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内容结构重组在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2017-11-24李丹丹
李丹丹
课文内容结构重组在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李丹丹
在现在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越来越高,逐字逐句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课堂需求,如何更好的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在教学中结合部分课文的特性,灵活的采用了重组课文结构这样的方式 ,本文中将以一个单元为例进行课文重组灵活教学的探讨。
课文结构 灵活教学 课堂效率
随着学生整体素质和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逐字逐句讲解课文的授课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所有的授课内容,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在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合、对课内外学习内容的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扩宽学习和运用的思路和空间,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书本,教师应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沟通课内外知识的联系,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尝试性地开展了“重组教材内容,整合教学”的教学方式。下面就一实例进行探讨。
我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本系列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及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对整体结构和内容进行了全面完善和提高。作为一套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立体化大学英语教材,教材编写充分考虑了教学过程,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创新,遵循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我选取了本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A Test of Ture Love”为例进行了教学内容重组的教学方式的尝试。由于课文A改编自一名为“A Valentine’s Story”,我把这篇文章打印出来让学生人手一份我采取了对比阅读的方式,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组上来抽签得到各自的任务,即要各组同学对比两个版本的故事,从所抽到的题目角度来进行分析,下次课每组上来做report,并且要求学生以PPT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不仅可以熟悉课文,还可以从文章的写作、结构、用词等角度来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四个任务角度分别是叙事手法,细节描述,故事情节,开头与结尾。学生不仅要对比出异同,还要在做report时用英语阐述理由。学生带着自己的任务在课后认真分析课文,完成得都很不错,这种开放式讨论可以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改变那种凡事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而且打破了原有的逐字逐句讲解课文的方式,把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更有主动性,也更多元化,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除了课文本身的内容讲解以外,我发现文章中很多主要观点都是通过给出观点然后解释原因这样的方法进行陈述的,所以结合课文我让学生联系课文相关部分重点理解和练习这种段落的展开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这样重组课文的教学方式打破了原有课文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
分析和讲解课文,并且学生会在课前充分的理解课文,准备很多课文的相关资料,这样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让学生学习到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和能力。而在学生的演示他们的成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他们遗漏或不足的地方,及时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补充,这样不仅能讲透课文内容,还能就写作方法,叙事方法等等方面进行讲解。充分发挥这篇课文的指导作用。整个课程教学结束以后我做了细致的教学反思,对比逐字逐句的讲解方式,打破原有的课文结构,灵活的多角度切入,学生更乐于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而且需要他们动手动脑的地方更多,也更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当我们面对一篇新的课文,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如何更高效的运用一篇课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次的教学内容重组的尝试中,学生收获更多,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个人认为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课文内容重组的尝试,当然这也是因为这篇课文的特性决定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更有创新性的,突破性的找到一些课文的切入口,更多的尝试多元化的重组试的教学,这样才会让教学更有效果,学生学到更多。
[1]柯东霞.交流与互动一一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旋律[C].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2005.
[2]宫力.交互式语言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陈丽清.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民主与互动性教学[C].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2010.
[4]穆育凤.《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2002(2).
[5]刘玉红.英语课堂教学生生互动模式管窥[J].教学与管理,2010(9).
[6]Brown 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New York:Prentice Hall,1994b.
[7]Harmer 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Longman.5.Harmer J.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8]Johnson K.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外事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