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2014年农业种养结构变化对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的响应研究*
2017-11-23范德强刘梦丽魏淑文王思明
李 丽,吕 晓,范德强,刘梦丽,魏淑文,王思明
(1.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2.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 3.国土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4)
·结构调整·
1984~2014年农业种养结构变化对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的响应研究*
李 丽1, 2, 3,吕 晓2, 3※,范德强2,刘梦丽2,魏淑文2,王思明2
(1.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2.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 3.国土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4)
目的基于1984~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种养用地面积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分析农业种养结构与食物消费之间的互馈机制,从人口与资源维度、农业维度、市场维度多视角研究农业种养结构对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的响应。方法通过引进食物消费结构熵与种养结构熵,首先说明了食物消费与种养用地转型的新趋势,然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将诱使各类种养用地面积变化的主导因素提炼出来。结果(1)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与农业种养结构熵均向多元、均衡方向发展且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29%与1.73%,食物消费结构熵变化速度快于种养结构熵; (2)农业种养结构熵与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具有联动增减性。从相关系数看,城镇家庭食物消费对种养结构变化贡献率较农村地区高5.30%; (3)通过灰色分析发现,人口与资源条件、农业条件、市场条件中各指标均与种养结构的变化存在极强、强、中等关联度。其中,人均水资源量(A1)、农业机械总动力(B1)、农林牧渔水利业电力消费量(B2)、CPI(C3)又与种植业(Z)、畜牧业(X)、渔业(Y)变化存在r>0.90的极强关联; (4)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存在粮食作物与菜瓜果、糖油料等经济作物的不断竞争, 1984年菜瓜果、粮食面积分别占种养用地总面积的2.02%、80.64%, 2014年占比变为6.69%、57.47%,表现出菜瓜果缓慢扩张、粮食剧烈收缩的整体态势。结论农业种养结构因中国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增厚而逐渐转型,为寻求农业种养结构调整的改良效应,实现供需相契,必须削减不合时宜的农产品供应、合理配置粮经饲用地以适应需求升级的情况。
种养结构 食物消费 结构熵 灰色关联 响应-反馈机制
0 引言
近年来,面对国际经济持续深度调整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投资和出口增速逐渐放缓,而消费则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成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动力。食物消费作为国民财富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速产生的拉动作用不容小觑。更重要的是,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结构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其间,农业种养结构也在悄然改变。
目前,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对食物消费升级与农业种养结构变化关系进行了探讨。如王薇薇等[1]强调要根据居民食品消费构成的变动走向调节匹配农业生产结构,在把握居民未来食物消费偏好及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生产地优势,获取比较收益。叶长盛等[2]通过结构变化率及信息熵模型量化说明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会引发不同产业间用地类型、用地规模变化并导致土地利用数量、布局发生改变,正确引领居民食物需求与消费并以此调控种养用地结构显得特别重要。赵姚阳等[3]从食物生产用地角度得出维持资源紧约束及合理膳食可以减少32.4万hm2农地占用的结论,这一研究为促进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高峰提供了决策依据,也为更好的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提供了扎实可靠的理论基础。
综观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一方面集中于单纯从食物消费或农业结构方面研究二者的驱动机制、转型模式、发展障碍等,如郑志浩等[4]预测了居民收入增长对其食物消费演进的推动 ,而张志扬[5]则验证了不同农业发展模式下其纯收入效益的差距,遗憾的是两位学者并未以共同涉及的“收入”为纽带将食物消费与农业结构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收敛于探讨需求侧的居民食物消费升级对供给侧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如刘红利等[6]研究了食物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对农业生产及总产值的影响,曹志宏[7]以谷物当量为支撑分析了居民直接食物消费与禽畜间接饲料消耗对农业资源产出的需求,赵姚阳[3]测算了不同营养等级下人口高峰年的食物生产用地量等。总体上,这些研究均缺乏从供给侧的视角主动适应甚至引导需求转型新形势的新策略。此两个方面的缺失也为文章提供了研究突破口。
如今,中共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也从宏观层面为我国将来农业种养结构调整方向作出了指示。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首次提出扎实引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指导补齐“四化”短板,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8]。2016年4月,《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要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推进国土资源深化利用,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主线位置并致力于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9]。2016年4月,农业部发布《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10]。这也与“中央一号文件”及“十三五规划”的主导思想相契合,体现了国家对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与农地适时适量生产问题的重视。
结合国内研究进展及政策导向,在我国农业深度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关键期,该文基于供给、需求两个侧面开展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背景下农业种养结构变化响应及其调整方向研究,避免了仅从需求端研究农业发展问题的狭隘性。另外,提出适应新形势下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完善农产品供给体系,缓解需求侧与供给侧不平衡矛盾的建议,用具有前瞻性的供给侧理念厘清及预测各类农产品需求状况进而完善藏粮于地的发展战略,在确保我国居民口粮优先与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食谱增富的愿望。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在选择居民食物消费指标时,该文根据《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国办发[2014]3号)[11]确定的食物生产量、消费量以及营养素摄入目标,直接查找《中国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年度数据选取城乡居民人均粮食、菜瓜果、食糖、植物油、肉类(包括猪肉、牛羊肉和家禽)、奶类、鲜蛋和水产品8类食物消费量数据。需要说明的是,该文基于城乡二元结构在分别考察城镇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平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全体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演变,因而采用“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各类食物消费量×历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口,最后加总”的方法得到历年居民总食物消费量数据。其中,历年城镇/农村人口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局网站。
关于农业种养用地指标的选取,在假设农业种养结构对食物消费结构变动存在响应的前提下,依据食物消费指标选取种养用地指标,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应粮食消费量、菜瓜果种植面积对应菜瓜果消费量、糖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对应食糖与植物油消费量等。依此,粮食、菜瓜果、油糖料作物播种面积来自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青饲料种植面积、养殖水面面积(包括淡水养殖面积与海水养殖面积)来自《中国农业年鉴》,商品猪饲养面积采用倒推法,利用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与《中国农业年鉴》数据结合我国生猪的规模养殖[12],生产效率[13]及其产业变化对耕地、设施农用地等的影响[14]进行分析,提取畜牧业主流对象的饲养数据并将此作为转化因子代入公式“商品猪饲养面积=青饲料种植面积×[出栏猪头数/(出栏猪头数+出栏牛头数+出栏羊头数)]”,以商品猪饲养活动中的主要饲养成分作为模拟指标转换而得,肉禽饲养面积参照商品猪饲养面积计算方法,考察《中国饲料工业年鉴》、玉米消费结构中流向肉禽饲养的玉米部分以及肉禽饲料在总饲料中所占比重[15]推算而得。需要注意的是,此两种计算方法旨在适应该文数据的最低精度需求,尚有一定优化空间。
构建灰色关联多维分析模型所需人口与资源条件、农业条件、市场条件中7项数据参考信桂新等[16]对重庆市种植业变化研究结果及该文研究目标确定,此部分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1.2 研究方法
1.2.1 结构熵法
1865年,克劳休斯提出了熵的概念并运用于物理学中,经典热力学认为系统混乱程度与熵值大小呈正相关。因此,熵常用来量化说明系统的有序或无序状态。1948年香农将熵引入信息论的范畴用于变量不确定性的度量,当一个系统越无序时其可变因素越多因而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此时其信息熵也越大。
食物消费结构与农业种养结构实质上是两个时刻与外界有着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动态非线性开放系统[17],这与信息熵中“耗散结构”的假设相似。食物消费结构与农业种养结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通过人的作用表现出交替演进规律,更由于各种食物消费与各类种养用地量纲具有一致性,这就为利用信息熵刻画食物消费结构与农业种养结构内部失序程度及时空变化特征提供了可靠依据,具有可操作性与先进性。
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能客观全面地诠释食物消费结构与上一期相比差异程度的大小,所得食物消费熵值越大越能体现居民食物消费的多样性特征,由此突出食物消费升级趋势。计算公式[18]为:
(1)
式(1)中,eL为第L年依据居民各类型食物消费数量计算所得具体熵值,Wi,L表示第L年第i种食物消费量在居民总食物消费量中所占份额,N代表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所含项目数。
与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相似,农业种养结构熵值高低可反映种养用地类型的多少和各小类数量构成大类农地整体的均衡性。一般来说,种养结构熵值越高,则各类种养用地可涉及的生产功能越广泛且各功能类的分布面积差距越小,反映了种养结构转型的趋势。计算公式[19]为:
(2)
式(2)中,A代表地区种养用地总面积,Ai(i=1, 2,…, 9)代表各类型种养用地面积,pi代表各类型种养用地在该区域种养用地总面积中所占比,H为种养用地结构熵(H≥0)。
1.2.2 灰色关联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因素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量化判断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数学方法,是对系统内的多因素进行优势对比[15]进而较容易提炼主导因素的一种理念。灰色关联规避了样本数量与模糊规律对结果的影响,计算简便,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相符的情况[20]。
该文遵循灰色关联分析基本思路,依据系统内时间序列统计数据的几何关系及相似程度[15]建立农业种养结构变化溯源模型。依据农业部重点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倾斜情况与该文要求将此三者作为种养结构变化的代表指标,然后将前期选取的种养用地各项目指标划分到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范围下建立参考序列,最后从人口与资源条件、农业条件、市场条件入手构建比较序列,综合分析计算在种养结构辐射目标下母序列与各子序列内部依存的灰色关联系数值,最后提炼比较序列中影响种养结构变化的主导指标,如图1所示。
主要建模过程如下[21]:
(1)选取指标。种植业变化(Z)指标选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Z1)、糖油料播种面积(Z2)、菜瓜果种植面积(Z3),畜牧业变化(X)指标选取商品猪饲养面积(X1)、肉禽饲养面积(X2)、青饲料种植面积(X3),渔业变化(Y)指标选取养殖水面面积(Y1); 人口与资源条件(A)指标选取人口自然增长率(A1)、人均水资源量(A2),农业条件(B)指标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B1)、农林牧渔水利业电力消费量(B2),市场条件(C)指标选取国民生产总值GDP(C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3)、居民消费水平(C4)。
(2)建立反映农业种养结构与其影响因素互动关系的参考、比较序列。其中,参考序列指标有Z1、Z2、Z3、X1、X2、X3、Y1,比较序列指标为A1、A2、B1、B2、C1、C2、C3、C4。
图1 农业种养结构变化多维分析框架
(3)利用均值化方式对选取的15个靶数据进行去量纲操作,即用对应序列中的每一个数据除以它们和的平均值进而容易得到几组新序列,目的是消除指标量级差异给关联程度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
表1 参考、比较序列数据去量纲处理结果
年份Z1Z2Z3X1X2X3Y1A1A2B1B2C1C2C3C41984109207540302101003380778066614451033037404980058008210190082198611210891046411870502071406781855092605050546008001261087008919881029087105331137041807830785217812870466065101150143134801411990091908580556105604690848064314941432051605860137022209310142199210590968056209380624083509591540117105850902019802320933017019941076107408101071082610910852105912310590080903060377131203551996103709951004092108440854095910161115071107900402068610320557199809581081096010171059082710801073121010530999050606291043068320001107118613210772112310361125074610800914078406350767105609062002097112341445097510921523126408891003116311270737094809691106200410501131122713381183156014170707080311221070096312091125093320061007102811641021130511791417067710121861126615891120083514232008087009441384104715071132095405851125167914912222183910761601201012431248159108911976091012790509116416622063291724651093189520121136112317161031201909261624059110671688166432083153096628572014112811941433100718161373155506170979224818123493388409613941
(4)求取参考序列与各比较序列因素因子的灰关联系数ζ与灰关联度r[21]。
(3)
(4)
式(3)、(4)中,λ(0≤λ≤1)为分辨系数[22],通常取λ=0.5。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构熵值分析
2.1.1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与农业种养用地结构熵数值分析
通过相关统计数据并结合公式(1)计算1984~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
表2 1984~2014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账户数据
年份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城镇108110108113130134137146155166166169175166168150农村036041041042047051057060064062069079081087099108城乡综合051056056058066072078085093099109120124128138132
表3 1984~2014年中国农业种养用地结构熵账户数据
年份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结构熵086099103103109118121124131139141138139141144144
据表2可知,城镇地区居民食物消费熵值从1988年始逐步上升至20年后达到最大值1.75,至2013年熵值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1.40以上,体现了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 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在31年的研究期中始终偏小至2014年才达到峰值1.08,但其增长势头较城镇更为平稳且最大增长率达到200.00%。中国城乡二元区综合食物消费结构熵值的增大反映了全民消费食物的数量、种类全面升级的特点。然而,由于城乡区域间产业要素配置与经济构成存在巨大差异,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对综合食物消费结构熵的影响更为显著,表现为综合结构熵大于农村结构熵且面对后者平稳上升的状况综合熵值因城镇熵值的减小而于2013年后略有下降。
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并结合公式(2)计算中国1984~2014年种养用地结构熵。
据表3可得,我国农业种养结构熵在1984~2002年间增长缓慢, 2003年后逐渐稳定在1.40左右,研究期内年平均增长率为1.73%,表明了我国农业种养项目逐渐增多且各类型用地面积差距逐渐减小。
2.1.2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与农业种养用地结构熵的响应-反馈机制
将统计所得城乡地区居民食物消费的结构熵值与农业种养结构熵值进行协整分析,结果如下。
(1)1984~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与农业种养结构熵均呈平稳上升态势。其中,城市与农村地区消费食物的结构熵值从1984年的1.08、0.36提高为2014年的1.50、1.08,最大增长率分别为62.04%、200.00%,而种养结构熵从0.86变为1.44提高了67.44个百分点。在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与种养结构熵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前者变化速度更快。
(2)农业种养用地结构熵与城乡地区食物消费结构熵联动增减现象显著,即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熵变化大的年份农业种养结构熵变化也较大。这种同步性体现在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与种养结构熵之间更明显,阐释了食物消费变化与种养结构转型的响应-反馈机制,即食物消费体系的多元性使得农业种养结构更趋均衡性。
图2 城乡二元区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值与 农业种养结构熵值变化态势分析
(3)在利用SPSS研究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与种养结构熵的相关关系时,城镇、农村地区居民食物消费信息熵与种养结构信息熵的相关程度分别达到0.946与0.893,均属高度相关范畴。表明农业种养土地用途与数量会因居民食品消费种类的变化而变化,城镇地区居民消费食物的类型与偏好对种养结构的影响较农村地区更显著。
2.2 灰色关联多维模型分析
2.2.1 关联强度分析
在利用种养结构灰色关联多维系统量化参考、比较序列的相关程度后,将其结果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即容易得到影响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变化的主导因素,依照灰关联度数值大小的传递性规律即可判断关联矩阵中刺激农业种养结构变化与调整的关键因素。
表4 农业种养用地内部结构调整诱发因素关联矩阵
影响因素粮食播种面积(Z1)糖油料播种面积(Z2)菜瓜果种植面积(Z3)商品猪饲养面积(X1)肉禽饲养面积(X2)青饲料种植面积(X3)养殖水面面积(Y1)备注人口自然增长率(A1)07959080680672508343063640731907285弱关联度:000~034中等关联度:035~070强关联度:071~085极强关联度:大于085人均水资源量(A2)09157094820735109512075680863208543农业机械总动力(B1)08088080820922908105094540839008038农林牧渔水利业电力消费量(B2)08141087560919908794091330884909004GDP(C1)0672606755072560650207019066530687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2)07337071090787807364078950677307030CPI(C3)09253095390803809316077750879008261居民消费水平(C4)07049071390787207146080660713307433
(1)粮食播种面积(Z1):影响程度由强到弱排序为C3>A2>B2>B1>A1>C2>C4>C1。其中,CPI、人均水资源量与粮播面存在极强关联,农林牧渔水利业电力消费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人口自然增长率、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强关联,居民消费水平、GDP为中等关联。
(2)糖油料播种面积(Z2):影响程度由强到弱排序为C3>A2>B2>B1>A1>C4>C2>C1。其中,CPI、人均水资源量、农林牧渔水利业电力消费量与糖油播面存在极强关联,农业机械总动力、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消费水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强关联强度,GDP为中等关联度。
(3)菜瓜果种植面积(Z3):影响程度由强到弱排序为B1>B2>C3>C2>C4>A2>C1>A1。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林牧渔水利业电力消费量为极强关联,CPI、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人均水资源量、GDP为强关联,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中等关联。
(4)商品猪饲养面积(X1):影响程度由强到弱排序为A2>C3>B2>A1>B1>C2>C4>C1。其中,人均水资源量、CPI、农林牧渔水利业电力消费量为极强相关,人口自然增长率、农业机械总动力、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为强关联度,GDP水平为中等关联度。
(5)肉禽饲养面积(X2):影响程度由强到弱排序为B1>B2>C4>C2>C3>A2>C1>A1。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林牧渔水利业电力消费量为极强相关,居民消费水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PI、人均水资源量存在强相关,GDP、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中等关联。
(6)青饲料种植面积(X3):影响程度由强到弱排序为B2>C3>A2>B1>A1>C4>C2>C1。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电力消费量、CPI、人均水资源量与其存在极强关联,农业机械总动力、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消费水平为强关联,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GDP为中等关联。
(7)养殖水面面积(Y1):影响程度由强到弱排序为B2>A2>C3>B1>C4>A1>C2>C1。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电力消费量、人均水资源量与养殖水面面积有极强相关性,CPI、农业机械总动力、居民消费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强相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GDP为中等关联。
2.2.2 农业种养结构变化原因分析
农业种养结构的变化与自然、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有关,农民作为符合经济学领域中“理性人”概念的一员,其自身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调整土地经营方式[23]、种植非粮作物或撂荒土地等路径减小机会成本、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24]。那么,该文基于1984~2014年中国城乡地区居民消费食物的数量、种类与方式研究,着重考察人口与资源条件、农业条件、市场条件中各因素因子对农业种养结构变化的影响,进而提炼整合其优势主导条件,分析过程如下。
2.2.2.1 人口与资源条件
(1)人类是劳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农产品流通消费的最终端,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粮食播种面积、糖油料播种面积、商品猪饲养面积等分别存在0.7959、0.8068、0.8343不同耦合程度的强相关性。从数据看, 1984年粮食、糖油料播种面积、商品猪饲养面积分别为1.128 839 3亿hm2、990.766万hm2、128.597万hm2, 2003年分别变为9 941.037万hm2、1 664.743万hm2、175.667万hm2,变化幅度达到-11.94%、68.03%、36.60%, 2014年又变为1.127 225 8亿hm2、1 594.198万hm2、143.376万hm2, 1984~2003年3者呈现“减、增、增”的变化特征, 2003~2014年又呈现出“增、减、减”的变化趋势。究其原因,这与我国自2004年10月出台《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规定》(国发[2004]28号)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5]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单产效益和畜养水平的提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1984~2014年间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虽逐渐下降但始终大于零,近年来维持在5‰左右的水平,同时期居民收入上涨幅度巨大,种植业的粮食、糖油料食物作为粗放型土地经济的产物已经能够甚至过度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因而与猪肉比较时二者的相对关联程度弱。
(2)人均水资源量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维度因素均具有极强、强相关性,其中又以商品猪饲养、糖油料、粮食播种的关联度r>0.90最为密切,其他因素关联度在0.73~0.86之间,畜牧业、种植业作为高耗水农业类型的代表其持续发展受水资源限制。在考察种植业内部结构时,糖油料、粮食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0.9482、0.9157明显大于菜瓜果0.7351,可见前者更易受人均水资源量的影响。在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以及粮食、菜瓜果作物的生长周期与熟制状况存在差异的现实情况下[16],各个作物类型对水资源刚性需求的高低是导致农户对种植结构进行自发调整、增加菜瓜果种植而减少粮播面的原因之一。
2.2.2.2 农业条件
(1)农业机械总动力可以说明区域内农业设备配置的现代化能力。1984年、1994年、2004年、2014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不断上升,具体数值表现为1.936 640亿kW·h、3.223 020亿kW·h、6.011 139亿kW·h、12.966 170亿kW·h的递进过程。经检验,总动力与肉禽饲养、菜瓜果种植面积有极强关联因而1984~2014年间肉禽饲养面积与菜瓜果种植面积由于农田设施机械化水平提高而增长。另外,粮食播种面积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关联系数达到0.8088,约低于菜瓜果13.00%,改善农田配置明显更有利于菜瓜果经济作物的生产,同时也可发现菜瓜果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较粮食生产的土地密集型需要投入更多资本、技术的特点。
(2)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要求重视电力在生产中的作用,而电力投入量又因农业性质的差异产生了规模不同的经济效益。其中,菜瓜果种植面积、肉禽饲养面积、养殖水面面积与电力投入存在极强关联,青饲料、商品猪、糖油料等均有强关联,由此也可看出农业新要素的出现提高了生产经济效率。研究期间我国农、林、牧、渔、水利业电力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4.32%, 2014年电力消耗量达到1123.00亿kW·h,这一投入报酬体现在农业灌溉、照明、耕作、养殖技术能力提高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的蔬菜大棚、舍饲养殖、水产养殖等精细农业均与电力投入量密切相关,因此受电力影响也较其他因素更为显著。
2.2.2.3 市场条件
(1)GDP是国民生产总值数据,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更偏向于从宏观角度描述经济运行的健康与否。1984年、2003年、2014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分别达到716亿元、10061亿元、501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1.80%、12.40%、9.20%, 2014年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是4.80%、47.30%、47.90%。进行关联度分析时发现除菜瓜果种植面积、肉禽饲养面积与GDP呈强相关外其他指标均呈中等相关,一方面说明了菜瓜果、肉禽制品作为农产品出售时对经济市场变化的反应较其他指标更敏感,另外也说明农业经济作物作为初级生产原料其附加值较低、对整个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小于二、三产业的状况。
(2)可支配收入的多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居民购买意愿与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比较序列7项指标中除青饲料种植面积、养殖水面面积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呈中等相关外其余都呈强相关,其中又以菜瓜果种植面积、肉禽饲养面积相关系数大于0.75为最。1984年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纯收入分别为652.10元、355.30元, 2014年变为2.938 100万元、1.048 890万元,分别为1984年的45.01与29.52倍。经济收入的提高使人们不再满足于粮食等主食消费而趋向于菜瓜果、肉类等口感更好、价格更高的食品消费,在建设用地不可逆转及非生态利用特性的情况下面临的结果必然是“农地非粮化”现象加剧,这也从需求层次有力强调了种养用地结构调整的内部驱动因素所在。
(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居民消费水平(当年绝对数)是反映物品价格的变动对居民消费支出增加或削减幅度以及消费需求状况变动的重要指标。CPI与糖油料播种面积、商品猪饲养面积、粮食播种面积、青饲料种植面积具有极强相关性,与养殖水面面积、菜瓜果种植面积、肉禽饲养面积具有强相关性; 而居民消费水平则与肉禽饲养面积、菜瓜果种植面积等存在强相关性。虽然在“种菜收益高于种粮”的驱动下农户或多或少的通过“压粮扩经”取得了比较收益,但由于2010年我国仍有6.74亿乡村人口(占总人口50.32%)的现实情况、国家政策的调控、时间差异以及区域与城乡经济空间发展不均衡性导致主食消费仍是当前居民食物构成的第一大方面,更重要的是,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使粮食直接消费减少但也导致了饲料粮、酿造粮等间接粮食消费量的增加,由此导致粮食消费总量的上升[26]。
3 结论与建议
该文基于1984~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种养用地面积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结构熵与灰色关联模型的构建,从人口与资源维度、农业维度、市场维度多视角进行了种养结构与食物消费结构的响应——反馈机理及其调整方向分析,规避了单纯依赖市场解决土地利用的负外部性[27],主要结论与建议如下。
(1)城乡居民综合食物消费结构熵与农业种养结构熵均向多元、均衡方向发展但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29%与1.73%,城镇、农村食物消费结构熵与种养结构熵的最大增长率分别达到62.04%、200.00%、67.44%,增长速度的快慢差异体现了食物消费革新引领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农地经营方式改变又反作用于食物消费的响应-反馈机理。王情[28]与王莉雁[29]根据营养成分转化原理得出在均衡营养消费下中国食物的实际供给能力可大于当年人口总数、合理增大农业技术要素投入,又可提高食物生产能力的结论。据此,结合食物消费与农业种养结构响应-反馈机理,首先通过合理的食谱增富达到优化种养结构的目的,另外特别强调从供给端的种养用地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型农业的可持续生产模式、补偿机制建设[30-31],进而在自然环境容量允许情况下实现食物消费结构增效均衡。
(2)农业种养用地信息熵与城乡地区食物消费结构熵联动增减现象显著。城镇、农村地区居民食物消费信息熵与种养结构信息熵的相关程度分别达到0.946与0.893,城镇家庭食物消费对种养结构变化贡献率较农村地区高5.30%,城镇地区居民消费食物的类型与偏好对种养结构的影响较农村地区更显著。基于此,要度量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水平差异,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有意识地提高农村地区食物消费水平,采取“农业补贴+技术下乡+政策扶植”等外部性手段调控农户农业发展意愿或鼓励农村自主创业以增加土地经营性收益,缩小城乡恩格尔系数与基尼系数差距,最终以食物消费综合熵的提高带动种养结构熵的发展寻求区域农业调整的结构改良效应。
(3)通过灰色分析,人口与资源条件、农业条件、市场条件中各因素指标均与种养结构的变化存在极强、强、中等关联度。其中,人均水资源量(A1)、农业机械总动力(B1)、农林牧渔水利业电力消费量(B2)、CPI(C3)又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变化存在r>0.90的极强关联。因此,调整种养结构实现有效供给需注重农田水利规划建设,其次提高农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效率,将农地经营权集中到少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手中,通过农田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路径突破耕地细碎化对农业空间集聚效应以及产值增加造成的干扰,最后充分发挥电力等现代生产要素在精细、精准农业中的作用,从供给侧切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和丰富度使之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减轻当前农产供需不匹配的矛盾。
(4)农业种养结构的调整是由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比例的不断变化引起的,而在种植业内部结构中也存在粮食作物与菜瓜果、糖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竞争。考察1984~2014年我国粮经作物情况,1984年菜瓜果、粮食面积占种养用地总面积的2.02%、80.64%, 2014年占比变为6.69%、57.47%,表现出菜瓜果缓慢扩张、粮食剧烈收缩的整体态势,这是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及比较收益自主调整种植比例的结果,同时也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用地无序蔓延[32]导致乱占产粮地有关。然而,这与我国粮食安全新政下“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33]的战略目标不相符合,尤其是面对能源日益短缺情况下生物质能潜力[34]开发、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导致新生儿大量增加以及粮食单产天花板、价格地板现象初露等现实会加剧口粮不足的问题。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并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在种养结构调整中科学推进“保粮保经促特”的步伐以维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弹性空间,不放松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警觉性[35]与监管力度,保证粮食供给的宏观充足。
[1] 王薇薇, 王雅鹏.湖北省农业生产结构与食品消费结构的关系探讨.统计与决策, 2008,(8): 88~89
[2] 叶长盛, 刘平辉,朱传民.江西省居民消费结构与用地结构的相互关系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 30(5): 543~546
[3] 赵姚阳, 蒋琳琳,王洁.居民膳食结构变化对中国食物生产用地需求的影响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24(3): 54~60
[4] 郑志浩, 高颖,赵殷钰.收入增长对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模式的影响.经济学(季刊), 2016,15(1): 263~288
[5] 张志扬.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研究.荆州:长江大学, 2015
[6] 刘红利, 高峰.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动对农业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37(1): 99~105,130
[7] 曹志宏. 基于谷物当量的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需求分析.资源科学, 2013,35(11): 2181~2187
[8]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6-2020).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27/content_5036.htm
[9] 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http://www.mlr.gov.cn/xwdt/jrxw/201604/t20160417_1402.htm
[10]农业部.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http://www.moa.gov.cn/zwllm/zwdt/201604/t20160428_5112.htm
[11]国务院办公厅.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http://www.nhfpc.gov.cn/jkj/s5879/201402/52c1dfa009ba48a9aba9a08 cf9cf0aa6.shtml
[12]沈银书, 吴敬学.我国生猪规模养殖的发展趋势与动因分析.中国畜牧杂志, 2011,(22): 49~52
[13]张园园, 孙世民,季柯辛.基于DEA模型的不同饲养规模生猪生产效率分析:山东省与全国的比较.中国管理科学, 2012,20(S2): 720~725
[14]钟太洋, 徐智颖.生猪养殖产业变化的用地影响及其政策供给分析.土地经济研究, 2016,(1): 75~84
[15]吉胜楠. 玉米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研究.昆明:云南财经大学, 2014
[16]信桂新, 魏朝富,杨朝现,等.1978~2011年重庆市种植业变化及其政策启示.资源科学, 2015, 37(9): 1834~1847
[17]苏楠, 陈利根,陈会广.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沭阳县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29): 14524~14527
[18]俞莉. 江苏省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镇江:江苏大学, 2005
[19]陈彦光, 刘继生.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从信息熵到分数维.地理研究, 2001, 20(2): 146~152
[20]刘思峰, 党耀国,高志耕,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1]王珊, 张安录,张叶生.湖北省农用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基于灰色关联方法.资源科学, 2013, 35(4): 749~757
[22]李翔, 朱玉春.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统计研究, 2013, 30(1): 76~78
[23]刘新卫.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耕地保护.国土资源情报, 2007,(11): 44~49
[24]刘珍环, 杨鹏,吴文斌,等.近30年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地理学报, 2016, 71(5): 840~851
[25]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http://g2g.tx.gov.cn/art/2013/12/2/art_1296_10694.html
[26]李焕, 吴宇哲.土地功能与土地制度的多样性及耦合.土地经济研究, 2016,(2): 56~64
[27]辛良杰, 王佳月,王立新.基于居民膳食结构演变的中国粮食需求量研究.资源科学, 2015, 37(7): 1347~1356
[28]王情, 岳天祥,卢毅敏,等.中国食物供给能力分析.地理学报, 2010, 65(10): 1229~1240
[29]王莉雁, 肖燚,饶恩明,等.全国生态系统食物生产功能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2): 188~196
[30]尹昌斌, 程磊磊,杨晓梅,等.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1): 15~21
[31]黄德林, 李喜明,李新兴.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均衡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3): 24~30
[32]吕晓, 黄贤金,张全景.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研究综述.城市规划, 2015,39(4): 105~112
[33]赵姚阳, 王洁,张莉,等.粮食安全新政背景下保障我国谷物基本自给的耕地需求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29(8): 1~6
[34]朱开伟, 刘贞,吕指臣,等.中国主要农作物生物质能生态潜力及时空分析.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21): 4285~4301
[35]刘彦随, 陆大道.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与区域效应.地理学报, 2003, 58(3): 381~389
Vol.38,No.9,pp89-97
THEAGRICULTURALFARMINGANDRAISINGSTRUCTURECHANGESACCORDINGTOURBANANDRURALRASIDENTS′FOODCONSUMPTIONPROMOTIONFROM1984TO2014*
LiLi1, 2, 3,LvXiao2, 3※,FanDeqiang2,LiuMengli2,WeiShuwen2,WangSiming2
(1.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5, China;2.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Qufu Normal university , Rizhao, Shandong 276826, China;3.The Key Laboratory of the Coastal Zone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Nanjing,Jiangsu 210024, China)
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food consumption and land use chang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from 1984 to 2014,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utual feedback mechanism between agricultural farming and raising structure and food consumption, studied the response of agricultural farming and raising structure to the upgrading of food consump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tion and resource dimension, agricultural dimension and market dimension. And then, it explained the new tendency of food consumption and farming land transformation by introducing the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entropy and farming structure entropy, and analyzed the major factors promoting the change of the variety of farming land area using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The study showed that: (1) The structure of resident food consumption and agricultural farming showed a multicultural and balanced tendency, with annual growth rate of 3.29% and 1.73%, respectively.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grew faster than agricultural farming structure. (2)There was a linkage increase and decrease between agricultural farming structure and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urban household food consumption had a higher contribution rate of 5.30% in terms of the change of agricultural farming structure than rural area household food consumption. (3) By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population, resources, agriculture and market had extremely strong, strong and medium impacts on agricultural farming structure change. Among these factors, per capita water resources (A1), total power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B1), agriculture and water conservancy industry power consumption (B2) and Consumer Price Index (C3), had extremely strong relationships (r>0.90) with planting(Z), animal husbandry(X) and fishery(Y). (4) There was a constant competition between grain crops and cash crops, such as vegetables, melons, fruits, sugar and oil crops in planting structure. In 1984, vegetables, melons and fruits planting area and grain planting area accounted for 2.02% and 80.64% of the farming area, respectively, which accounted for 6.69% and 57.47%, respectively in 2014. The vegetables, melons and fruits planting area expanded slowly and the grain planting area shrank rapidly.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farming was changed due to the increase of food consump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It should reduce the supply of inappropriat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allocate food and feed land to meet the demands.
agricultural farming structure;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entropy; grey relation; responding and feedback mechanism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912
2016-06-27
李丽(1994—),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方向:土地行政与土地法。 ※通讯作者:吕晓(1984—),男,山东聊城人,博士、青年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Email:xl1030@foxmail.com *资助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及其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201510446008)
F121.6;F323;F224
A
1005-9121[2017]090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