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昌:中国葡萄种苗行业的践行者
2017-11-24易黎亓桂梅
易黎,亓桂梅
(山东省葡萄研究院/《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杂志社,济南 250100)
张志昌:中国葡萄种苗行业的践行者
易黎,亓桂梅
(山东省葡萄研究院/《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杂志社,济南 250100)
在对山东志昌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昌一个半小时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科技”“创新”“探索”这几个词。浸淫葡萄行业33年,他说话的语气更像一个学科带头人。
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莒县农民,创办了第一个省级民办葡萄科研机构;开创了由农民独立编写,面向全国统一发行的国家星火计划培训丛书的先河;他拥有国内数量、品种第一的抗性砧木资源圃;率先推动抗性砧木在国内的推广普及工作……他把科研科普工作当成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成为中国葡萄种苗行业的践行者。
葡萄像鲜花,栽在幸福家,美化我环境,振兴我中华
2017年10月最后一天,记者乘车4个多小时从济南赶到位于莒县的山东志昌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半,董事长张志昌正在陪同当地农行行长参观他的葡萄园。记者在旁边听到这个农民企业家谈论最多的是“一带一路”“大国崛起”“如何重新挖掘中国葡萄文化”这样的话题,而且谈的头头是道,让人感觉眼前这个浓眉大眼的山东大汉格局很大。
莒县并没有葡萄种植的传统。如今的张志昌已经从一个葡萄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一个葡萄苗木行家,经常与国内最顶级的葡萄专家一起参加各种级别的学术研讨会。然而时光回溯到1980年的那个夏天,16岁的他正因为交不起7毛钱一张的黑白毕业照而痛苦。因为父亲身患肾病,家中已经欠下400元巨债,母亲再也借不到一分钱,经常坐在床上默默地擦眼泪。
那时的张志昌迫切需要改变自己家庭贫困的生活现状,高考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放弃是必然的。他卖过花生,卖过化肥,卖过木材,很快成了村里最年轻的万元户。但在他看来,这种低买高卖的行为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人不能只为了赚钱而赚钱,要掌握一种技术,不仅让自己赚钱,还能让大家一起赚钱!”
被选为村里的青年书记后,他与村里三个人合作办起了加工厂,让乡亲们不用再走七八里路到镇上磨面粉、加工饲料。
他经常收听广播,订阅报纸,收集各种发家致富的信息。198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报纸上看到全国著名葡萄大王孙培杰栽培葡萄带领全村致富的事迹,经过一番考察,他认定当时种葡萄的效益最好,于是1984年春天,他按照孙老师教的方法,建立起了1.7亩葡萄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精心的科学管理,达到了二年见果,三年丰产,亩收入达6000多元。
“葡萄像鲜花,栽在幸福家,美化我环境,振兴我中华。”1985年,21岁的张志昌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他在自己泛黄的牛皮纸封面日记本上写下这首自己创作的葡萄诗。“葡萄树不仅能产果,还可以通过改变它的架势造型进行园林绿化,呈现绿叶红果,美化了环境,改善了生态,成为一个景观,比其他作物富有更多内涵。”时隔32年再谈起自己的这首诗,张志昌觉得一点也不过时。
然而和大多数农民种葡萄、卖果实、追求高产相比,张志昌从进入葡萄行业第一天起就把育苗当做他的发展目标。在他看来,做种苗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你得先有一个优良的品种,才能为这个产业奠定好的基础。
“优良的品种,加上好的管理技术,生产出好的果品,卖出好的价钱,这不就形成全产业的四个环节嘛。”张志昌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讲品种、品质、品牌,我讲良种、技术、效益,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因为这个选择,张志昌走到了葡萄产业的上游,这也就决定了他一生不断追求种植技术、科技创新的定位。
从田野走向世界
创业总会有起有落,就像我们的人生。
1989年前后,由于葡萄种植发展初期超高的经济效益,使巨峰品种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品种单一、上市集中,经济效益开始下滑。为摆脱困境寻找新的致富门路,张志昌选择栽培早熟葡萄品种“山东早红”并繁育新品种苗木为突破口,联合5户农民筹资1.53万元,承包了20亩土地,与省内一家早熟葡萄开发中心联合搞开发。但由于这家公司不讲信用,没有按照合同回收苗木,辛苦一年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亏损了1.8万元,使他刚刚起步的事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优质苗木生产技术及推广应用研讨会
面对挫折,有人会一蹶不振,黯然退场,有人却坚定信念,越挫越勇。张志昌曾经亲自去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做过调研,知道葡萄市场将越来越大,巨峰这样的中熟品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有了对市场的准确把握,让他的选择多了一份底气。他放弃了别人高薪聘请做技术顾问的机会,筹集资金作价赔偿给先退出的合作伙伴,又先后引进了凤凰51、京亚、藤稔等抗病早熟品种,自己育苗自己卖。他和另一个合作伙伴骑着自行车到周边各村庄、乡镇上贴广告,去集市上摆摊,售卖自己的苗木。
张所长在日本植原葡萄研究所参观
经过精心培育,引进的品种普遍长势良好。第一批种苗的引进,为葡萄种植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深受果农喜爱。1990年葡萄园便开始有盈余,1992年,通过扦插和嫁接两种方式育苗,基地种苗繁育能力已达到80万株,许多外地客户慕名而来。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果农对技术的需求越大,靠张志昌一个人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他需要一个团队和他一起学习种植技术,为大家服务。1993年,他自筹资金18万元,成立“莒县葡萄研究所”。
当时县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像看外星人一样地问他,“农民好好种地就行了,还从来没听说过农民自己办葡萄研究所的。”张志昌不信这个理,直接找到县里的相关领导,最终通过查阅相关法规,发现政策上是允许的,只不过莒县没有先例。
莒县长岭镇石井二村是张志昌的故乡,也是他事业的起点。1993年8月8日,他在日照第一个农民创办的研究所影壁墙上写下“农业发展靠良种,提高效率靠科技”这几个字,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
与此同时,他还大力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大胆选拔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开创了日照市农民招聘大学生的先例。
1994年,他购置了电脑,把种植技术刻录成光盘发放给果农。第二年,他又在互联网上申请开通了自己的专业网站,还请翻译把自己的公司介绍翻译成英文。网站的开通,不仅使莒县葡萄研究所的名气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苗木销售量与日俱增,还让张志昌进一步开拓了视野,直接学习到国外更加先进的种植技术。他先后与德国退休专家组织、日本植物园葡萄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以及韩国、泰国等国家的科研机构,通过互联网建立了长期的专家互访机制,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张所长在法国波尔多农科院考察
为学习国外的先进育苗技术,张志昌在2010年4月专门前往法国苗木公司考察学习,并寻求合作伙伴,借助他们的技术优势,将研究所推向一个更高的技术、服务层次,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把育苗技术提高到中国的最高层次
张志昌虽然当年因为家庭原因错过了读大学的机会,但他一生都没有放弃过学习。在人与人之间关系最纯洁最美好的上世纪80年代,贺普超、黎盛臣、傅望衡、修德仁这些中国葡萄行业泰斗级的人物都曾经指导过张志昌——他从杂志上看到这些专家们发表的文章,就直接坐车跑到西安、北京、沈阳等地拜访,专家们都很热情接待这个求知欲旺盛的年轻人,使他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随着研究所规模越来越大,靠张志昌松散式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他需要一个更高的平台,向着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去探索学习。
2006年10月,他创建了山东省第一家省级民办葡萄科研单位——山东省志昌葡萄研究所,有了这个平台,他从一个葡萄行业的小学生变成了科研高校的合作者。
从2015年到2016年短短两年时间内,他投资500余万元快速建起了一个全新的科研平台:先后与南京农业大学签约成立了“山东志昌葡萄种苗生物工程实验室”;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签约组建了“山东省莒县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实验室”;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合作组建“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葡萄无病毒苗木栽培试验示范基地”;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了“现代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抗逆岗位示范基地”和“现代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苗木岗位示范基地”;并且连续承办了两届全国性葡萄技术研讨会。
2016年9月,张志昌又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成立了“山东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仅1年多时间,就获批实用新型专利3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把葡萄育苗的学术水平提高到中国的最高层次”。
多年来,他潜心研究田间管理中的各项标准流程。经过大量的摸索和积累,先后研究整理出了《葡萄全年管理工作历》《葡萄避雨栽培管理技术》《葡萄塑料大棚温室调控技术》《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葡萄早期丰产栽培技术》《葡萄硬枝离体嫁接机械化育苗技术》《不同架式栽培对葡萄结果的技术探讨》等10多项科普成果。先后完成了3项省级科研课题和5项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
早在2003年,张志昌受国家科技部委托,独立承担编写了系列科普丛书《葡萄良种与栽培》。他利用业余时间,在一年时间内完成此书。由于编写的资料内容详实、便于操作,推广发布以后,深受全国各地果农的喜爱,技术资料供不应求,先后印刷出版3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束怀瑞院士查看果品生产园
张志昌参与制定的《鲜食葡萄生产技术规程》(DB3711/T 75-2016),作为日照市农业标准规范推广实施;主持研发的“葡萄省工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通过日照市科技局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并获得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示范基地被日照市农业局认定为“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他主持或参与研发的“种植葡萄用滴灌带地膜综合铺设机”“葡萄苗无损高效出苗机”和“苗木快繁台式嫁接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创新开发了“葡萄机械化硬枝离体嫁接工厂化育苗技术”“不同砧穗组合的试验研究”“葡萄早期丰产栽培技术”等10多项技术研发项目;杂交选育了莒葡系列7个葡萄新品种,其中早熟品种“莒葡1号”获得日照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莒县葡萄”被批准注册为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建立国内最大抗性砧木资源圃
张志昌从来没把自己看成一个商人。他对科学技术的不断探索和追求,让很多专业的科技工作者都觉得汗颜。
2005年,曾经给欧洲葡萄带来灭顶之灾的“根瘤蚜”虫害再次在我国出现。抗性砧木作为抵御葡萄根瘤蚜的天然屏障,在欧美等世界主要葡萄产区早已广泛应用,但在中国却面临资源匮乏,成本高昂两大难题,没有果农也没有企业愿意冒险引种抗性砧木,可张志昌却愿意做这个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一年秋天,带着一份责任和担当,他开始了“抗性砧木资源圃”的筹建工作。
在山东农业大学葡萄抗逆研究专家翟衡教授的指导帮助下,一个占地300亩的国内最大抗性砧木资源圃于2006年夏天在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建成,专门从事抗性砧木嫁接技术研究和抗性砧木嫁接苗的推广普及工作。
最初由于经验不足,加上配套设备不完善,嫁接成活率只达到15%左右,短短3年时间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200多万元,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面对打击,张志昌冷静分析,在专家指导下终于找到原因。他带领技术团队重新制定了生产技术流程,增添了自动控温设备,他一天到晚在育苗温室观察愈伤组织形成情况,严格按照国外技术标准做好温度、湿度的调控,经过科学细致的操作,最终苗木成活率一下提高到90%以上。
之后他又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引进了30多个抗性砧木品种,并试验成功了多个不同砧穗的嫁接组合,筛选出了抗旱、抗寒、抗盐碱、抗根瘤蚜等适合我国不同地区栽培条件的抗性砧木,机械化硬枝离体嫁接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得以大面积推广。
该项技术填补了我国鲜食葡萄Ω型硬枝离体嫁接在规模化生产的空白,改变了抗性砧木葡萄嫁接苗只能从国外进口的历史。目前,公司硬枝离体嫁接已实现工厂化育苗,年产优质鲜食及酿酒葡萄良种苗木1000多万株,年产国外多抗性砧木枝条2000多万芽,产品销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抗性砧木嫁接苗木近亿株,为国内有效抵御根瘤蚜的发生和蔓延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葡萄行业浮浮沉沉33年,张志昌不忘初心,始终把帮助更多农民朋友脱贫致富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身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他不仅帮助莒县当地农民种葡萄,还在江苏省无锡市和东海县、湖北省公安县、云南省宾川县、上海市嘉定区、浙江省慈溪市、新疆吐鲁番市、湖南省郴州市、陕西省渭南市、福建省福安市、甘肃省张掖市、安徽省淮北、河北省饶阳县、广西省桂林市等30个省市累计扶持带动360余万亩葡萄种植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张志昌带领技术团队无偿为全国各地葡萄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45万余人次,提供技术资料52万余份,使36万多农户靠栽培葡萄奔上了致富路,直接或间接带动劳动就业人数8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