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先发言
2017-11-24申国华河南郑州
文_申国华(河南郑州)
让群众先发言
文_申国华(河南郑州)
一样的考核评价,测评方式不同,效果可能大相径庭;一样的座谈会,发言顺序不同,效果也往往不一样。把发言权、话语权、评价权交给干部群众,让群众敞开心扉,说实话、道实情,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既有助于集中群众智慧作出正确决策,又彰显出群众至上的服务理念和工作作风。
如2016年以来,青海省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绩效)考核中,注重多维度、全方位综合评价工作业绩,在全面考量工作实绩的基础上,把发言权、话语权、评价权交给干部群众,使测评方式由单一测评向多元测评转变,测评范围由所在单位或部门内部测评,向市州和省直部门之间互评扩展,初步构建了“360度”社会公众评价体系。
而一些地方召开座谈会考核评价领导干部,往往都是领导先发言,按职务高低依次排序,最后才轮到普通群众。受领导思路的影响,有的群众本想着重谈的问题也就轻描淡写了;有的本想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也就只好沉默不语了;有的本想敞开心扉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不得已,也只能“少说为佳”,整个座谈会只听见领导侃侃而谈,却很少能够听到群众的心理话,一些富有含金量的真知灼见更是凤毛麟角。
召开座谈会考核评价领导干部,领导可以发言,也应该发言。但,“何时发言、发什么言、如何发言”,对与会人员的影响却截然不同。“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让群众先发言,并适时引导群众多说心里话,往往能更好地调动群众积极性,集中群众智慧。而只是自己“唱独角戏”,或者抢先“定调”,让群众随着自己的思路走,按自己划定的“框框”说,容易让群众增加思想顾虑,致使群众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这样的会议看似“高度一致”,没有任何不同意见,但这样的会议却往往意义不大,反而还容易引起群众反感。
少数领导之所以先“定调”,多为功利思想作祟。一是害怕群众“捅娄子”。言多必失。一些地方为防止群众“不识时务”不小心说漏了嘴,给自己工作造成被动,于是开会之初便先给会议定调。二是害怕群众“倒苦水”。由于主观原因,政策执行落实不到位,群众切身利益受影响。一些群众本想向领导反映个人困难,苦于没有机会,座谈会刚好借机把困难来个“竹筒里倒豆子”。为防止群众当面“告状”,让自己下不了台,一些领导先给会议定一下调。三是害怕群众“发牢骚”。一些职工下岗,再就业无门,社会公共福利不多,难免发几句牢骚;一些部门要求不严、干部作风不良,面对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有的群众爱发几句牢骚……为防止群众借机发泄不满,给自己脸上“抹黑”,先给会议定一下调。
“人不平则鸣,水不平则流”。破除会议“定调”,听取群众意见,不能只听赞扬的话,而且还要听群众的牢骚话、风凉话和怪话。这些话听起来可能有点儿刺耳,但往往这些刺耳的话中蕴含着真正有价值的意见。当年,毛泽东在延安正是从群众的民怨骂声中深刻反思,并举一反三,才有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面对风沙、水涝、盐碱等“三害”,焦裕禄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技术人员建议,才摸索出了“开展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总结治理经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好路子……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让群众先发言,既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工作作风,更反映了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让群众先发言,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少一些“规定话题”,多一些“自选话题”,鼓励群众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话题,畅所欲言,把心里话说出来,把实情道出来,多听一听群众的骂声、呼声和埋怨声,这样的工作方法才更有价值、才更有意义。
(作者系河南省纪委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