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文献量化分析与研究综述(2000~2016年)*

2017-11-23郝冰冰罗盛锋黄燕玲李筱玲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年9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效应旅游

郝冰冰,罗盛锋※,黄燕玲,李筱玲

(1.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 2.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广西来宾 546100)

·现代农业·

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文献量化分析与研究综述(2000~2016年)*

郝冰冰1,罗盛锋1※,黄燕玲1,李筱玲2

(1.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 2.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广西来宾 546100)

目的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是衡量旅游扶贫工作效果的关键内容,梳理其阶段性成果对后续相关政策措施优化以及理论研究深化尤为重要。方法基于CNKI核心期刊、CSSCI以及外文SSCI数据库,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2016年旅游扶贫效应文献进行统计量化分析。并从效应评估分析和影响因子两方面,采用多角度、全面系统地评述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内容,归纳总结其现有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果国内旅游扶贫效应研究相对欠缺,热点关注旅游开发、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内容,研究区域集中于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等; 国外研究相对成熟,且较为重视生态旅游、生态保护以及社区旅游等内容,大体聚焦于非洲、肯尼亚等欠发达国家。综合而言,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从评价对象和评价效果两个角度研究,前者面向区域展开宏观效应分析,分为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效应或经济影响和非经济影响; 面向贫困人口展开微观效应分析,包括贫困人口的旅游扶贫感知和态度、社区参与度、扶贫权力等; 后者主要研究旅游扶贫存在的正效应和负效应。旅游扶贫效应影响因子研究多从利益相关群体的角度全面或单一详细分析,抑或选取案例地并建立指标体系定量化针对性分析。研究方法上,国内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创新性的微观模型和定量计算方法; 国外侧重宏观的定量研究,虽然研究方法多元化,但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研究成果。结论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应从城市贫困和旅游精准扶贫等方面考虑拓展贫困问题、加强中观与微观层面研究、注重旅游扶贫政策研究以及定性与定量结合实证分析等。

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效应 文献分析 CiteSpace 研究综述

0 引言

旅游扶贫经过30余年的发展,对于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综合效益,旅游业起到了显著的拉动作用[1]。国内旅游扶贫(PPT)效应研究集中于经济、社会、生态等宏观层面研究,中、微观研究较为短缺,且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单一,文章在文献阅读、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旅游扶贫效应的研究概况,明确研究不足与未来发展方向,为我国今后研究旅游扶贫效应提供借鉴,同时对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和其实践工作的运行具有指导意义。

学界对旅游扶贫效应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现存的概念界定大体从旅游扶贫的功能作用方面阐述。国内学者周歆红[2]较早于2002年提出,旅游扶贫效应为旅游扶贫对地区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评估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开发获得的利益和代价。相对而言,张伟等[3]界定了旅游扶贫效应,但内涵较为笼统,即旅游扶贫在消除贫困方面的作用以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另肖建红等[4]从旅游扶贫的含义中延伸出旅游扶贫效应,认为扶贫旅游涵盖了旅游扶贫对于区域的宏观经济效应和对于贫困人口的微观经济效应。通过借鉴已有定义,该文将旅游扶贫效应概述为旅游发展在贫困地区中发挥的综合作用,以及对贫困人口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宏观效应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4个方面,微观效应体现在贫困人口纯受益、旅游扶贫效应感知、社区参与度以及扶贫权力等。

1 旅游扶贫效应文献量化分析

1.1 旅游扶贫效应文献统计分析

图1 2000~2016年旅游扶贫效应相关文献逐年趋势

该文把旅游扶贫效应作为研究主题,基于国内外检索平台CNKI和Web of Science,限定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SSCI,设置时间区间为2000~2016年。中文检索采用“旅游”并含“扶贫”并且“效应/绩效/效益”作为主题词,经多次期刊高级检索,获取348篇旅游扶贫文献,其中,关于旅游扶贫效应的有76篇。外文采用“tourism+poverty”、“pro-poor tourism”(and)“impact”、“effect”为Topic主题词,分步依次检索,去重后得到旅游扶贫及其效应文献数分别为352和145。2000~2016年间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相关文献详细统计情况以及逐年增长趋势,见图1和表1。

表1 2000~2016年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相关文献统计

文献来源主题检索词结果/篇相关比例统计分析中文数据库CNKI核心期刊和CSSCI旅游43328国内旅游扶贫效应文献数占旅游类文献总数的018%,占贫困问题的039%,占旅游扶贫文献总数的2184%,占扶贫效应文献总数的1297%扶贫+贫困19439旅游+扶贫348扶贫+效应/效益/绩效586旅游+扶贫+效应/效益/绩效76外文数据库SSCItourism16047国外旅游扶贫效应文献数占旅游类文献总数的090%,占贫困问题文献总数的045%,占旅游扶贫文献总数的4119%poverty31957Tourism+poverty321352pro⁃poortourism66Tourism+poverty+effect/impact51/108145pro⁃poortourism+effect/impact11/25

根据图1和表1显示,在旅游类和贫困问题两大研究领域,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发展空间充裕,且国外文献数量远超于国内,国内旅游扶贫效应研究相对滞后,尚不成熟; 整体而言,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国内外的增幅区间不尽相同。国内2014~2016年的上升幅度最为明显,挖掘其原因,发现与国家政策文件的颁布以及国家领导讲话等紧密相关。在这个时间段,就旅游政策而言,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办公厅等机构出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10余个,涉及休闲旅游、智慧旅游、旅游投资、旅游用地等多方面; 同样地,在扶贫工作攻坚拔寨的关键决胜阶段,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扶贫相关政策达30个左右,涵盖专项扶贫政策、经济金融、教育科技、民族医疗等方面,涉及儿童、残疾人、农民工等多种人群。而国外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波动幅度大小与全球性重大事件有关,转折点2008年与当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不容忽视的联系,这源于旅游业具有驱动经济恢复和较快提升贫困人口收入的特殊性。

1.2 旅游扶贫效应文献可视化计量分析

为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内容的分布情况,运用CiteSpace软件依次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信息可视化。在高频词汇图谱绘制过程中,分别设置阈值(Thresholds)为2和8,经调节字体及节点大小,最终得到图谱2。结合CiteSpace对关键词共现分析的词频统计,考虑到排名并列情况,提取排名前14的关键词为主关键词(表2),将图谱与词频表进行比较分析。

图2 2000~2016年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文献高频词汇可视化图谱

根据图谱年轮大小以及关键词频率高低和引文时间远近显示,国内旅游扶贫效应研究相对薄弱,不及国外丰富多元化,与文献统计结果相呼应。除去核心检索词“旅游扶贫(poverty、pro-poor、tourism)”、效应(impact)以及同义词“减贫(poverty reduction)”外,国内旅游扶贫效应研究相关热点词有旅游资源、旅游开发、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最新研究动向是面向贫困人口的旅游扶贫、社区参与旅游等,关注焦点分布于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环京津贫困带等贫困地区。国外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图谱生成“生态旅游(ecotourism)、保护(conversation)、社区(community)”等主要聚类,研究区域集中于非洲(Africa)、中国(China)等地; 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贫民窟旅游(Slum tourism)以及政策(policy)研究等的关注度正逐渐增加。

表2 2000~2016年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文献信息可视化主关键词及词频

中文主关键词词频年份英文主关键词词频年份旅游扶贫342003poverty422005乡村旅游52007tourism392003民族地区42006impact322008旅游开发42006ecotourism252003生态旅游42004biodiversityconservation202003旅游资源42004conservation172010绩效评价32009protectedarea142003研究进展32009community132009扶贫绩效32010management122009开发模式32012pro⁃poortourism122008反贫困32007development122006面向贫困人口旅游扶贫22014SouthAfrica112003贫困地区22002livelihood112009西部地区22004Africa112010

1.3 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文献对比分析与结论

根据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文献统计分析和高频词汇图谱分析,综合对比得出结论:

(1)研究数量上,国内旅游扶贫效应的文献屈指可数,而国外研究相对成熟;

(2)研究影响因素上,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分别受旅游扶贫相关政策和国际重大事件的影响;

(3)研究内容上,国内旅游扶贫效应倾向于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旅游经济等方向,而国外侧重生态旅游、生态多样化保护以及社区旅游等内容;

(4)研究区域上,国内集中于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等老、少、边、山、穷区域,国外则是聚焦于非洲、肯尼亚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因此,借鉴国外经验,国内旅游扶贫效应研究今后选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宏观或中观抑或微观等多元视角。只有将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做扎实,彻底清楚地了解旅游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带来的利益是否大于亏损,才能真正实现旅游的可持续脱贫。

2 旅游扶贫效应的研究进展

根据上述旅游扶贫效应相关文献的概况,简要归纳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而全面地了解2000~2016年间旅游扶贫效应的研究进展。

2.1 旅游扶贫效应研究的主要内容

2.1.1 旅游扶贫效应的评估分析

(1)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整体上,从评价对象的角度,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研究主要基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成果包含综合绩效述评以及宏微观指标因子分析两类[5-6]。目前,国外研究处于成熟阶段,研究内容多元化; 而国内宏观绩效评价占主导地位,贫困人口作为真正的扶贫对象却被边缘化,即使微观层面的居民绩效感知研究,其所测量的感知内容也多为旅游扶贫宏观效应,缺乏对居民话语权、扶贫权力、贫困人口旅游收益情况等的研究[5]。

第一,宏观层面,面向区域的综合影响。由于我国旅游扶贫在实践工作中,多数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运行模式,很大程度上引致旅游扶贫效应研究侧重贫困地区整体宏观扶贫效应[5]。其大体从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4个方面展开[5-13]: ①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区域经济与相关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与旅游收入以及旅游开发与投资等方面。②生态效应体现在资源利用和保护、农村生活环境、生态承载力以及居民环保意识等方面,并延伸到农业安全和居民生态利益等。③社会效应涵盖面广泛,大体有基础设施建设、爱国教育与就业、留守儿童教育与空巢老人赡养、社会治安以及利益相关者间关系等各个方面。④文化效应表现于旅游发展在文化继承与保护、社区文化环境以及居民观念和意识等方面获取的利益和所付出的代价。相对地,国外旅游扶贫宏观效应研究分为经济效应和非经济效应。经济效应多表现在贫困地区借助旅游发展增加经济收入,较快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以及通过旅游联动效应,带动关系紧密的渔业和可持续农业等发展[14-15]。Hubert等[14]强调了旅游扶贫带来的经济效应,但指出旅游本身不一定能够减贫,而是由于旅游业与当地经济密切相关。非经济效应涉及社区、政府、旅游目的地、贫困人口等各个利益主体,辐射范畴包括旅游发展对生态与社区环境、水与土地等各类资源利用、交通与食品供应以及就业与员工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15-18]。

第二,微观层面,面向贫困人口的影响。国内旅游扶贫微观效应研究尚不成熟,以围绕居民经济收益的案例研究居多,贫困人口旅游扶贫感知与态度、社区参与和扶贫权力、个人或家庭旅游收益、自身能力等研究成果较少,正逐渐被重视[5, 12]。当前,关于旅游扶贫效应感知的成果相对丰富,且多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法进行分析,大体上得出这样一个相似的结论[12, 19-20]:贫困人口对旅游扶贫期望较高,总体以非常支持的态度和较高的参与热情对待,但迫于经济承受能力、自身文化素质以及旅游参与机会等因素制约,处于弱势地位的居民已被边缘化,导致贫困者在参与度、感知与态度上具有显著差异。旅游扶贫为贫困人口带来经济收入与就业机遇,这是最主要和最直观的旅游扶贫微观效应。张伟等[21]从实际效应、感知效应和效应的可持续性3个方面评估了旅游扶贫效应中贫困人口的受益情况。深入探索发现,贫困人口致贫关键并非能力缺陷,而源于丧失了获取能力的机会和权力。对于旅游扶贫微观效应研究应关注贫困人口的话语权、参与旅游决策与经营、利益分配等核心环节。龙梅等[22]创新性地提出,评判扶贫效应要采用收入贫困和权力贫困的双重标准。国外旅游扶贫效应的微观研究更加精细化,涉及旅游职业教育、空间异质性、旅游扶贫心理和生存能力、旅游与贫困的多层面关系等内容[23-33]。Hazel[33]通过对影响情绪置信级别的因子分析,总结出通过旅游发展,贫困人口经营农家乐,有助于其建立自信心并激励自主性。

(2)正面与负面效应分析。从评价效果的角度,国内外对旅游扶贫效应的研究分为正、负效应,认为旅游发展对区域的影响范围覆盖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各个层面。首先是正面效应,整体分为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具体表现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经济联动效应、产业结构优化、贫困人口收入和机遇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改善以及居民自身素质提高等。再者是负面效应,旅游扶贫效应被国内外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旅游发展存在盲目或过度开发的现象,产生了旅游飞地、经济漏损、贫富差距扩大等经济损害,同时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文化流失与资源消耗等不可逆的消极影响[34-38]。本是助力贫困人口脱贫的旅游业,反倒成为强势的阻力,诸如水资源被挥霍加剧缺水状态、自然资源耗损与转移、旅游设施与农业抢占资源、利益冲突与土地矛盾等,导致贫者愈贫。

2.1.2 旅游扶贫效应的影响因子和建议

(1)根据利益相关群体分析。旅游扶贫效应影响因子研究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从政府、当地居民、旅游企业、旅游者等利益相关群体的角度全面剖析,李刚等[1]指出: ①政府部门方面,存在观念认识不足、扶贫目标被置换、扶贫资金被非法占用的问题。②当地居民利益受损致使扶贫效益不可持续,体现在区位的先天性不足和居民收益分配不均两大原因。③旅游企业方面,经营上有两个影响因子:客观因素的冲击,包含旅游漏损的存在弱化乘数效应、科技接入弱化就业乘数效应; 主观因素违背了原则,包含旅游企业急功近利、旅游产品开发同质化。④旅游者方面,受其空间行为和大众旅游者在目的地行为两个因子影响[4]。国外研究并没有从某一利益相关者明确指出旅游扶贫效应的影响因子,但又涵盖各个利益相关者,主要有贫困人口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商业可行性、政策保障、教育水平、社会和经济资本等[41-43]。

(2)选取案例具体分析。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普遍选取典型的贫困地区作为案例地进行针对性分析,采用数理模型或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每个指标都是旅游扶贫效应的一个影响因子。而且多数选择某一或多类旅游扶贫模式进行旅游扶贫效应评价,如民族旅游扶贫、生态旅游扶贫等,或者将社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等不同旅游扶贫模式综合对比分析[38],还有从旅游减贫、旅游精准扶贫等角度展开分析。

针对民族旅游扶贫效应,由于区域经济、教育、交通等滞后性,多提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交通水平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为影响因子,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贫困人口的教育体系,以及扩大民族旅游的覆盖面[44]。针对生态旅游扶贫效应,强调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居民素质与强化政府引导等4个方面优化生态旅游扶贫绩效[45]。每一类型旅游扶贫各有侧重,影响因子和建议也略有差异。从旅游减贫的角度,则要着重分析旅游与减贫的动态关系,研究显示发展旅游能够较好的促进减贫,但持续效应偏短,影响因素包含经济基础、社区参与度、资源利用率、基础设施等。对此,要提升其效益,一是全方位实施“旅游+”,通过多产业、多利益主体和多融资渠道融合推进旅游扶贫; 二是旅游精准扶贫,多方向、多渠道引导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增加其社区参与度,培养其脱贫意识和能力; 三是跨区域政府合作,打破行政隔阂,避免恶性竞争和过度开发,发挥旅游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四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和市场可进入性等[46-47]。从旅游精准扶贫的角度,旅游扶贫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等,发展建议包括坚持政府扶持和引导、加强产业融合和产业链本地化、构建贫困人口的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48]。

2.2 国内外研究方法对比

国内旅游扶贫效应研究经历20多年的发展,由最初的旅游扶贫经济绩效和乘数效应定性评估,到现今广泛全面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日趋多元化[5]。但依旧以定性分析为主,数理统计法为辅,实证研究和归纳法成为研究主流,体系化、数量化、规范化的理论研究和定量研究成果匮乏[49]。特别地,郭舒[6]提出了产业链跟踪法,并针对旅游产业规模、旅游发展对贫困人口的影响途径、旅游与相关行业的联动效应以及旅游竞争力等4 类核心问题,相应总结了投入产出分析法、旅游卫星账户、社会核算矩阵法(SAM)以及经济关联分析法等10种现有的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方法。国外旅游扶贫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研究方法被引入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此外,旅游学和社会学常用的方法——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图表法等也被广泛应用于旅游扶贫微观研究,而微观研究的模型、定量计算方法需加强[16]。该文汇总了2000~2016年间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方法,详见表3。

表3 2000~2016年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方法简要汇总

研究方法类别关键点或软件代表人物定性分析问卷调查法调查、整理、分析Hazel(2012)叶俊(2014)[50]等德尔菲法黄梅芳(2014)归纳法乔波(2008)[41],李清娥(2012)[9]等访谈法Hubert(2013)李耀峰(2015)[51]等图表法常慧丽(2007)乔波(2008)等定量分析旅游乘数效应EViews张小利(2007)Mayer(2010)[52]等向量自回归模型(VAR)EViews杨建春(2011)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GAMSAdam(2008)Jarus(2008)[53]等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ArcGIS、MatlabDeller(2010)等灰色关联分析法Excel、SPSS邓小海(2015)等主成分分析法李佳(2009)蒋莉(2015)等改进的熵权法、TOPSIS模型罗盛锋(2015)条件价值法(CVM)向延平(2010)支付意愿法(WTP)向延平(2011)[54]价值链分析法(VCA)ExcelMitchell(2007)[55]增值分析法(Value⁃addedAnalysis)Hubert(2013)遥感定量测量法ENVI曹诗颂(2015)[56]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DEAP张侨(2016)混合分析产业链跟踪法Excel郭舒(2014)层次分析法(APH)Excel、Matlab黄梅芳(2014)等

3 结论与研究趋势

3.1 结论

目前国内以旅游扶贫效应为研究主体的文章相对较少,国外研究虽然较为成熟,但更多侧重在探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涉猎到与效应相关内容,缺乏系统、全面地研究。即使以旅游扶贫效应为主体的研究,涵盖的分析视角也相当局限。

(1)研究内容上,整体分为旅游扶贫效应评估和影响因子两方面。按照评价对象和评价效果两个不同的视角,旅游扶贫效应有宏微观效应和正负效应。从研究对象是区域或贫困者划分,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应评估,以及微观层面的旅游扶贫效应感知,但宏观层面依旧占主导地位,贫困人口净收益、扶贫权力、社区参与等微观研究相对薄弱。国外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宏观层面主要分为旅游带来的收入分配、产业联动、就业等经济效应,以及生态、社区环境和土地、水等资源利用等非经济效应。关于贫困人口的收益、社区参与等方面微观效应研究更加成熟,且内容精细化,覆盖情绪置信级别、旅游职业教育、空间异质性、旅游与贫困的多层面关系等。从旅游扶贫效果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旅游扶贫认证的同时也存在质疑,客观认知旅游带给贫困地和贫困人口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影响旅游扶贫效应的因子分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专门对影响因子研究,从利益相关群体全面剖析; 二是选取案例地针对性研究,一类或多类旅游扶贫模式个别分析,每个指标即对应旅游扶贫效应一个影响因子。

(2)研究方法上,国内仍以定性研究为主,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居多,缺乏创新性的微观模型构建和定量计算方法; 国外侧重宏观的定量研究,虽然研究方法多元化,但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研究成果。

3.2 研究趋势

今后旅游扶贫效应的研究,应对准贫困人口本身,趋于更加全面、精准、多元化、新视角的方向。

(1)拓展贫困问题研究范围。目前旅游扶贫主要针对农村贫困问题,但贫困问题并非全部发生在农村,城市贫困问题也应引起关注。而且全球贫困最严重的国家生活在贫民窟的占比超过80%,因此,贫民窟旅游(slum tourism)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由于城市和乡村具有不同的旅游特征,要以不同的视角研究并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及时针对效应评估调整旅游扶贫模式、机制与策略等。另外,“真扶贫、扶真贫”必须要强化旅游精准扶贫和农户参与旅游,重视其模式创新、机制构建、路径选择等。并重视对创新的“立体化”“旅游+N(互联网、农牧、医疗、教育等)”“农户+N(合作社、公司、政府、基地等)”等旅游扶贫模式的事后评价[57-59]。特别地,对瞄准贫困人口的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进行针对性研究,及时查漏补缺,切实解决贫困群体的生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2)加强中观与微观层面的研究。深化旅游开发与区域发展和扶贫发展一致性的中观研究,以及贫困人口旅游收益、扶贫权力、话语权等微观研究。从中、微观角度评估旅游扶贫效应,逐步解决旅游扶贫中的脱嵌、社会排斥、精英捕获和利益联结等问题。从面向贫困人口的视角研究精准旅游扶贫效应和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效应,同时寻求优化的评价手段,避免由于旅游统计数据的缺失而导致的评价困难等问题。

(3)注重旅游扶贫政策绩效评估研究。关于旅游扶贫政策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而且政策在旅游扶贫效应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常常被忽略。国外对于旅游扶贫政策方面的研究已经初步形成,国内此领域仍属于研究短板,今后应该加强对旅游扶贫政策的关注度,从时间、空间等多角度研究旅游扶贫政策的变迁或旅游扶贫政策绩效评估等,并创新政策评估方法。

(4)定性与定量综合实证分析。创新旅游扶贫效应评价方法,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实证研究,建立多元化的定量模型,深入探讨旅游扶贫的宏、中、微观效应。

[1] 李刚, 徐虹.影响我国可持续旅游扶贫效益的因子分析.旅游学刊, 2006, 21(9): 64~69

[2] 周歆红. 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旅游学刊, 2002, 17(1): 17~21

[3] 张伟, 张建春,魏鸿雁.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研究综述.旅游学刊, 2005, 20(1): 90~96

[4] 肖建红, 肖江南.基于微观经济效应的面向贫困人口旅游扶贫(PPT)模式研究——以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实验区为例.社会科学家, 2014,(1): 76~80

[5] 邢慧斌. 国内旅游扶贫绩效评估研究述评.商业经济研究, 2015,(33): 127~129

[6] 郭舒.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方法.旅游学刊, 2015, 30(11): 31~39

[7] 李佳, 钟林生,成升魁.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3): 156~162

[8] 向延平. 基于CVM法的凤凰古城旅游扶贫生态绩效评价.贵州农业科学, 2010, 38(10): 234~236

[9] 李清娥.5·12震后旅游扶贫的实践效应——北川羌族自治县旅游开发模式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33(5): 128~132

[10]粟娟. 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测评及其优化.商业研究, 2009,(9): 205~208

[11]席建超, 赵美风,李连璞,等.旅游诱导下乡村能源消费模式转型与综合效益评估——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的案例实证.自然资源学报, 2013,28(6): 898~910

[12]李佳, 钟林生,成升魁.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旅游学刊, 2009, 24(8): 71~76

[13]张小利. 西部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分析.商业时代, 2007,(7): 89~91

[14]Hubert Jobn,Ferdinand Paesler.Links between nature-based tourism,protected areas,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rises—The example of Wasini Island(Kenya).Journal of Outdoor Recreation and Tourism, 2013, 1-2: 18~28

[15]Adam Blake,Jorge Saba Arbache,M.Thea Sinclair,et al.Tourism and poverty relief.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 35(1): 107~126

[16]李会琴, 侯林春,杨树旺,等.国外旅游扶贫研究进展.人文地理, 2015, 30(1): 26~32

[17]宋德义, 李立华.国外旅游减贫研究述评——基于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旅游减贫实践的视角.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4,30(3): 88~92

[18]罗盛锋, 刘永丽,黄燕玲,等.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影响调控研究——基于游客感知视角.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5): 50~59

[19]蒋莉, 黄静波.罗霄山区旅游扶贫效应的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以湖南汝城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江地区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34(4): 99~104

[20]向延平. 湘鄂渝黔边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感知调查研究——以德夯苗寨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 25(7): 655~657

[21]张伟, 张建春,魏鸿雁.基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安徽省铜锣寨风景区为例.旅游学刊, 2005, 20(5): 43~49

[22]龙梅, 张扬.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扶贫效应研究.农业经济, 2014,(5): 48~50

[23]Mohd Yusop Ab.Hadi,Rohayu Roddin,Abdul Rasid Abdul Razzaq,et al.Poverty Eradication through Vocational Education(Tourism)among Indigenous People Communities in Malaysia:Pro-poor Tourism Approach(PPT).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 93: 1840~1844

[24]Senija Causevic.Tourism and Poverty.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4): 999

[25]Steven Deller.Rural poverty,tourism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0, 37(1): 180~205

[26]Harold Goodwin.Tourism and Poverty Reduction:Pathways to Prosperity.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5): 1236

[27]Harold Goodwin.Tourism and poverty reduc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38(1): 339~340

[28]min Jiang,Terry DeLacy,Nickson Peter Mkiramweni,et al.Some evidence for tourism alleviating povert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38(3): 1181~1184

[29]Lee Jolliffe.Pro-poor Tourism:Who Benefits?Perspectives on Tourism and Poverty Reduction,Michael C.Hall(Ed.).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Clevedon(2007) 167,ISBN: 1-84541-075-0.Tourism Management, 2009, 30(3): 465~466

[30]Eric Laws.Pro Poor Tourism-Who Benefits?Perspectives on Tourism and Poverty Reduction,C.Michael Hall(Ed.),in:Current Themes in Tourism.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Clevedon(2007)ISBN: 978-1-84541-075-9.Tourism Management, 2009, 30(1): 143~145

[31]Dorothea Meyer.Tourism and Povert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2, 39(1): 513~515

[32]Stephen Wearing.Pro-Poor Tourism:Who Benefits?Perspectives on Tourism and Poverty Reduc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 35(2): 616~618

[33]Hazel M Kwaramba,Jon C Lovett,Lynette Louw,et al.Emotional confidence levels and suc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poverty reduction:The South African KwameMakana home-stay project.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4): 885~894

[34]冯旭芳, 徐敏聪,王红.基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效应分析——以锡崖沟为例.生产力研究, 2011,(5): 91~92,130

[35]邓小海, 曾亮,罗明义,等.云南乌蒙山片区所属县旅游扶贫效应分析.生态经济, 2015, 31(2): 134~138

[36]张笑薇. 西部地区旅游扶贫机制选择与绩效评价.改革与战略, 2016, 32(11): 101~106

[37]黄国庆.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综述.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13): 5821~5824

[38]陈静, 王丽华.旅游经济影响研究回顾与展望.旅游论坛, 2009, 2(2): 264~269

[39]张侨. 旅游扶贫模式和扶贫效应研究——基于海南省贫困地区的调查数据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11): 124~128

[40]李佳, 田里.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应差异研究——基于四川藏区调查的实证分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0(6): 96~102

[41]Manisha Pillay,Christian M.Rogerson.Agriculture-tourism linkages and pro-poor impacts:The accommodation sector of urban coastal KwaZulu-Natal,South Africa.Applied Geography, 2013, 36: 49~58

[42]Neda Zarandian,Aliasghar Shalbafian,Chris Ryan b,et al.Islamic pro-poor and volunteer tourism—The impacts on tourists:A case study of Shabake Talayedaran Jihad,Teheran—A research note.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6, 19: 165~169

[43]张志刚, 肖建红,陈宇菲.面向贫困人口旅游扶贫的国外研究述评.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6, 32(4): 484~488

[44]黄梅芳, 于春玉.民族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4, 34(2): 406~410

[45]罗盛锋, 黄燕玲.滇桂黔石漠化生态旅游景区扶贫绩效评价.社会科学家, 2015,(9): 97~101

[46]杨建春, 肖小虹.贵州旅游扶贫效应动态分析.商业研究, 2011,(7): 212~216

[47]苏洁, 李军.基于竞合理论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评价——以武陵山片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9): 165~171

[48]党红艳, 金媛媛.旅游精准扶贫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消解——基于山西省左权县的案例分析.经济问题, 2017,(6): 108~113

[49]曾本祥.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旅游学刊, 2006, 21(2): 89~94

[50]叶俊. 大别山试验区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麻城龟峰山风景区为例.湖北农业科学, 2014,53(13): 3187~3190

[51]李耀锋. 需求、资源与能力:旅游开发致贫效应的机理分析——基于赣琼两个旅游村的实地调研.学术论坛, 2015,38(10): 116~123

[52]Mayer M,Müller M,Woltering M,et al.The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in six German national park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0, 97(2): 73~82

[53]Wattanakuljarus A,Coxhead I.Is tourism-based development good for the poor?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for Thailand.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8, 30(6): 929~955

[54]向延平. 基于WTP法的旅游扶贫社会绩效评价研究——以德夯苗寨为例.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 2011, 29(1): 71~73

[55]Mitchell J,Faal J.Holiday package tourism and the poor in the Gambia.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 2007, 24(3): 445~464

[56]曹诗颂, 赵文吉,段福洲.秦巴特困连片区生态资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地理研究, 2015, 34(7): 1295~1309

[57]毛峰.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0): 212~217

[58]杨柳. 海南省乡村旅游扶贫绩效及实证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5): 217~221

Vol.38,No.9,pp199-204

REVIEWONTHERESEARCHOFPRO-POORTOURISMEFFECTSANDQUANTITATIVEANALYSISOFTHELITERATURESATHOMEANDABROADFROM2000TO2016*

HaoBingbing1,LuoShengfeng1※,HuangYanling1,LiXiaoling2

(1.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Guangxi 541003, China; 2.Laibin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School, Laibin,Guangxi 546100, China;)

Pro-poor Tourism Effects i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content that reflects whether the results of PPT is good or not. It is especially significant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follow-up policy measures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comb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on PPT Effects. According to searching from the database of the CNKI core journals and CSSCI and SSCI, this paper ha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of PPT Effects between 2000 and 2016, and takes the keywords co-occurrence analysis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Moreover, this paper reviews systematically on PPT Effects from two aspects, containing impacts assessment and influence factors, as well as a summary on the existing methods of PPT Effe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omestic studies are a little lacking of PPT Effects relatively, which have focused on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resources, ecotourism, rural tourism and so on. The research areas mainly include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the west and others. However, the overseas researches are more mature about PPT Effects, and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ecotourism and biodiversity conversation and community and the like. The study cases are mostly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Africa, Kenya and so forth. In General, the assessments on PPT Effect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two angles of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evaluating effectiveness. The former has an analysis of macro-effects which include mainly economic effects, social effects, cultural effects and ecological effects or economic impacts and noneconomic impacts facing to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d it also analyzes about micro-effects for the poor, which are comprised of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of the po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tourism benefits of every poor person or family, the development abilities of the poor and all. The latter considers on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PP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 groups and the selected cases by the means of target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th establishing the index system. Mentioned about research methods, it is still dominated by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re considerable component, and it is lack of innovative methods about microscopic models and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methods in China. Relatively speaking, it focus on macroscopic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foreign countries. Althoug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it is not sufficient about systematic and standardized research. PPT Effects should extend the research contents on poverty regarding the urban poverty and tourism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strengthen the medium and micro-level studies, pay attention to research policy evolution of PPT and empirical analysis combin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PPT; PPT Effects; literature analysis; CiteSpace; literature reviews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926

2017-05-31

郝冰冰(1991—),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通讯作者:罗盛锋(1977—),男,湖南湘乡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生态旅游等。Email:luoshengfeng@glut.edu.cn。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效应及其对聚落空间演变的影响机理研究”(41661031); 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广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与模式研究”(TYETP201548); 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桂北民族村寨旅游影响与扶贫绩效评价研究”(TYEPT20144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模式研究”(13CJY075)

F590

A

1005-9121[2017]09190-09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效应旅游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懒马效应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旅游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