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日报》:三方面创新实现采编突破

2017-11-24林乃鹏

中国记者 2017年2期
关键词:稀饭妹子日报

□ 文/林乃鹏

《温州日报》:三方面创新实现采编突破

□ 文/林乃鹏

近两年,《温州日报》在采编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不少突破,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差异化精准采编、拓展新闻传播模式、创新新闻表达方式。

温州日报 采编创新 需求导向 表达方式 精准采编

一、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实施差异化精准采编

《温州日报》近两年通过“量身订制”新闻产品,努力吸引“条、块、点”上不同读者的眼球。结合重大新闻事件,制作了大量特刊专刊,如《决胜高考》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手册,为新闻点上的读者服务;结合县(市、区)、功能区的宣传需求,与对方联合办刊,出品《洞头新闻》《都市平阳》等报纸,为区域性读者服务;结合温州获批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出版《金融试验区》专刊,为金融行业读者服务……此外,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整合旗下五家报纸的旅游采编资源,打造旅游全媒体,专门为旅游业提供服务。

这些“量身定做”的新闻产品,以独立成叠成刊的形式呈现在特定领域的读者面前,打破了报纸综合性强、个性化弱的短板,为个性化阅读提供全新视觉,收到不错的效果。

二、以信息技术为桥梁,拓展新闻传播模式

报纸采编周期长、传播渠道固定且单一,显然拖了新闻信息高效传播的后腿。而不断突破的通讯技术,为新闻传播插上了“翅膀”。

从新闻网站到网络论坛、博客,再到如今的新闻App和微信、微博公众号,信息技术的每一步迈进,都有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拥抱变革的脉动。

集团下属的《温州都市报》,更是擅长全媒体运作之道。2013年初,《温州都市报》从单一的纸媒开始向温都全媒体转型,打造了“温都微信”“掌上温州” 新闻App等多个信息平台,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矩阵,真正实现“温都就在你身边”。

2015年,在“灿鸿”台风期间,温都全媒体实现24小时直播,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海量的防台抗台和台风走向预报信息;在温州化工市场爆炸起火事件中,温都全媒体在2个多小时内滚动直播图文、视频信息120多条,阅读量突破51万次;温都微信粉丝年底突破60万,在新媒体指数排行榜上稳居前20名,最高排名全国媒体官微的第二名,仅次于《人民日报》官微。《温州都市报》全媒体转型的案例被写入《2015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蓝皮书,成为媒体融合的典型案例。

事实证明,传统纸媒只有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互联网+新闻”“移动通讯+新闻”上多动脑筋、多做创新,才能化劣势为优势,让自己“跑”得更快,从而免遭身后时代车轮的碾压。

三、以网络语境为结合点,创新新闻表达方式

不久前,《温州日报》“党报热线”新闻部的90后媒体人,创作了一档名为《槽稀饭的壹周》的手机新闻栏目,引起同城业界的关注。“稀饭”,是“喜欢”的网络语言;“槽稀饭”就是“喜欢吐槽”的意思。每一期由一名卡通人物主持栏目话题。

“作为一名已年满18周岁的追风骚年,是该考虑如何将优秀的基因传下去了。于是稀饭鼓起勇气对热线妹子说:‘妹子,我想生个猴子~’果然,得到了妹子证件照般的凝视。妹子说:‘你知道不,各大医院妇产科的待产号码牌恨不得排到明年去啦!今年年底前,温州要生育的麻麻已经有45751人啦,其中一大半是为了生第二个宝宝。从今年10月开始的一年内,咱们身边将迎来15万个新生儿。”

这是2016年7月15日这一期的部分话题。文章一改“党报体”语气,让人耳目一新。这些语言看似有些无厘头,但透露的新闻信息量却不少,且符合新时代年轻读者的阅读口味。

不容置疑,传统的新闻语言,有其存在的科学合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尤其是90后、00后年轻人,形成了个性化、非主流的交流和阅读形式,作为服务大众、传播信息和宣传价值观新闻媒体,必须顺应特定时期的语境,不断创新新闻表达方式,才有可能不让读者感到乏味,才有可能成为新闻界的“网红” “爆款”。

(作者单位:《温州日报》)

编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稀饭妹子日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稀饭凉了
一碗甜稀饭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萌妹子很逗乐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放坏了的稀饭
让你HOLD不住的萌妹子
一碗稀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