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双慧眼
2017-11-23陈彥如
借我一双慧眼
慧眼,原本是一个佛家词汇,意即印度教湿婆大神的巨眼,可以洞见凡间的一切。进入到当下,词义已经延伸成为能够看到实相的智慧。
收藏圈里也是在近些年来才流行起来的一个概念,“眼学大于科学”。说明在科技之外,拥有一双慧眼是多么的重要。
在这个高科技极度发达的时代,人工智能就这么不可抗拒地到来。
机器人看上去好像已经成了十八般武艺俱可的全能大师:800字新闻稿件10分钟完成,打败高智商的围棋界大师,画出堪比绘画大家的抽象作品,和作曲名家的比拼中听者选择了人工智能谱的曲……
但只有在收藏里的鉴与赏这里,人工智能还是难以企及。
慧眼的慧,从微观上讲,说的是眼力。
无论东西方,作伪的历史都十分悠久。尤其在中国,作伪手段因为家族传承的原因更见高明,就算是“山寨”,也能够频频见到行业里说的“伪好物”。如果用宋纸、宋墨,一位从小专习宋画的高手,再加上一位厉害的化学专家,一幅检测仪器也检验不出真伪的宋画就诞生了。还有前些年震惊西方的那位作伪的华人画家,也是用了老布老颜料,一下子忽悠住了很多专业人士。
仪器能够根据以往经验,给出一堆大数据,但是给不出最重要的东西——鉴藏大家谢稚柳老先生终生都在强调的要捕捉到艺术品的“韵”,这实际上就是每位作为独立个体艺术家给这件作品留下的精神DNA,是无论怎么模仿也不可能完全一样的蛛丝马迹。最简单地说起来,就是行笔用笔习惯,都可以看出微妙的毫厘之差。这样的眼力要天赋再加上时间与学习能力的合力。
就如缂丝在规律上讲经线排列宋元多是50-70针,明清多是80-90针,宋代《朱克柔山茶蝴蝶图》经线密度达到90针,如果仅从大数据的角度判断还是不够,眼学上对宋“韵”的解读则可以迅速给出结论,再加上仪器的检测才能更有说服力。
慧眼的慧,从微观上讲,是眼光。
比如对乾隆皇帝的品味,收藏界对他的格调认知不一。但是浙江博物馆最近用帝王视角加上200件文物证据,丰富了这位盛世大帝文治武功的生平,重新解读了他的文人志趣和高度的审美眼光。
而独到的眼光就是永远要从浩瀚的物质世界里拣选出有价值的“生货”,这决定了如何更有效切入到收藏市场的角度。老藏家可以多一条思路,而初入市的玩家则可以多一个机会。这期重装出现的电影艺术品收藏就是千亿美元娱乐市场里等待共鸣的璞玉,等待被挖掘和进一步打磨。
借一双慧眼,与心连接,是收藏道路上的不二法门。当然这一切,选择还是在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