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魏前期墓葬文化的发展看民族融合
2017-11-24孟雪婷
孟雪婷
从北魏前期墓葬文化的发展看民族融合
孟雪婷
从北魏前期的墓葬类型、随葬品的形状和色泽、墓葬品的装饰花纹等进行研究,可以观察北魏时期的朝代发展情况和对后期朝代的影响。在北魏前期的墓葬品的特点可以分析出当时各民族已经呈现出了逐渐融合的现象,各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民俗随着民族融合形势的发展逐渐开始接受其他民族特色的熏陶,传播自己民族的民俗。在这种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社会历史的发展发生了不同的变化,颠覆了以往历史的发展规律。以鲜卑族为例,在对鲜卑族的墓葬品的研究中发现北魏时期已经开始对魏晋文化进行了文化的模仿,但是其随葬品的具体花纹等装饰艺术中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表明这种文化的互相融合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本文就对北魏前期的墓葬文化的发展进行研究从中寻找民族融合的渊源和痕迹。
北魏前期 墓葬文化 发展 民族融合
每个时期的墓葬品都是当代时期的朝代特点的结合品,随着古代时期的政治动荡,各个民族开始发生文化碰撞,各民族的特点都开始相互吸收与模仿,这为民族融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北魏前期的墓葬品的形状、色泽、形制等的特点与各个民族的艺术品进行对比,判定其相似之处和融合之处,从北魏前期墓葬文化的发展来看民族融合的发展情况。在北魏前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与周围的民族进行了大幅度的融合,促进了古代历史文化的融合,推动了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
一、对民族融合进行大体的概括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进行民族融合最为繁荣的时候,从东汉灭亡到建立北魏,北魏统一北方地区的时间内,汉族与周围民族进行了充分的民族融合。北魏时期处于征战讨伐的战争发生激烈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用战争的方式对其他弱国进行侵袭,挑起战争,在这种利用战争实现土地吞并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风俗、民族特点发生碰撞,实现了民族的融合。从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北方,其中一直都是使用武力手段进行征伐,将汉族与其他民族结合到了一起,但这种结合是被动性的,是出于战争统一的需要。这种融合的内部实际情况是不均衡的,在这种不均衡的场面出现之后,不同文化的互相吸收与传播就成为了打破这种不平衡的一种手段,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起到了引导作用,供落后文化来模仿和吸收,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成为促进历史文化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北魏作为统一北方的统治者,它利用这种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互相融合的方式拉近了胡汉两个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文化的共同发展。
二、北魏时期的墓葬类型
(一)墓葬的形制
北魏早期的墓葬形之大概分为四种类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方形竖井墓道土洞墓、长方形斜坡底墓道土洞墓和长方形斜坡底墓道砖室墓,北魏早期大部分都是长方形墓室,鲜卑族的墓葬形制与北魏前期的墓葬形制有较大的差别,鲜卑族的墓葬形制由土圹墓发展成砖室墓和土洞墓,从鲜卑族的墓葬形制的改变可以看出鲜卑族的墓葬形制已经受到了北魏时期的墓葬形制的影响,但鲜卑族的一些墓葬形制中仍然保留了很大一部分的本民族文化特色。鲜卑族的墓葬形制一般都是梯形墓室,这种墓葬形制在北魏后期也得到了引用,形成了梯形墓圹与长方形墓圹共同存在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北魏也受到了鲜卑族的民俗的影响,双方的民族习俗等已经开始融合。
(二)随葬品
从随葬品的组成部分和器件类型可以看出一个时期的墓葬文化,随葬品中器物组合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胡族和汉族两个民族在相互融合中发生的变化,在北魏建立之后,鲜卑族深受北魏朝代的影响,从墓葬形制到随葬品类型组合都吸收了很多北魏时期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特点。在北魏建立之前的鲜卑族的随葬品中一般都是手工陶器、木器、金银器、铜铁器、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等,这些随葬品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原始的生活方式和游牧民族的生活特色,但是在北魏建立之后,鲜卑族就开始从游牧民族的生活和经营方式转变为了定居类型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和经营方式上都对北魏时期的生活和经营方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模仿和吸收。从随葬品的变化上可以看出鲜卑族在北魏建立之前和建立之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陶器的制作方式上由手工制作变为轮制,使制作形式更加优美,铜铁器仍然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一直存在着。
(三)墓葬的装饰艺术
在墓葬的装饰中主要以壁画和棺板的漆画为主,在北魏朝的墓葬中主要由山西大同发掘的几种墓葬:湖东北魏一号墓、沙岭北魏壁画墓、智家堡北魏墓、司马金龙墓等等,湖东北魏一号墓中的侧板、挡板、棺盖前言和棺床局部等绘制着人物、联珠圈纹等图案,沙岭北魏壁画墓绘制着男女主人端坐图、侍女服侍宴饮图、车马流动图等,智家堡北魏墓绘制着主人榻上并坐图、侍女图、牛马图和车辆图等,司马金龙图则以孝子和烈女的题材为主绘制壁画。在智家堡北魏墓中的人物服饰具有是鲜卑族的服饰特色,湖东北魏一号墓中的童子发式具有鲜卑族的发式特点,饮器也是鲜卑族的饮器,沙岭北魏墓中中的人物穿着、人物活动与鲜卑族的游牧宰牲具有相似之处。这表明北魏时期的很多墓葬的装饰文化也都吸收了很多鲜卑族的生活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民族的融合性。
三、容器的融合
(一)陶器的融合
鲜卑族早期的陶器以罐陶和壶陶为主,壶口采用平沿束口类型,由平沿束口颈壶和敞口矮颈壶。北魏的宋绍祖墓和司马金龙墓中有较多的陶俑和模型明器,鲜卑族墓葬中却只有石雕的武士俑,卑微的宋绍祖墓和司马金龙墓中的祖墓类型较多,主要由镇墓兽和镇墓勇士构成的镇墓俑,由牛马车辆、牵马俑、铠甲步兵俑等构成的出行仪仗俑,由侍女俑和乐舞俑组成的吟唱乐舞俑,由厨具类型、牛羊猪等牲畜组成的庖厨俑。在司马金龙墓中的武士俑所穿战服具有鲜卑族服饰的特点,都是宽袖长衣、穿足靴的造型,在宋绍祖墓中的人俑的面饰和服饰也具有鲜卑族的特点,例如女俑的发髻类型和妆容造型都具有鲜卑族的特点。这种陶器的融合显示出了民族融合的现象。
(二)金属器及其他的融合
早期的鲜卑族墓葬中具有较多的金属器,而早期的北魏墓葬中大多都是使用器具,金属器较少,鲜卑族的墓葬中大都以铁铜器居多,且墓棺上的封合品也大都使用铁钉和铁棺环封订,而早期的北魏墓葬则以陶器较多,墓葬里面布满了各类陶制品,但在北魏后期墓葬中开始出现金属器具,鲜卑族的后期墓葬中不仅有金属器具还有一些具有北方特色的陶制品,这可以显示出胡汉两族已经开始融合。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相互来往、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先从鲜卑族的墓葬发展来说,早期的鲜卑族的墓葬形制多为梯形圹墓,但其后期已经发展为长方形墓室与梯形圹墓共同存在的一种形式,鲜卑族早期的随葬品大都是手制陶器、木器、骨器等一些极具游牧民族特色的器具,后期也引入了轮制陶器,并且在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北魏墓葬来说,后期的北魏墓葬的装饰艺术吸收了很多鲜卑族的服饰特点、头饰特点等等,形成了北魏墓葬特点与鲜卑族人物特点共同存在的一种墓葬装饰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民族的融合性。
[1]倪润安.关陇与平城之间北魏墓葬文化的互动[J].史志学刊,2016(02):22~28.
[2]杨树森.北魏文化与凉城旅游[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0(04):23~25.
[3]倪润安.北魏洛阳时代墓葬的发现与研究述评[J].许昌学院学报,2010(03):45~49.
[4]马旭东,李斯娜.近十年北魏墓葬研究综述[J].宜宾学院学报,2010(02):59~64,67.
大同市城墙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