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不同文本的翻译教学互动模式研究

2017-11-24郭彦娜

长江丛刊 2017年35期

郭彦娜

基于不同文本的翻译教学互动模式研究

郭彦娜

本文借鉴德国翻译学家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探讨以法语系本科高年级学生为对象,以实用文体文本和文学文体文本为教学内容,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讨论为教学手段的翻译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革。

翻译教学 信息型文本 表情型文本 互动模式

一、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学学科建设不断加强,改革翻译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以纠错式翻译测评为主要教学手段。客观主义教学范式无疑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向学生传授翻译知识和技巧。但是其弊病十分明显,薄振杰、李和庆(2011:78)详细归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学习环境主要由教师、学生和课本组成,教师主宰课堂,负责传授课本知识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只是机械记忆教师所教内容;整个学习过程比较封闭,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个性差异,割裂学生新旧‘图式’在知识建构中的联系,无法获取协作学习的诸多益处,明显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目前翻译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互动教学模式逐渐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对于互动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改革也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翻译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翻译教学研究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并获得了新的进展。郑晔、穆雷(2007:61)对近50年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发展与状况做了细致的调查,认为翻译教学的研究范围、选题范围和研究视角都有所拓展,并指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极少有人问津”。薄振杰、李和庆(2011:77)同样关注目前翻译教学研究的状况,并阐述了在研究对象方面的不足,指出“研究者多以文学翻译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法律、新闻文体等实用文体翻译的教学研究比较贫乏,严重脱离社会发展需求”。

鉴于以上两方面,本文以德国翻译学家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关照,探讨以法语系本科高年级学生为对象,以实用文体文本和文学文体文本为教学内容,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讨论为教学手段的翻译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革。

二、信息功能文本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创始人凯瑟琳娜·赖斯(Reiss,2002)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中提出文本类型学理论,按照语言功能的交际环境将文本分为四种,即重内容、重形式、重感染、重听觉。不同类型的文本侧重的功能不同,应对不同类型的文本,翻译原则、方法和内在过程不尽相同。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翻译的过程也是由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决定的。翻译不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文本形式的转换,而是为另一目的语的受众创造出能够在不同语境中实现特定功能的目标文本而产生的行动。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学生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翻译原文,以及目的语文本的功能是什么。

实用翻译包括新闻报道,法律文件等,一般属于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旨在传递信息、知识、观点等事实,文本的重心在内容和主题,语言特点是逻辑式的。在翻译教学中,实用文本翻译的目的是使目标读者接受到与原语文本同等的信息。因此,“信息”的传送和交流的有效性是学生在翻译训练和实践中所要把握的基本准则。信息型翻译文本的步骤如下:首先,学生完整地理解原文的全部信息;第二,通过分析与综合进一步使自己所理解的信息脱离原文的语言形式;第三,将所获信息通过流畅、清晰并且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语言移译成文。我们通过一个汉译法教学案例为参考,直观地展示在实际翻译教学中实用翻译文本的具体课堂与网络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在传统教室进行,教师选取内容切实、长度合适的实用翻译原文本,导入翻译任务。案例中选取的文本是2016年12月23日新京报题为“重度雾霾,某些地方为何会反复出现”的新闻报道。空气质量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污染问题严重突出,而“雾霾”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与社会现象密切是翻译文本选择的用意所在。新闻报道的主题是雾霾,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把握文本的结构,并通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讨论,确定文本的关键词和关键信息,包括“能源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等。

第二环节是学生根据文本主题以及课堂环节讨论所确定的文本关键信息,自发分为4组,每组5名成员,在课后利用网络、书籍等查找相关主题的法语资料,并加以整理,建立微型语料库,通过邮件发送教师。回到传统教室,教师主导讲解学生建立的语料,并根据语料内容进行句子翻译,考察学生对于专有词汇、表达句式的掌握情况,并最终建立翻译原文文本所需词汇表。在“雾霾”主题下,词汇主要包括能源消耗、PM2.5、污染治理等方面。

第三环节是学生在掌握了专有词汇、表达句式之后,继续以小组的形式翻译新闻报道原文。这个环节中的互动主要产生在学生之间,学生建立微信群,教师参与并以隐性身份监督翻译进度和过程。最终回到传统教室的时候,学生带着翻译成果、心得以及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汇报给全班,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的解决策略。

以上三个环节既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有传统课堂和网络新媒体应用的结合,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处理翻译问题的自主性,对实用文本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有进一步理性的认识。

三、表情功能文本

文学文本属于表情功能文本(expressive),强调文本的创造性构建和语言的美学层面,是作者“创造性行文”。如果说信息型文本的翻译重视信息的忠实、有效的传递,那么表情功能文本要求译者进行“创造性翻译”,在译文的风格上更加贴近原文。因此,原文风格的重现是文学文本翻译中的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借鉴法国汉学家、翻译家毕来德(2014,83-89)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汉译法翻译课上所总结的步骤。第一,将原文文本细致地、几乎字句对应地翻译,通过这种翻译方式完全理解原文。第二,揣摩感受原作者在文本中的表达意图。第三,使用自然的法语将所“感受”到的思想表达出来。第四,通过与原文对照阅读,考察译文文本是否与原文文本具有同样的阅读效果。最后,润色整个篇章,包括句子衔接,通过去掉多余的词和选择最合适的词汇重现原文的风格。现以鲁迅在《故乡》中的段落为例,具体地展现如何通过三个环节在翻译教学课堂上实现教、学互动。段落如下: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鲁迅,2009:621)

首先,教师介绍原文作者写作背景,学生阅读段落并发表自己的理解。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原文行文简洁、优美又充满童趣的风格。并引导学找出翻译难点,如文化负载词(罗汉豆,一里)、人物命名(阿发,六一,桂生,双喜)、地方俗语(旺相)等。第二,体会原文的风格。下节课堂前,学生针对翻译难点分组讨论,合理利用网络了解文化负载词的意义、人名命名的意图和地方俗语的内涵,并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讨论的同时,将原文逐句翻译,并通过网络发送给教师。

其次,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讨论译文,教师介入,介绍法国翻译学家贝尔曼、意大利符号学家艾可以及德国功能理论翻译学家赖斯相关的翻译思想,使学生对翻译过程形成理性的认识,对原文的难点之处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不同的解决策略,并根据讨论情况调整各自小组的译文。小组互换译文,通过与原文作比对阅读,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

最后,学生通过理性反思翻译策略和技巧之后,修改译文并形成最终译文。通过网络发送给法国语伴。国际语伴是在上课之初教师为学生寻找,经学生自由组合而形成。语伴的任务是在没有原文文本的情况下,只阅读译文,判断译文的法语表达是否流畅清晰优美。翻译界原则上不提倡将母语译为外语,最重要的原因是外语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很难与中文原文作者保持一致。尤其在文学翻译中,

译入语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文学性。中国文学翻译家里克曼对此有过精彩的见解,他说:“翻译家的文学修养甚至可以弥补其语言能力的不足。如果翻译家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他的成果不会因几处偶尔的误译而失色。反之,如果译笔差,那么,拥有再多的关于作品的文献资料也毫无用处。这样看来,最优秀的翻译家一般都是将外文译成母语而不是将母语译为外文”(Leys,1998:150)。正是考虑到这一方面,我们在文学翻译课堂引入语伴修改环节,通过合作的方式使译文更加出色。

四、结语

实用文本和文学文本的翻译目的不同,因此在翻译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步骤不同。但是,无论针对哪种文本,学生都能够在翻译训练中体会到作为译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即充分理解汉语和汉语蕴含的文化,熟悉翻译文章的主题,尽最大努力提高译入语写作水平以及掌握翻译技能,具有良好的理解、分析以及综合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的翻译教学模式,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丰富的资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其能够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

[1]Billeter Jean François.Trois essais sur la traduction[M].Paris:Allia,2014.

[2]Reiss Katharina.La critique des traductions. Ses possibilités et ses limites[D].Catherine Bocquet,Trad..Artois:Cahiers de l’Université d’Artois,2002.

[3]Simon Leys.L’ange et le cachalot. Essais[M].Paris:Éditions du Seuil,1998.

[4]薄振杰,李和庆.关于当前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思考[J].外语界,2011(5).

[5]鲁迅.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郑晔,穆雷.近50年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发展与现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