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传统艺术形式,激活学生兴趣
——美术欣赏课课改小结
2017-11-24张斌
张 斌
依托传统艺术形式,激活学生兴趣
——美术欣赏课课改小结
张 斌
高职院校的美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存在学科知识要求与学生知识储备不匹配的情况,作为一门培养审美兴趣、提升审美能力、促进人文素养的公共艺术课程,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将系统的学科知识和生活日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对美术、对生活提高兴趣,促进全面发展,是我们要面对的课题。
美术欣赏 整合 拓展 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美术欣赏课程属于公共课程之一,覆盖面广,但由于校园氛围、师资配套、学生初期素养等原因,该课程在提升审美水平、激发兴趣上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艺术欣赏课程教材大多遵循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原则来编写,一般先介绍相关美术基础常识,然后根据中外地域,从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等领域进行讲解。这种强调学科基础知识点和技能掌握的的安排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接受系统美术教育的机会主要依靠小学到高中的学校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而这种方式由于师资配套、升学压力等各种原因,所获取的相关信息相当有限。学生生活中的环境美育则更倾向于日常化,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从小就养成进美术馆、博物馆接受艺术熏陶的习惯,远未形成气候,即使在目前强调阅读重要性的基础教育阶段,主要阅读方向毫无疑问是文学、性格培养、科普常识领域,美术类书籍的涉猎相对来说数量较少。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若干年,大学生的普遍的美术修养水平依旧是缓慢增长时期。
另外,目前的美术欣赏教材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的情况,有意无意地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忽略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分割其内在联系。在今天,学生有大量的途径获得更多与美术相关的综合性的知识,往往涉及历史、地理、伦理、经济、等各学科的知识,这是传统美术欣赏教材所难以提供的。如何为学生构建系统的美术知识体系,促进人文情怀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教学活动做了一些调整,在原有的知识版块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适合动手操作的项目,作为知识点的补充和人文素养的拓展,并且打破各种版块之间之间的界限,根据学生兴趣点做了一些整合引导,让单一的艺术形式涵盖更多的信息,既打破了学生对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固有认识,激发了兴趣,又提升了审美能力、促进了全面素质的发展。比如在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版块中,加入了剪纸实训项目。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生活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基本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的载体之一,有利于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选择了简单的折叠剪纸方式,因为“剪纸”虽然是大家熟悉的名字,但是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刻”的方法,而“刻”的方式无论工具材料还是操作技巧,要求更高。而折叠剪纸是通过局部造型复制的方式得到完整的作品,在剪制的过程中,除开一般的观察和想象,学生还必须运用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推导过程,并且要根据不同的折叠方式,对推导的过程进行调整,使得观察力、想象力、图形记忆与推导能力和耐心都得到锻炼。但是随着剪纸过程的展开,学生必须面对“美”这个标准,审美能力的短板凸显弊端,有的作品不尽人意。此时,教师应通过示范,修改学生作品,提升作品美感,学生迅速从实践中理解了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对这种情况,延展项目设计必须遵循“适合”、“有趣”、“方便”的原则,根据目前学生离不开手机的特点,手机中相机功能的利用不失为较好的选择。剪纸作品容易损坏,如果将其拍摄下来则可以长久保存,并且剪纸作品美感的欠缺可以通过相机多种拍摄模式以及后期裁剪构图、调色渲染、细节点缀等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且目前手机普遍在图像采集方面能力强大,很容易到达满意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都反映从未使用过此类功能,惊喜感十足,在拍摄的过程中,学到了摄影方面的知识。同时通过场景的设置、主题联想等方法,弱化剪纸作为“作品”的属性,强化“道具”功能,如将剪纸成果作为自拍中的道具、分组将各自剪纸成果按主题陈列,适当配景,形成赋有情节或者情怀的场景等,又对展示设计有了体会。随着教学流程的深入,学生往往意外不断,惊喜连连,此时可以继续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微信、QQ之类的社交平台将带有剪纸要素的摄影作品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并在“发图”环节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作品的构图、色彩、主题等要素,以美的眼光合理安排图片陈列顺序,得到超出学生期待值的展示效果以及心理成就感,达到预期的教学设计效果。
根据初期的教学设计原则以及后期教学效果,总结该项目具有如下特点:(1)可操作性强。材料成本低,纸张人均仅仅不到两角钱,剪刀则为各个班级共享,使用人数越多,人均成本越低。专业难度低,参与度高,效果明显。(2)单一要素利用最大化。通过不同知识模块的整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个要素,并尽量丰富要素之间的联系。(3)知识为支点,情怀为目标。美术欣赏课程作为公共课程,要面对众多非专业的学生,在尊重学生和激发兴趣的前提下,实现技能和素养的多元提升,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激发自己的主动性,得到自我认可,更是本项目最大的收获。
[1]沈致隆.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何静,李玉春.高职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5).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研究”(项目编号:13C16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