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供给侧:“按量补贴”与“按质补贴”*
2017-11-23王海燕
王海燕, 闫 磊
(1.甘肃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兰州 730000;2.兰州理工大学经管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粮食安全·
粮食供给侧:“按量补贴”与“按质补贴”*
王海燕1※, 闫 磊2
(1.甘肃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兰州 730000;2.兰州理工大学经管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目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农业由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那么,粮食供给如何实现这一转变,从强调粮食产量向注重粮食质量、兼顾粮食产量的方向转变?尽管粮食质量的衡量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问题,但是质量终归会反映成价格。方法通过粮食供给需求的均衡分析,建构了粮食补偿数理模型,研究了按面积补偿向按量补偿、按量补偿向按质补偿转变的条件。结果在粮食供给侧改革中,在耕地面积等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要实现这一转变,就需要突出规模效应,通过规模化生产补贴和品牌化发展策略实现。在此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的粮食生产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佐证了上述观点。结论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以规模化生产补贴、区域品牌或农户品牌来实现粮食质量的提升。
粮食 供给侧 粮食产量 粮食质量 按量补贴 按质补贴
0 引言
国家把粮食生产的目标确定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近年来,我国耕地减少过多过快,保障粮食安全压力日益增大。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2014~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①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第2条“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第7条“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及“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第10条“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第22条“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第23条“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提及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产能提升”。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第26条“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第27条“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及“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重点补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收入、绿色生态。深入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制度改革。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调整产粮大省奖励资金使用范围,盘活粮食风险基金”。2016年,粮食补贴发生了新的变化,将现在施行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3项合并统称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②这次补贴政策的改变,要求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的80%,用于支持耕地地力保护; 将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其中,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更进一步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以此来判断,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粮食供给侧改革,将是产量导向逐步转向质量导向、但不忽视产量的阶段。
反观现实可看到:对于地处平原的粮食主产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主要有: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通过大水漫灌、化肥催生、除草剂灭杂草、农药消灭害虫等方式可以使麦苗茁壮成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而地理、气候环境较差的坡地、荒漠化土地,节水喷灌后种植粮食作物,虽然蛋白质含量高,但是,两者按面积补偿时,得到的补偿金额却是一样的。作者认为,需要先从逻辑方面,建构模型,甄别粮食按面积补贴、按量补贴和按质补贴的主要环节,系统地解决粮食数量和品质问题。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述评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涉及粮食补偿机制、粮食价格机制,以及国外的相关经验,对此,从以下5个方面分析现有文献。
1.1 粮食增产的补偿机制研究
在2016年之前,我国的粮食补贴制度主要是以增产为主要导向的。在调动积极性上,朱红根、王雅鹏等[1]研究发现,在激活种粮户积极性上,最有效的政策是最低收购价政策,其次是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而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及综合补贴的效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在粮食补贴制度的实施效果上,王姣[2]在对河北、河南和山东地区粮食直补政策效应分析,得出按播种面积补贴的增产效果好于按商品粮数量补贴的增产效果。但是,以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补贴导向的政策效力并不持续。比如,赵海东[3]经过计算发现, 2004~2007年,“三补贴”政策的贡献率呈较为明显的递减趋势。
1.2 农户增收的补偿机制研究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家开始强调粮食供给侧的粮食质量问题。一般而言,由于粮食的需求刚性特性,粮食价格提升,是有利于农民增收的。Davis、Winters 和 Carletto[4]研究表明,必须全面考虑家庭收入和支出的影响,种植户可能受益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贸易政策。但是,由于低收入人群是粮食的主要购买者,短期内增加粮食的价格,会对他们造成不利的影响。在我国,针对国家的“藏粮于地”战略,陈印军等[5]提出,要走护、建、养、用“四结合”的发展之路。在具体实证研究中,闵锐[6]以湖北省为例,研究得出粮食价格较低和种粮机会成本过高是造成粮食收益较低的主要原因。粮食价格波动会影响农民收入水平。李义伦[7]以河南省为例,研究发现粮食价格波动与农民增收之间有很紧密的关系。辛岭等[8]研究发现,河南固始县的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协调程度较低。
1.3 粮食补偿的其他原因研究
由于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在粮食生产方面涉及的领域也相对较多,除了目前研究中提到的产量和农民增收外,还涉及生态安全、耕地发展权、外部性补偿等。比如,靳亚亚等[9]提出,要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双重视角,构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分区的理论框架。宋戈等[10]提出,要以耕地发展权价值为载体,建立集粮食安全补偿、区域性差别补偿以及因建设占用耕地等补偿为一体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1.4 粮食价格机制的研究
在粮食价格机制方面,一般会涉及粮食的市场价格、目标价格和最低保护价格。其中,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能够节省大量的粮食储备及调控成本,较好弥补价格波动对生产者与消费者福利的影响[11]。詹琳、蒋和平[12]提出,建立“三价一储备”多元价格支持体系,以及灵活运用粮食期货市场,来加快建立中国的粮食目标价格制度。
1.5 主要的粮食生产国粮食补贴方式的借鉴研究
通过对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国家粮食相关政策的梳理,有助于厘清粮食补贴的政策导向。比如,美国的粮食补贴政策,以2008年颁布的《食品、环保、能源法》为框架,强调价格支持、农业出口补贴、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补贴和收入支持[13]。2014年之后,美国又新出台了最新农业法,增加了价格损失保险和和农业风险保险[14]。欧盟粮食政策方面,强调价格干预、直接补贴农民和环保补贴。而加拿大在粮食补贴政策方面,强调农民净收入稳定政策、农民收入方案和农作物保险[10]。
1.6 研究述评
综合而言,现有文献丰富了我国对粮食生产补偿原因、补偿目标、补偿手段的研究。但结合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从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现阶段对粮食生产的要求,仅仅是满足量的需求,未来需要更多地向追求满足质的需求。那么,相应的粮食生产的补偿方式、价格机制、农业补贴政策等将会随之发生变化。可以想见,今后关于粮食补偿的研究,不仅仅会越来越强调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而且还会重视粮食供给侧的结构性特性,以解决粮食生产的质量保障问题。文章将从建构粮食补偿的数理模型角度,分析粮食生产的按面积补偿、按产量补偿和按质量补偿的特征,以及按面积补偿向按产量补偿、按产量补偿向按质量补偿转变的条件。并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通过事实进一步佐证研究结果,然后得到相应的建议。
2 三类粮食补偿模型的建构
2.1 均衡分析
2.1.1 需求分析
假设消费者的粮食需求量为Qd,粮食价格为Pd,消费者对粮食的需求满足下列条件:
Qd=a-b·Pd
(1)
式(1)中,a表示粮食潜在需求量,b表示需求价格弹性。在该研究中b由粮食需求的弹性特征决定,为常数。
2.1.2 生产分析
假设生产者共有土地n亩*亩是一个已经废除的计量单位,其标准单位是hm2,1hm2=15亩。该研究为了和之前国家政策中的按亩补偿对应上,仍采用了这一单位,单位面积产量由生产者努力程度θ和边际产出产量λ决定。则:
Qd=n·λ·θ
(2)
2.1.3 均衡分析
由(1)和(2)可以求出
(3)
2.2 三类粮食补偿方式
2.2.1 按面积补偿
对于粮食生产者,假设t为粮食补贴系数,其种粮效用为:
U=Qd·Pd+n·t
(4)
对(4)θ求一阶和二阶导数,满足有最大值的条件,并令其一阶导数为0,可求得:
(5)
此时,粮食生产者最大效用为:
(6)
2.2.2 按产量补偿的方式
需求分析和生产分析同按面积补偿。此时,生产者效用为:
U=Qd·(Pd+t)
(7)
同上,可求得最大值条件为:
(8)
粮食生产者最大效用为:
(9)
2.2.3 按质量补偿的方式
目前而言,对粮食补贴按质难以实施,但是作者将先通过模型构建,然后寻求替代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考虑到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涉及:(1)资源要素,包括水资源、耕地土壤质量的保护、有机肥的投入; (2)生产方式的变革。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等。而这两者在粮食生产上,都将与农民劳动投入紧密相关。作者对粮食质量的反映,将通过劳动者的劳动付出来体现,并且假设劳动付出越多,粮食的质量越高。此时,生产者效用为:
U=Qd·(Pd+tθ)
(10)
同上,可求得最大值条件为:
(11)
粮食生产者最大效用为:
(12)
2.3 三类粮食补偿方式转换的条件分析
2.3.1 按面积补偿向按产量补偿转变的条件
在国家政策中,当强调市场导向,粮食按面积补偿向按产量补偿转变时,要按照国家既往政策制定的特征,以渐进式改革为主导。那么,这就要使粮食生产者收入,在按产量补偿时比按面积补偿时的收入有所增加。为此,取(9)-(6)式,可得到:
(13)
要使(13)式大于0,那么补偿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4)
2.3.2 按产量补偿向按质量补偿转变的条件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关于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强调农业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那么,从该模型看,要使这一条件满足,需要按质量补偿时比按产量补偿时的收入有所增加。为此,取(12)-(9)式,可得到:
(15)
要使(15)式大于0,那么补偿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6)
2.4 模型结论
粮食补偿的核心是通过提供农户的收入,以激励其提高粮食产量或质量的目标。为此,从提高劳动者收入的角度去审视粮食补偿方式的实现,并且进一步分析粮食按面积补偿向按产量转变、按产量补偿向按质量补偿转变时可能的实现路径。
2.4.1 按面积补偿向按产量补偿的关键环节
(6)式表明,按面积补偿提高农户收入,以激励其增加粮食产量的要点有:(1)农户收入与粮食的潜在需求、耕种面积和补偿额度呈正比; (2)按面积补偿时,农户收入与边际产出λ无关,即通过按面积补贴对于提高产量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变量。
(9)式表明,按产量补偿提高农户收入,以激励其增加粮食产量的要点有:(1)农户收入与粮食的潜在需求及补偿额度呈正比; (2)按产量补偿时,农户收入与边际产出、农户的耕作面积无关。这一点与直观感觉不一致,其主要原因在于,在以产量为导向时,粮食生产达到均衡时,农户会达到生产激励的最优水平,从而导致与边际产出和耕作面积无关的结论。结合上述两点,在强调粮食产量导向时,可采取最低价收购和价格损失保险等政策达到产量导向激励的目的。
若要实现按面积补偿向按产量补偿的转变,如(14)式所示,可供选择的路径有:(1)国家耕地面积的明显增多; 即在整个国家的专门用于生产粮食的耕地比较多(2n>a),才有可能实现粮食按面积补偿向按量补偿的实现。(2)粮食潜在消费总量a的减少,也可能导致农户对粮食生产积极性的降低,从而转向生产其他经济作物。
2.4.2 以粮食品种为导向的关键环节
(12)式表明,按质量补偿提高农户收入,以激励其增加粮食质量的要点有:由于(nλ-bt)表示了单个产量的个人最大付出,为此,将1/(nλ-bt)称为规模效应。那么,影响按质量补偿的因素主要有规模效应、耕地面积、边际产出等。这3个因素中,由于耕地面积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较小; 而边际产出和耕作方式息息相关,而规模效应既可以影响耕作方式,又可以影响边际产出。为此,从总体策略的架构上讲,应该多突出粮食产出的规模效应。在政策设计上应强调规模化生产补贴以实现适度垄断经营。同时,这也将有利于粮食生产形成区域品牌,保证粮食的质量安全。
若要实现按产量补偿向按质量补偿的转变,如(16)式所示,可供选择的路径有:由于(15)式中无差异收入点共有3个,根据增加收入大于零的假定,可以确定(16)式确定的区间为合适区间,其两个端点分别为收入无差异点。为此,要使收入增加的较为理想的点应该居于区间中点位置。那么,在这一预判下,在按产量补偿向按质量补偿的转变中,应该强调nλ的数值的增加。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增加农户生产粮食的总体产量。在技术较为固定的情况下,较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但结合上述分析,可以通过规模效应的增加,来改变粮食生产的质量。为此,在策略导向上,上述关于粮食供给侧的规模化生产补贴、品牌化发展等策略也是适用的。
3 粮食按质补偿实现的可能性佐证
粮食生产由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时,可以考虑的政策有:通过最低价收购和价格损失保险来提高粮食生产的数量; 通过规模化生产补贴和品牌化发展来提高粮食质量。中国近些年粮食持续增收,说明最低价收购对于提高粮食生产数量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按照质量进行补贴还属于一个尝试性的研究阶段。该文将使用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印度这些国家的数据来说明规模化生产与粮食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以及粮食数量与粮食质量之间的不相关关系。并以此来间接佐证:在规模化生产促进种粮户收入的过程中,排除粮食产量的原因,粮食质量带来的差异也是促进种粮户收入的重要因素。从而说明,以质量为补贴对象也可以促进种粮户的收入,进而建构按质补偿的机制也是切实可行的。
3.1 粮食规模化生产与粮食质量之间的关系佐证
在粮食质量上,由于影响粮食质量的因素很多,除了化肥施用之外,还有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的投入,以及采用污染水源进行灌溉,还有重金属污染等等。但是作为一个研究结论的佐证,该文将以化肥施用强度作为粮食质量的反映,通过世界银行提供的每公顷耕地化肥消费量和每公顷粮食产量之比,来获得每吨粮食的化肥消耗量,以此间接佐证粮食的质量。在粮食的补偿方式方面,由于仅仅了解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这几个国家的大体补偿方式,而规模化生产方面的数据难以获得。为此,该文打算用人均耕地面积反映出的单位面积的收益来间接反映规模化生产的规模效应。具体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人均农业增加值较低的国家在化肥上的消费较大; 而人均农业增加值较高收益的国家,在粮食上使用的化肥相对较少。
表1 5国每吨粮食的化肥消耗量和人均农业增加值情况
年份粮食的化肥消耗量(kg/t)人均农业增加值(美元)俄罗斯美国日本印度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印度中国200968514994036648962925655604673707662062820108721676443966896321512962883392846666572011726183544636318626759886139142879691687201284421364225547563915941606144615069672220136801797420453166187634269457507207157542014—————63017822460937716791 数据来源:人均农业增加值来自于wind数据库提供的世界银行数据,每吨粮食的化肥消耗量根据wind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计算而来
表2 5国每公顷粮食产量
年份粮食产量(kg/hm2)俄罗斯美国日本印度中国200922817236592025815448201018436988585426765527201122596819601228615701201218585925613430105830201322407340610529635889201424437637608029815886 数据来源:每公顷粮食产量来自wind数据库提供的世界银行数据,其余数据计算而来
表3 5国粮食方面相关关系
3.2 以粮食数量与粮食质量关系的佐证
在粮食产量和粮食质量的关系方面,发现每公顷粮食产量与每吨粮食的化肥消耗量之间并没有很明显的关系。具体如表1~3相关内容的排序关系所示。这说明,国家从保护粮食安全的角度,增加粮食产出并不是必须要加大化肥使用量。
3.3 粮食质量差异也能提高种粮户收入的佐证
为了更准确地说明以量定补和以质定补两种方式与粮食品质之间的关系,两两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和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其中,每吨粮食的化肥消耗量取自上述5国2004~2013年间10年的均值; 人均农业增加值和每公顷粮食产量均值取自上述5国2004~2014年间11年的均值。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每吨粮食的化肥消耗量和人均农业增加值的相关系数为-0.37,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为-0.7。把每吨粮食的化肥消耗量视为粮食质量的负向替代变量,能在一定程度上间接证明种粮户收入与粮食质量之间的正向关系。同时,可以看到,每吨粮食的化肥消耗量和每公顷粮食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19,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为0.1,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种粮户收入只能通过粮食产量提高收入的可能性。从而间接地证明,粮食质量的差异也是能够提高种粮户收入的。在实现方式上,结合数理分析,可通过规模化生产补贴之后的区域品牌或农户品牌来实现。
4 结论与启示
从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看,粮食价格机制和粮食补贴政策是解决粮食产量和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基于粮食补偿模型的数理分析,分析了按量补偿和按质补偿的实现环节和转变条件。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以规模化生产补贴、区域品牌或农户品牌来实现粮食质量的提升。展望粮食按质补偿问题的进一步研究,需要进一步结合粮食主产区补偿机制的分析,从完善粮食生产的内生路径和外生路径入手,建构相关补偿机制,从而实现粮食供给侧满足粮食质量提升的需要。
[1] 朱红根, 王雅鹏,翁贞林,等.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粮食扶持政策评价及其完善——基于江西省农户问卷调查分析.经济问题探索, 2007,(4): 66~69
[2] 王姣. 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及其效果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6
[3] 赵海东.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效应评价.理论界, 2007,(12): 76~78
[4] Winters P,Davis B,Carletto G,et al.Assets,Activities and Rural Income Generation:Evidence from a Multicountry Analysis.World Development, 2009, 37(9): 1435~1452
[5] 陈印军, 易小燕,陈金强,等.藏粮于地战略与路径选择.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2): 8~14
[6] 闵锐. 湖北省粮食种植收益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 32(5): 569~572
[7] 李义伦. 粮食价格波动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探析——以河南省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9): 103~107
[8] 辛岭, 蒋和平.产粮大县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协调性研究——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农业技术经济, 2016,(2): 45~51
[9] 靳亚亚, 赵凯,肖桂春.陕西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分区研究:基于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双重视角.中国土地科学, 2015, 29(10): 12~19
[10]宋戈, 柳清,王越.基于耕地发展权价值的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中国土地科学, 2014, 28(6): 58~64
[11]李光泗, 郑毓盛.粮食价格调控、制度成本与社会福利变化——基于两种价格政策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2014, 35(8): 6~15
[12]詹琳, 蒋和平.粮食目标价格制度改革的困局与突破.农业经济问题, 2015, 36(2): 14~20
[13]李果仁.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农业会计, 2012,(7): 22~24
[14]马文杰, 冯中朝.国外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及启示.经济纵横, 2007,(21): 67~69
FOODSUPPLYSUBSIDIESSIDE:BYQUANTITYANDBYQUALITY*
WangHaiyan1※,YanLei2
(1. Emergency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Gansu Administrative College, Lanzhou 730000, 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Gansu 730050, China)
The Central Document No. 1 in 2017 stressed that in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reform, agriculture needed to transfer from the quantity demand to meet the quality of demand. How to achieve this shift from the emphasis on food production to the focus on both food quality and produ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irection of food production? Although the measurement of food quality is a multidimensional and complex problem, the quality will be finally reflected as a price.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grain compens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through the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the grain supply demand, and studied the transfer conditions from area compensation to the production compensation and then quality compens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reform of grain supply sid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stant cultivated land and other conditions, it can achieve the changes to enhance the food quality through large-scale production subsidy and br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The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Japan, Russia and India can support that viewpoint.
food supply side; food production; grain quality; quantity compensation; quality compensation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901
2017-02-23
王海燕(1981—),女,甘肃武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转型期中国农村问题研究。Email:stoneyan_2004@163.com *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双联’行动的精准扶贫模式绩效评估研究”(16GL161);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机制研究”(YB082);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研究”(YB159);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推进工业化进程研究”(YB079);甘肃省财政厅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价值链干预视角下陕甘宁革命老区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研究”
F326.11
A
1005-9121[2017]09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