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孝道的重要意义
2017-11-24张伟
张 伟
论中国传统孝道的重要意义
张 伟
真善美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不懈追求与魅力之源。但在当今这样一个欲望化的时代里,文学似乎已经丧失了真善美的品格,这是它自身生命力枯竭的真正原因。只有执著地追求真善美,为人类漂浮的心灵寻找到精神家园,文学才能重现生机。
人性 真善美 精神家园
一、孝道的文化
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孝道。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一再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儒家的另一位圣人孟子也强调:”仁之实,事亲是也;父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孝悌成了五伦的 中心,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孟子·滕文公下》),曾子也说:“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其他儒家学如荀子也有类似的倡导孝的言论。为了倡导孝,儒家学者们还专门编著了一部《孝经》,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必读的经典著作。
由此可见,“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孝道的内容
(1)敬爱亲人。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赡养亲人。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让亲人为自己骄傲。《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三、孝道的意义
在当代中国,提倡孝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进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到了巨大的民族危机,差点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这种状况下,国民其中也包括知识分子们很难平心静气地对待自己的传统,在寻找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时,他们似乎都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于是激烈否定传统成为了一时的风气,其中儒家的孝道传统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在文革其间,孝道更是受到了全盘否定。
平心而论,儒家传统其中也包括孝道传统中确实有不少负面的,如它具有愚民性、不平等性、封建性、保守性,但无可否认,儒家的孝道也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孝道对于社会和谐,民族道德境界的提升,都发挥了巨大的积极意义。具体而言,其积极意义表现在了一下几个方面:
(1)促进家庭和谐。父母对于我们有养育之恩,若无父母含辛茹苦抚育我们,教育我们,那么就不可能健康成长。因此,我们作为子女,就应当对父母尽孝,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不但我们应当对父母尽孝道,我们还应当用孝道来教育下一代。让我们的社会人人知孝,人人爱孝,人人尽孝。俗话说:“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我们相信在一个父母热爱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的家庭里,一定非常和谐,其乐融融的。
(2)促进社会和谐。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世界上有孝敬自己的父母却不尊重关心他人父母的人,但绝没有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却尊重关心他人父母的人。
(3)促进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众所周知,我国经济文化水平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但社会的道德水平却似乎在不断下降。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于孝道的不重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却是无法否定的。试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愿尽孝,不愿意赡养他们,那么这个人的道德水准之低还用怀疑吗?而这种不孝敬父母的风气如果一旦在全社会蔓延,那么该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一定是十分低下的。所以要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虽然有许多途径,但大力倡导孝道,是其中的关键之一。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以及各种媒体都应当大力倡导孝道,大力表彰那些孝敬父母和长辈的典型,宣传他们的事迹。我们深信,一旦孝道在我们的社会中深入人心,那么全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昭通学院人文学院)
张伟(1977-),男,汉族,云南昭通人,文学硕士,昭通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