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中国的电影艺术收藏可以走得更远
2017-11-23赵晖本刊图片库
文:赵晖 图:本刊图片库
见贤思齐,中国的电影艺术收藏可以走得更远
文:赵晖 图:本刊图片库
中国电影海报
美国好莱坞电影海报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期的欧洲,但是它的黄金时代却是由美国人创造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好莱坞成为了世界电影的代名词。一个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小镇,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引领了电影艺术、电影时尚、电影展览、电影收藏的全面发展。美国的电影收藏史更像是我们的老师,见贤思齐,反思中国现阶段电影收藏的不足,未来我们可以走得更远。
今天人们说到电影,会知道它是当下“最火”的产业之一,每年上千亿美元的产值,覆盖多个行业,引领多种思潮,世界各地的电影评奖活动、电影博物馆、电影资料库等电影评选与收藏机构数量巨大,人们习以为常。但在电影刚诞生的那个时代,它的地位并不高,如今电影所具有的艺术性、文化性和政治性,并非是它与生俱来的属性,这源自一批商业大亨、文化精英和国家机构的努力传播和推广。
电影收藏还未成熟
虽然电影在诞生初期并没有获得大众的严肃对待,但关于建立电影收藏,并将之视为一种文化与政治工具进行严肃思考的理念,却是几乎和电影发明一同出现的。当时的许多理论家与制片人都将电影视为一种新兴的具有极大潜力的全球媒介,由于电影具有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影像与画面,其视听语言是如此真实与直观,所以他们相信电影可以成为再现历史,甚至表现一切外部存在的新的世界通用语。
当时的文化精英如维切尔·林赛、威廉·肯尼迪·迪克森、博拉斯·马图谢夫斯基等,他们著书立说,从讨论电影艺术的性质和属性出发,从根本上确立起电影艺术在整个国家文化版图上的重要意义。像马图谢夫斯基,一位居住在巴黎的波兰电影摄影师,他认为电影理应成为保护国家的必要工具,并提出应该建立一个专属机构来保存电影影像,也就是为法国创立一个国家电影收藏机构。马图谢夫斯基坚定地认为电影作为历史记录显然优越于那 “没什么用处的墨迹”,因为电影是直接的,是对人们经验中的现实的完美再现。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最初的电影收藏是一种国家行为。
而在其后的历史过程中,由于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巨大产值,商业大亨们开始踏入收藏领域,设立了民间的私人收藏机构,并通过展览、沙龙等文化形式一步步扩大电影艺术的影响力,为电影艺术收藏带来隐形的价值。
从美国电影艺术收藏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种文化形式的出现,需要挖掘其背后的价值和属性,从而才可以发展成熟,有值得收藏的可能性。反观今天的中国,我们也建设了一批电影博物馆,如中影集团旗下的中国电影博物馆,上海电影集团旗下的上海电影博物馆等,在民间也有一批收藏家将自身所藏与公众分享。但是就全社会层面而言还没有将电影艺术收藏上升到文化层面,我们在梳理挖掘电影价值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公众的共鸣还没有完全兴起,在传播领域仍需要作出努力,并且我们也缺少收藏的理论动力。
电影收藏具有带动效应
早在2010年曾有过一则新闻, 当时引起了较多关注,但其后并没有产生持续效应。2010年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选出了《星球大战之帝国反击战》等25部影片,被置入国会图书馆加以收藏和保护。长期以来,美国国家电影目录的收集工作被视为一个培养公众认知美国电影遗产的重要方式。在电影保护计划的框架下,国会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档案馆、电影工作室和独立制片人积极合作,完好无损地保存那些被列入目录的经典作品。
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将优质电影看作是重要的国家文化遗产来保存保护,而这一点我们国家还是空白。这一举动不仅是一种国家行为上的电影收藏,也反映出电影的重要地位。而经过统计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被收藏的经典之作的衍生品,至今都延续着电影的生命,有着良好的销售成绩,比如星球大战系列的限量版模型,阿甘正传的T恤等。
此外,电影艺术拍卖在国外也已经发展成熟,佳士得、苏富比都曾经上拍过著名的电影艺术品,例如好莱坞明星的照片衣物道具等,这在国内还不多见。
当电影收藏日趋成熟后,可以反哺电影产业发展,这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结果。从前人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国电影收藏在未来需要向更多的受众传播电影文化,需要在文化层面挖掘价值,需要在商业层面将价值落地,还需要更多的民家力量和国家力量参与其中。所以电影收藏是中国未来收藏的一片新蓝海。
电影形象的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