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相伴
——小班留守儿童交往能力培养的做法
2017-11-24白砚耕
白砚耕
快乐相伴
——小班留守儿童交往能力培养的做法
白砚耕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加快,大批农民源源不断的涌入城市成为新型劳动力,留守儿童问题也随之而来,并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留守儿童犯罪呈低龄化、犯罪率不断提高的趋势,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特别是农村儿童占国家儿童的大多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即是关注国家的未来。
农村留守儿童 交际能力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在社会化形成的过程中,儿童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接受的不同的家庭教育都会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形成的各种人际交往问题也会在往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显现出来,所以在留守儿童幼儿时期就要开始对他们进行关注,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为留守儿童做好心理建设工作,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性格的缺陷
在留守儿童年幼时期,便要经历父母外出打工,自小离开父母,跟随祖辈生活,严重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或受到欺负时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久而久之会形成各种性格问题,如孤僻、内向、偏激、自卑、孤僻、暴躁、逆反等。另一方面,父母保护角色的缺失反而会激发儿童过度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变得暴躁多疑,不轻易相信别人,封闭自我不愿意跟别人进行沟通,甚至会用极端错误的方式解决人际问题。
(二)人际交往能力低下
儿童通常从父母身上习得最初的人际交往模式,而留守儿童缺乏这一学习“范本”,加上学校教育的不足,在遇到人际问题的无法得到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导致与外界的交流产生困难,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关闭自己的心门,拒绝与人深入交流,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又会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形成恶劣循环。
(三)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儿童都具有较强的模仿力、渴望得到成人关注并且具有对强者的崇拜心理,父母没办法为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行为认知观念,加上学校与社会的关心不足甚至漠视,一定程度上把留守儿童“逼迫”到了社会的边缘。
二、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能力问题
(一)口语交际方面
留守儿童大多不善言谈,对他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戒备心理,不轻易在他人面前表露自己内心的想法,导致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障碍。比如与师长进行交流,老师问十句儿童可能只会回应一两句简单的话,并且不能进行顺畅的交流,问题也不同通过谈话得到解决。
(二)交际礼仪方面
基本的社交礼仪在社会人的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基本的交际礼仪、文明用语等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而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影响,在交际礼仪礼貌用语的习惯养成上会有其他同龄人较差。
三、培养提供留守儿童交际能力的对策
(一)从制度层面提出指导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深层的社会问题,成因不仅有家庭的原因,还有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原因,要想帮助留守儿童提高交往能力,必须在制度层面上建立一套具有引导意义的体系,一个由妇联、村委会或派出所联合构建的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体系,联手合作对排查登记村中留守儿童家庭,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档案,并且协助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建立有效的监护,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跟踪解决。
(二)从学校层面培养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学校,应该是留守儿童除家以外能为它们提供温暖的安全场所,学校老师应该是他们除父母以外能给予他们关爱,教他们读书做人的人。所以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每个班级中的留守儿童,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怀,在班级,可以每月为留守儿童组织一次集体生日会,全班师生一起为班内生日的留守儿童庆祝生日,组织学生为他们献上祝福语,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学习上,教师可以安排学习品行优良的学生与留守儿童进行配对,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扶持、鼓励、交流;在学校,在不同的节假日庆祝活动上,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准备演出节目,给予留守儿童更多上台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增强自信人和增加自我认同感,这对他们勇于主动与人交流,大胆在人前表达自己的思想有重要的帮助作用;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交往障碍问题很大原因还是在于家庭父母教育陪伴的缺失,学校和班级可以对症下药,在每个班配备1~2名资深教师担任“代理家长”,负责对班中的留守儿童进行成长跟踪和看护辅导,跟踪内容包括日常行为表现、情绪情感变化、学习表现等,并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变化不断调整帮扶内容。
(三)引导家长重视维护修补亲子关系
家长对儿童的影响是最大的,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态度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习惯,所以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体系的负责人,都要多与家长做沟通工作,让他们了解家长对儿童的关心和情感的维持对儿童的成长和人际交往的发展影响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对我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问题我们要给予重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习得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培养良好的人格情操。
[1]易凌云.论幼儿教育中的交往[J].中国教育学刊,2003(2):56~57.
[2]刘晓华.教师对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潜在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0(11):84.
平凉市静宁县司桥教委唐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