。

2.衬词、衬腔特征

韶山山歌的衬词、衬腔多,分布密集,大大拉开了句子的长度,有着补音节的性质。衬词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单音,它出现在山歌歌词字与字之间过渡中,填充十分饱满却又不喧宾夺主影响歌曲内容的表达;如果将衬词去掉,会大大削弱韶山山歌的特征及表现力。

韶山山歌用得最多的衬词有:诶、哎、啊、咯、呐、喂、咧等,大多为装饰性衬词,也有少量格律性衬词,用衬词镶嵌在正词的字里行间,使唱词的连接更紧密。

如毛继余传唱的《这山望见那山高》:

“这山(哎)望见(咧)那山(诶……)高(哟),望见天晴(诶)妹(噢)捡柴(咧)烧,我的妹,冇得柴(来)哥来捡,冇得水(来)我帮你(来)挑(哟),免得妹 (啊)妹 (诶)晒日(诶)头。”

这首山歌总共52个字,正字38个字,衬词(括号内)14个字,在演唱中,头两句和最后一句衬词所唱的时长普遍比正字长,富有抒咏性,而中后部几个短句衬词与正字时长相当,更具节奏性与陈述性。韶山山歌中还有一些格律性衬词,使得山歌中地方方言特征十分明显,如加在名词后的“子”:斑鸠子、花生子、蛇婆子等,再如动词、状词后加“得”:冇得、累得、看得,与装饰性衬词一齐起着填充音节、延音助力的作用,主要起到了正词达不到的连缀、美化作用。

3.修辞格举要

韶山山歌所使用的修辞格能体现出韶山地方语言内部发展规律。研究韶山山歌的修辞是对民间话语的一种挖掘、阐释,韶山民间修辞格运用丰富,下面挑选几种主要的修辞方式,结合韶山地区的地域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以通过歌词挖掘韶山山歌的语言艺术美与展现出来的民俗民风。

(1)赋

朱熹在《诗经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诗歌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作品,在叙事中自然也包含抒情在内。故可以说,赋是叙述、描写、抒情的综合运用。赋即白描,就是对所要叙述的人物、思想、事物加以艺术化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一语中的,表达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思想。韶山山歌中的白描语言精练,朴实自然,通俗易懂,它是韶山农民群众干练利落的行为特点在口头文学创作中的表现。韶山山歌里的赋,大体上有三大类:

一类是白描事物。如贺新华传唱的山歌《农民协会好威严》:

“郎屋门前一树槐哟,槐树高头挂招牌哟,招牌上面四个字哟,农民协会好威严嘞,我情哥哥哟在里边。”

这首山歌先是交代屋门口的一树槐,然后交代槐树上的招牌以及招牌上的几个字,最后才是描写的中心——“情哥哥”在里面。

一类是白描思想。如韶山山歌《想郎》:

“想郎想得发了癫,想成痨病要儿牵,行路不记得过门槛,洗澡不记得穿小衣,附衣附裤坐到脚盆里。”

韶山方言“附衣附裤”即“穿着衣穿着裤”的意思。这首山歌描写了由于对郎的深深想念而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

一类是白描事件。如《茶时过午时来》:

“茶时过午时来,梁山伯只想祝英台,梁山伯忧郁得了相思病,祝二姐下药房,错于当初就共学堂,共学堂来共学堂,都同茶来同凳坐,晚共堂来共枕眠,三世夫妻就没成圆。”

这类白描事件的韶山山歌还有很多,它们大多属情歌,以精练的语言讲述爱情故事,表面上平白直叙,实际上是创作者爱情理想的抒发。

(2)比

朱熹在《诗经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比喻,俗称打比方,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3个要素组成。韶山山歌中的比喻在运用一般的明喻、暗喻和借喻中,渗透着具有韶山民俗特色的两种比喻风格:超越常规的比喻和通感型比喻。这是其他文人作品中很难见到的,它是韶山山歌艺术特色的独到之处 。

韶山山歌中超越常规的比喻,使得情感的表达更为生动。如《杨咪咪飞到蜘蛛网》:

“妹是杨咪咪飞上天,哥是蜘蛛子掉屋檐,有一杨咪咪飞到哥的蜘蛛网上,我生也钳来死也钳,我活活钳住那嫩娇莲。”

韶山方言杨咪咪即蜻蜓。把妹暗喻成蜻蜓,哥暗喻成蜘蛛,这是十分贴切的双比,二比二,以一种超越常规的幽默形式将哥对妹的追求予以表达。再如《斑鸡子上树把脚移》:

“你不退妻子莫到妹屋里来,妹妹的花朵向别开,我情妹好比南岳山圣帝爷爷的香炉殿,千人拜来万人朝,哪怕香炉无香烧。”

这首山歌将情妹明喻成千万人朝拜的香炉殿,以形容情妹的魅力。

还有一类是通感型比喻。如《唱歌还要和歌人》:

“唱歌还要和歌人,打铁硬要两个人,打铁要有泥浆水,泥浆无水调不匀,山歌子无妹唱不成。”

在这首山歌中,借打铁要两个人以及泥浆和水调和来暗喻唱山歌需要有人来和歌,让山歌的情感表达变得缠缠绵绵。

(3)兴

朱熹在《诗经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意思是说,“兴”是先用类似的事物作为引子,以带出所要歌唱的对象,“接物言情,引此即彼”。山歌好唱难起头,农耕生活的老百姓最常看到的东西,就是歌手们最方便的山歌材料。山歌的作者是“日出而作”的农民,他们走出家门去劳动,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太阳,所以第一句唱太阳的山歌很多。如韶山山歌《日落西山》:

“日落西山四山黄,牛婆子带崽儿过荒塘,牛婆子舍不得荒塘草,崽儿舍不得奶子娘,娇莲舍不得嫩情郎。”

这首歌先以“日落西山四山黄,牛婆子带崽几过荒塘”开头,最后引出“娇莲舍不得嫩情郎”。

(4)对偶

韶山山歌中不乏对偶的句子,韶山山歌因其即兴性,通常只有宽对,没有工对,基本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如《丢下梭子唱山歌》:

“哥在外边打山歌,妹在房中织绫罗,我丢下绫罗也不织,梭子也不梭,一心收拾就听山歌………”

这首山歌头两句构成了对偶关系,开头即用赋的手法,用对偶的句子描写“哥”与“妹”相互呼应的关系,词性对仗较为工整,但有重字。再如《何时何日接妹回》:

“禾在田中长成苗,立夏小满来分蔸,芒种夏至禾结籽,白露秋分谷成堆,九月重阳接妹回。”

这段山歌二三四五句构成对偶关系,十分整齐,通过前三句言说不同岁时节令劳作物的变化做兴,最后一句虽平白直述,却暗含着盼望“接妹回”的心情。

音乐本体分析

1.节奏与节拍

韶山山歌的节奏自由而不规整,即兴性、随心性比较强,有的一句数逗,有的一气呵成,乐句长短不一,句逗数量多寡不一,节奏组合长短相杂。影响韶山山歌节奏的因素有语言的平仄及拖腔的伸缩幅度。总体而言,韶山山歌的节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陈述唱词的节奏,这类节奏接近语言的节奏,未形成规整的节拍旋律,通常是一字一音。例如:

谱例1:《这山望见那山高》(毛继余唱 蒋河记)

还有一种是句中与句尾加插的延长音及拖腔,延长音的自由伸缩幅度较大,经过观察发现同一山歌不同次的演唱,延长音的音高变化不大,主要变化在节奏伸缩。

2.调式与旋律

(1)旋律特征

在韶山山歌曲调中,分为陈述性曲调和抒咏性曲调两种。有的曲调成分着重陈述唱词的任务,即叙述部分,这部分曲调通常接近方言字音,词曲结合有很浓厚的吟诵意味,旋律色彩很单纯,大多音调落在羽宫角三音上。例如:

谱例2:《有女莫嫁韶山冲》廖福华唱

山歌陈述唱词的曲调成分通常聚集在乐句或乐节的前部,在陈述唱词的曲调中,仍然间含着旋律比较明确的抒咏性的衬字,陈述唱词的后部加入的衬腔将腔幅拉长,以进行音乐抒咏,这里的旋律性、调式感更强。

(2)音调结构

韶山山歌的风格特征,首先集中表现在山歌旋律的音调结构上,韶山山歌以四、五声的羽调式为主,偶尔包含徵调式。其音调结构又受语音影响较大。

a.“小—大三度”关系音调结构

韶山山歌的曲调中,组合最多的是“小—大三度”关系结构,这个音调结构形成主要受方言影响,即羽、宫、角3个音相互构成大小三度关系,构成韶山山歌旋律音调。

有的韶山山歌,在以上三度关系基础上加入徵音,让音乐表现更加丰富;有的山歌,在三度关系上加入商音,使得山歌旋律更加婉转。

还有的韶山山歌,在三度关系上加入了商音和徵音,但整体来说商音和徵音只起到过渡与修饰作用。

b.四度三音列

在四度音程内按三—二度关系排列构成基本歌腔单位的三音列是韶山山歌的音调结构之一。韶山山歌常以羽、宫、商构成三音列。

c.复合四度三音列

复合四度三音列的音调在韶山山歌中更为常见,即在羽、宫、商三音列上加入角音,或在羽、宫、商下加入徵音以及两者的综合体。徵音和角音的加入使得音乐感情容量和内涵更加丰富,整个曲调在“羽-角”“羽-商”五度或“徵-角”六度的框架内形成更为稳定的调式骨架。

韶山山歌是湘中汉族民歌的一种,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形态。在韶山山歌音乐本体方面,韶山山歌以羽调式为主,徵调式次之,以七言五句体最为常见,韶山山歌中包含了大量的衬词,有陈述唱词及拖腔两种节奏类型;音调结构有“小-大”三度三音列、四度四音列、复合四度四音列等;山歌内容以情歌为主,还唱出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山歌歌词运用了赋、比、兴等丰富的民间修辞手法,具有研究价值,也是湖南本土风格音乐创作值得参考的材料。

注释:

[1]“歌首”是韶山山歌中的领唱者,也是山歌手中的擅长者,这个词来源于汤瑞仁老人口述。

[2]“撇音”即与正音相异,毛继余所述的“撇音”应该是非真声,真假声发声的边缘地带。

[3]“溜尖的”是韶山俚语,即十分尖锐的意思,出自韶山村村民对韶山山歌的描述。

[4]“走得远”即传播得远的意思,是毛爱霞对山歌的描述。

猜你喜欢

衬词韶山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韶山山歌的传承语境探究
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是哪五人
山歌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苗山歌
沁园春·韶山
苗山歌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