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歌舞艺术60年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2017-11-24范娅妮大理州白剧团
范娅妮(大理州白剧团)
白族歌舞艺术60年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范娅妮(大理州白剧团)
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团自1956年成立以来,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中大理州老、中、青歌舞艺术家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扎根沃土,心系民族,不断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坚持植根于白族优秀文化传统,紧贴各族民众“地气”,与各族广大群众肝胆相照、披肝沥胆、乐于奉献、勇攀艺术高峰,为了繁荣舞蹈创作,多出优秀作品,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守护优秀民族文化家园的前沿阵地,始终坚持植根于白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大理,放眼全国,把实施精品战略作为发展白族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来抓。当今,大理州白族歌舞艺术家们继往开来,奋发进取,以60年征程为新的起点,努力编创更多更美的民族歌舞艺术精品,继续努力为白族歌舞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实现白族歌舞艺术的中国梦再展腾飞的翅膀,谱写出更新、更加辉煌灿烂的白族舞蹈文化新篇章。
白族专业舞蹈艺术团体的诞生与成长
大理白族自治州于1956年11月22日成立,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原大理专区领导为庆祝这个隆重的庆典,决定先期建立大理专区歌舞剧团。这是大理历史上的第一个专门从事民族歌舞艺术的地市级的国有专业艺术团队,也是云南省最早成立的第一批专业舞蹈团体。同年,大理专区所辖各县还相继建立了10余个县级专业艺术团体。当时上级曾明确要求:大理专区歌舞剧团建团的性质和任务主要是发掘和整理本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民间歌舞艺术,为各族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此,在建州之前的4个多月里,专区歌舞剧团的同志们组成3个组,分别深入到大理、巍山、宾川等县,向民间艺人学习,收集整理传统民族民间歌舞,加工整理和创作出了白族《绕山林》《洱源西山舞》彝族《打歌》、花灯歌舞《猜花》《十大姐》等首批具有浓郁本土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加之在外地学习回来的苗族舞蹈《采花山》花灯歌舞《大茶山》和《毛主席带来好时光》等节目,组合成一台庆祝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的专题文艺晚会。这次大理专区歌舞剧团的首次公演,获得中央代表团、云南各地来宾和州县各级领导以及大理地区各族各界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和一致好评。建州后不久,大理专区歌舞剧团便正式更名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剧团。
1957年,时值部队歌舞团调整,海冰、陈兴德等军队专业舞蹈编导人才分配到大理州歌舞团,让歌舞团增添了创作的生力军。由此,州歌舞团开始建立起了专业舞蹈编导建制。1958年初,中央民族歌舞团组织了徐杰、谢俊杰、叶明明等舞蹈工作者们与著名作曲家郑律成一道来大理采风,并在大理州办了舞蹈训练班。他们认真负责和耐心教学,系统全面地向学员们传授了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训练方法。通过两个多月的学习训练,为大理地区的各族青年歌舞学员们的素质、技巧和理论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在大理州民族舞蹈发展史上是一次具有奠基意义的历史契机。
1959年初,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剧团带着白族《绕山林》《喜事》《西山舞》彝族“打歌”、花灯歌舞《诗花山茶相映红》等一批歌舞节目参加了“云南省首届歌舞会演”。1959年10月,在云南代表团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国庆庆典献礼文艺演出的作品中有:白族舞蹈《喜事》、白族歌舞《绕山林》。这批具有浓郁大理白族特色的歌舞节目,引起了省城和北京各界群众的极大关注,《云南日报》等媒体以较多的篇幅纷纷予以报道和赞扬。继全省国庆10周年的献礼活动结束后,州歌舞团派出严学恒、李龙珠等一批舞蹈骨干到广州华南歌舞团学习,带回一批有新意的节目,如《快乐的罗索》《蒙古青年舞》《藏族弓箭舞》,以及花灯歌舞《喜迎春》、小舞剧《抢亲》等节目,大家通过学习提高了自身的创作水平和表演水平。1959年,大理州的白族歌舞艺术发展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主要标志为:一是舞蹈编导队伍的初步形成;二是有了一支训练有素的舞蹈表演队伍;三是保留了一批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自创民族舞蹈节目。
然而,到了3年困难时期,大理白族歌舞的发展也因此出现了马鞍型的转折期。其后的“十年动乱”,民族歌舞艺术百花凋零,大理州的白族歌舞艺术也进入了一个漫长的蛰伏期。
白族舞蹈艺术的复苏与崛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理州歌舞团和各县市文工队开始恢复重建,获得了新生。州歌舞团和各县市文工队剧团,为恢复重建的歌舞团和各县市文工队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共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各级组织部门从领导管理、组织结构、经费设备等诸方面,为州歌舞团和各县市文工队剧团的各项建设发展和振兴繁荣提供了多方面的保证。
1982年初,大理州文化局设立后,先后举办了两次规模宏大的民族民间文艺调演,举办了几届由戴爱莲、董锡玖、孙景琛等著名舞蹈大师亲授的高规格舞蹈学术讲座和舞蹈骨干培训班、学术讨论会,通过这些举措培养了一批中青年舞蹈编导和演员队伍,使沉寂多年的白族歌舞艺术之花重获绽放,展现出了蓄势待发的新局面。州歌舞团通过组织中青年舞蹈编导深入到洱海渔村、边远山寨,创作出了反映新时期渔民生活情趣的《洱海渔歌》《打歌》《火》、仿南诏乐舞《菩萨蛮》以及双人舞《喜悦》《洱海月》等许多颇具诗情画意的白族舞蹈新作。
在1984年的全省首届民族舞蹈会演中,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团新创作的一批崭新白族舞蹈作品引起了全国少数民族舞蹈讨论会专家和春城人民热切关注和赞扬。其中的《洱海渔歌》《火》《喜悦》《打歌》《菩萨蛮》等节目不仅夺得大奖,还应邀赴日本八大城市巡回演出,为国际民族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同年,仿南诏乐舞《菩萨蛮》全舞还被摄录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神秘的剑塔》中,该影片曾在国内外发行放映。
1986年,时逢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30周年之际,州歌舞团的舞蹈编导们,又新创作出《白子白女》《甜甜的山泉》等一批新的白族歌舞艺术精品。这些舞蹈新作在云南省第二届民族舞蹈会演中又再次斩获了多项奖项。
1990年以来,大理白族舞蹈形成和拥有了一支基础雄厚舞蹈理论队伍和一支朝气蓬勃、勇于创新的舞蹈编导队伍。以这些白族舞蹈作品和白族舞蹈理论研究成果为标志,白族舞蹈文化进入了一个从理论和实践都比较成熟的大发展时期。
1991年初,全国政协主席在云南省视察工作期间,观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团演出,给予很高的评价。时隔不久,收到全国政协主席邀请大理州民族歌舞团赴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及天津市进行汇报演出的通知。大理州歌舞团全体演职人员齐心协力,全身心地投入排练。经过不到两个月的连续作战,组合出一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大理白族为主的歌舞精品晚会节目。同年3月初,这台歌舞节目在中南海大礼堂演出,党和国家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机关观看了《霸王鞭舞》《洱海渔歌》《白子白女》《打歌》《解疙瘩》《菩萨蛮》等荣获金银奖牌的优秀民族舞蹈。此次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团的晋京演出,是白族人民数千年来共同创造的舞蹈文化获得党和国家的最高荣誉,也是党和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白族舞蹈事业发展成就和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鼓励与充分肯定。
1992年2月,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昆明开幕,大理州舞蹈界创作的《白族霸王鞭》《里格高》《跳菜》《打歌》等4个舞蹈节目被选入大型作品《跳云南》中。《跳云南》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了极大成功,受到中外观众的广泛赞誉和好评,成为本次艺术节的最大亮点。同年5月,《跳云南》被中央文化部选拔到北京,作为当年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活动的重头戏之一。
从1997年开始,由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宗委主办的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大理州参加演出的一大批白族舞蹈作品屡获大奖。在这里,不断出新的歌舞作品成为了大理展示创新白族舞蹈艺术,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借力《舞蹈集成》和“非遗保护”工程,夯实白族舞蹈发展创新根基
1984年2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了“大理州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领导小组”和“大理州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办公室”的组织机构。同年,大理州召开首次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工作会议,部署动员在全州范围内开展对全州民族民间舞蹈的普查、搜集和整理工作。全州12个县、市的党委、政府成立了领导机构组织落实工作班子。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大理州洱源县资料卷》试点卷本共搜集5个民族的33种传统民间舞蹈,白描图400余幅,舞曲55首,照片600余张,文字10余万。1984年6月,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组织了全省各州市舞蹈集成主要负责人到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召开全省舞蹈集成编辑试点现场会,召开现场交流会总结经验。1985年7月,由《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统一印刷分发到全省,下发到云南省128个县市作为参照示范的样本。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普查、搜集工作在全州展开。大理州、县、市文化局、剧团、文工队、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单位先后有200多位文化艺术干部直接参加普查、搜集工作。这些集成的同志们跑遍了全州的村村寨寨,走访了几百位民间艺人,搜集到白、彝、傈僳、藏、苗、回、汉等民族民间传统舞蹈100余种,编纂了近200多万字的各县资料卷。经过6年多的艰苦奋战,大理州的大理市、剑川县、巍山县的3个县卷本,分别由国际文化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其他9个县卷本均印刷成册作为本县珍藏的文史资料。1994年,历时10年多的《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白族卷》及其《白族民间舞蹈》的普查、收集、挖掘、整理和编辑工作和最终的出版,为抢救和保护白族传统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填补白族地方文献史志做出了重大贡献。大理州的12部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市、县卷本,成为其后各地开展白族舞蹈发展创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的重要依据。
在继承和发展创新白族舞蹈的过程中,经过20多年“大理州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深入调查,发掘出的白族传统舞蹈,丰富多彩、璀璨夺目。这些灿若群星的舞蹈文化遗产,是当今白族舞蹈创作人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中青年舞蹈编导通过深入当代鲜活而丰富多彩的白族生活,增强了民族文化信念,明确了目标,树立了信心,进一步确立了“二为”的社会主义文艺方向。于是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既有时代特色,又富有浓郁白族特色的舞蹈作品。这些新创作的白族舞台舞蹈作品和新编的白族广场舞的普及和推广,不断回馈于民间、反哺于民间,对发展白族舞蹈、繁荣民族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陶冶人们感情、培养高尚的情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树立民族自豪感方面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
薪火传承、蓄势待发、开拓创新
20世纪以来,大理州舞蹈界在参加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第四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云南省第八届农民运动会和承办大理国际影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大理洱海“开海节”祭海仪式、大理国际兰花茶花博览会开幕式以及文化产业中的白族舞蹈《蝴蝶泉边》等国际、国内和省级重大节庆活动中大展雄风,一大批具有大理民族特色、独具艺术魅力的大型实景歌舞表演,演出突出民族性、地域性,既保持自然淳朴的民族传统,又结合现代时尚的艺术表现手段,打造出一张张闪亮耀眼的白族舞蹈品牌。
大理州县艺术团队的白族舞蹈家们通过多年努力和不断创新,涌现了一大批业务精、方向明,卓有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成就的中青年舞蹈骨干队伍。舞蹈家们充分发挥白族歌舞文化绚丽多姿的优势,通过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民族自信和历史传统,既体现了对白族文化的薪火传承,又体现了开拓创新。
数十年来,大理州白族歌舞艺术始终密切配合党和国家、省州各项文艺大政方针,对下紧贴各族民众“地气”,与各族广大群众肝胆相照、披肝沥胆、乐于奉献、勇攀艺术高峰。白族歌舞艺术战线成为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联系各族人民大众的重要阵地,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守护优秀民族文化家园的文化“桥头堡”。
结 语
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团自1956年成立以来,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间,一代又一代的大理州老中青舞蹈艺术家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扎根沃土,心系民族,不断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凸显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主题,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回望大理州白族歌舞团走过的60年,是艰苦创业的60年、是开拓进取的60年,是硕果累累的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大理州委、州政府、州文化局的关心支持和直接领导下,白族歌舞团紧扣建设民族文化强州的主题,参加了大理州成立30周年、40周年、50周年、60周年庆典活动;承担组织了广大铁路开工典礼、大理机场开工典礼等重要庆典大型歌舞表演活动,推动了全州民族文化艺术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云南电视台、《云南日报》等媒体先后直播报道了这些重大活动的盛况。
纵观白族舞蹈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回眸白族舞蹈艺术60多年发展史所经历过的奋进步履,尤其是三中全会以来,白族舞蹈事业从人才储备、成果积累、学术积淀、经验提升和综合实力,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成就和飞跃。
新时期以来,白族专业舞台舞蹈和群众舞蹈活动在广大城乡更加活跃。在实现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古今一脉相承的白族舞蹈将再展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大理州白族歌舞的创新将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新的起点,继往开来,奋发进取,继续努力为大理州各族歌舞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有理由坚信,未来的白族舞蹈文化必将以更新的姿态,通过努力发掘和寻觅古今白族舞蹈的精神财富,不断汲取和发展创新白族舞蹈文化的大智慧,开创出一个更新、更加辉煌灿烂的白族舞蹈文化新篇章,以期实现白族舞蹈艺术走向世界舞坛的壮丽之梦!
[1]秦经玉,主编.白族民间舞蹈〔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2]杨刘忠.“群文龙头跃苍洱(代序)”选编//杨刘忠,主编.群星璀璨〔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
[3]李永惠.白族舞蹈史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