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及其目标建设
2017-11-24崔美玉
崔美玉
转型背景下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及其目标建设
崔美玉
目前,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应构建与社会现实需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该文从地方高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学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的原则等方面,阐述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日语专业 课程体系 现状 目标建设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模式的变化意味着人才培养的方式、类型、规格的转换,也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那么,地方高校应该选择怎样的教育内容,以何种方式培养什么样的人,必将首要关注的是课程。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应着眼于课程体系上是否具有科学性,并且所培养的日语专业人才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具备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的国际化、多元化外语人才,切实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一、地方高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2014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出要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也就是说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的调整。据统计本科院校总数85%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职业技术学院。目的是为了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
目前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如民企就业比重增加,也有政府机构、银行、教育机构等单位来校招聘。近年来,日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规模逐年缩小,直接导致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减少,不少地区开始出现专业日语人才就业难的现象。并且,日企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出现多元化倾向,对单纯的日语人才的需求逐渐降低,而技术型、管理型、财会型、销售型等有日语基础的多元化人才受到绝大多数日企的青睐。总之,日语专业学生就业在发生变化,就业与外企的持续下降,转向教育、医疗、银行、政府机构等各个行业。
但就目前课程设置现状的角度,调查发现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存在许多缺陷。首先课程内容不实用、缺少灵活性、课程设计缺乏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学科内容为主,学生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强调;内容体系陈旧,脱离生活生产实际和科技发展最新成果等。日语专业培养方案还是按照专业规范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课程体系还是按照学科体系设置的多年不变的课程,培养方式还是以课程讲授为主要形式。加之日语专业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存在理念落后、目标任务模糊、内容陈旧、实习实践环节形式单一。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就会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专业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其次,在课程结构上,实践课程薄弱。实践课程的设置相对集中于高年级,选修课没有形成模块、方向性不明确、课程特色不强;支撑课程太少,实践教学资源、途径、技术手段、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包括日语实践教学实习设备、实践基地等配套设施等,多数已流于形式。所以所学日语语言和商务知识技能缺乏有机结合结合,而大四阶段学生忙于写论文,找工作,没有真正的实践机会,另外校内课外实践活动,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真正的实训动手做的过少,“做中学”体现得不够。转型发展离不开校企、校地的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深入比较困难,校企双方并没有真正有效结合实现共赢。如何能找到合作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实现实质性的深度合作,是一个需要下功夫解决的难题。
除了上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合理与实践基地和配套设施不完善,与专业实际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外,专业师资力量的缺乏等,都是严重影响制约日语专业发展的要素之一。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日语教育最大的问题,说到底主要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也就是说我们的多数教师虽具备一定的日语专业知识,但商务方面的知识相对缺乏,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合理与实践基地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都是严重影响制约日语专业发展的要素之一。
我国地方高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仍然处于试水阶段,未来进一步改革以及普及过程中,必然还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目前,日语专业就业极其严峻,必须大力改革课程体系现状,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才是有效解决日语专业就业难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人才需求调查,重新审视、调整和建设专业或专业方向,下大力气办好日语专业,成为特色优势专业。
二、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
(一)构建地方高校日语专业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也是许多同行探讨的问题之一。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主要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体系等方面。具体而言,它包含如下几点: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逻辑转向按行业、企业岗位群要求的专业课程,实现课程设置逻辑大转变,同时设置公共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专业性、选择性。
(二)构建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核心课程内容
日语教育在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根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需要注重社会取向来设计。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养成、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也要着眼于未来,加强课程目标适应社会变化的“时代性”特征。学生是课程设计的中心,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现实水平和实际需要,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设计的出发点,这样才能保证课程设计的适应性。
日语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四个方面。课程设置应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口语、日语视听说、日语阅读、日语写作、跨文化交际、日语笔译和口译理论与实践等;专业选修课包括日语语言概论、日本文学史、日本概况、日本作家作品选读、中日语言对比等;通过开设外贸函电、簿记、日本商务礼仪、旅游日语、科技日语翻译等课程,突出专业课程特色。
实践教学包括课外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见习与实习、国际交流等。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设置课程;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广阔的事业基础上理解异国文化,培养与不同文化、习惯的人交流以及共同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三、构建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原则
(一)课程设计要适应社会变化
教育的发展必须与一定的社会现实需要相适应,这是教育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必然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现实,这是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物质基础。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这是教育的社会功能了的体现,也是教育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是课程内容选择的客观依据。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课程体系建设,其关键在于打破原有的强调“日语+技能”的培养模式,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学生自身的性格和就业需求,在能力强的学生身上突出“日语+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在能力弱的学生身上突出“职业技能+职业素养” 的培养模式,为日语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二)课程设计要有灵活性和弹性
以往的日语专业课程设计采取的是统一的模式,讲授的是同样的内容,课程结构上学科课程统一天下。这样,就忽视了不同地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容易造成学生片面的发展。地方高校日语专业要在培养方向上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如增加选修课课时和种类,以及增加课程标准的弹性等,将课程更灵活、更有弹性的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变化,必然会引起日语专业课程内容的变化。课程设置要从单纯的“学科中心”专项兼顾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自我发展三者的有机结合,要从单纯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转向追求学生在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是构建核心课程体系的意义所在。要综合考虑并分析教育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如老师、学习者、内容与环境;要分析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等,分析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特点,综合考虑,全面平衡进行改革,促进日语专业课程结构优化,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
[1]2014年教育部工作要点[Z].
[2]欧阳健.新形势下高校日语专业教育同质化及特色化问题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3(8).
[3]郝卓.企业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3(6).
[4]黄金春.日语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1).
[5]郭力.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6]蔡忠良.地方高校商务日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通化师范学院)
本文系2015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转型背景下日语专业核心竞争力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H150451)成果之一。
崔美玉,吉林珲春人,硕士,通化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