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政论类专题片中,全媒体记者可以学到哪些新技能?
——《将改革进行到底》体现的创作与创新

2017-11-23常秀芹

中国记者 2017年11期
关键词:政论专题片创作

□ 文/常秀芹

从政论类专题片中,全媒体记者可以学到哪些新技能?
——《将改革进行到底》体现的创作与创新

□ 文/常秀芹

2017年,以《将改革进行到底》为代表的政论类专题片热播,折射出政论类节目引领主流价值观和推动社会文化构建的力量。《将改革进行到底》既为当下书写了一部详尽、波澜壮阔的影像档案,也为政论类专题节目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值得新闻从业者关注、探讨。

政论专题片 将改革进行到底 主流价值观 社会文化

十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2017年7月在央视播出,仅通过央视收看的观众就超过5亿人次, 成为党员干部每晚的必修课和百姓人家的“必追剧”,彰显了独特的传播魅力。

继《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巡视利剑》等多部专题片相继热播,观看人次超过十亿,成为2017年中国电视荧屏收视的“现象级”节目,体现了国家重大时间节点专题节目创作传播的新高度和新境界,从整体上构成了中国政论类专题片创作生产的一个亮点,值得思索和探究。

一、国家题材的命题与理性表达的叙事坐标

在电视纪录片类别中,政论专题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作类型,承担着特殊的传播功能。在选题方面,该类纪录片通常以记录和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历史成就为内容主体。政论专题片在叙事结构上要体现思辨性、述评性和论证性。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题材,需要相应的艺术形式与之配合。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呈现,需要创作者将创作激情、思辨力度与审美品格、社会价值融合。既要主题鲜明,突出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又能述评交融,形态创新,让观众在逻辑化的故事冲突和视听感受中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将改革进行到底》共十集,以历史、经济、民主、法制等为基本叙事剖面,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为基本叙事坐标。整体来看,《将改革进行到底》从谋篇布局到选材配置、逻辑层次、叙事构架,主创团队采用了大历史视野下的美学策略。整部片子以“历史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恢弘起笔,以历史、当代和未来为时空坐标,下笔大开大合又见微知著。比如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中,在表现“历史使命与人民诉求”这一段落时,创作者在作品开篇就从新年钟声引入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然后镜头从总书记揪心悬崖村孩子们的艰难求学路,到发起脱贫攻坚战,再延伸到深化制度改革。整个段落在叙事时空上勾连穿插,自然流畅。这种立意广博、小口切入展开述评的方式在十集片子中比比皆是,避免了政论专题片在节奏感、可视性方面弱的特点,使专题片更具叙事张力和艺术魅力。

二、紧扣时代主题的内容创新与叙事角度的多元化开掘

传统政论类节目的弱项在于,以“解说先行,解说词配画面”的采编方式来制作节目,容易流于旧有的说教俗套。这种方式不能发挥电视纪录片声画同步、客观再现的纪实性优势,极易导致视听两张皮,无形中拉大与观众的距离。而《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创作者以多元化的叙事视角,真实丰富的视频资料,生动鲜活的具体事例,推动内容创新和艺术创新,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好评。

(一)以小故事小人物阐述大战略大情怀

在政论类专题片中,小故事小人物对叙事的意义在于,既能通过普通个体的视角来发现并提出问题,又能通过对问题解决的具体路径来巧妙地提供论证。此外,小故事更接地气,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讲述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时,穿插了云南卢荣新的故事;讲述立案登记制改革和执行难的问题时选用了河南建筑承包人老秦的故事。

第二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讲述农村改革问题时,选取了安徽省天长市农民徐长林的事例,采访按照从农民到市长再到农业部长的逻辑顺次展开,以详实的数据,准确的资料,层层抽丝剥茧。这一段落的最后,镜头又落脚到了放心让土地流转的农民徐长林身上,这样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和冷静理性的叙事姿态,为节目注入了筋骨和温度。

(二)多元的嘉宾采访增强叙事的权威性和全面性

《将改革进行到底》创作团队在人物采访设计方面,从政府官员、学者教授到市民村民,保证了采访样本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创作团队还采访了国际各领域的人士,包括各国政要和知名学者,以多元视角生动客观地展现了来自国际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对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的采访,包括了他对“为了世界经济可持续的、强劲的、包容性的增长,中国可以承担起引领性的角色”的评价。对于“一带一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给予了“不仅是为了发展,还有和平的伟大价值”的赞扬。学术专家方面,也有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等的采访。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发表观点,各抒己见,其积极的态度和支持的立场,意义深远。

三、基于文化自信的饱满情感和诗意化表达的美学坐标

政论类专题片具有“高大上”的天然属性,创作上容易陷入或居高临下或粉饰雕琢的叙事误区,带来观影距离感。《将改革进行到底》创作团队在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方面做足了文章,尤其是解说词的写作方面善于运用“托物言志,寓理于情”等中国传统美学手法。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的开头,解说词这样写到:“破晓的晨曦,惊醒了杭州西湖一夜的安宁。浙江美术馆,犹如一颗智慧的明珠,镶嵌在西子湖畔”。叙事上的小切口介入,却蕴含着更多的信息和情怀,随即笔锋一转:“中华文明的每一次驻足,总能惊艳四方。”令观众产生“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复兴之魂,深植其中”的情感共鸣。

这样一部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梳理总结的十集专题巨著,本身就是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的产物,其艺术审美洋溢着史诗般的浪漫主义情怀。

(一)以古论今、引经据典的修辞手法运用。

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讲述“将中国故事带到世界文化的百花园”,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来承接;第六集《守住青山绿水》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画将来”比喻国家的草木山水;在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全片的末尾处,用“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来回应全片,再掀高潮,凸显主题。

(二)丰富的摄影表达和鲜明的剪辑节奏

《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创作者运用镜头自身的感染力和鲜明的剪辑节奏来提升节目的整体品质和艺术魅力。在拍摄手法上,全片穿插使用了大量延时摄影、航拍摄影等手段。常规拍摄中运用镜头的运动变化、景别变化、色彩变化、焦点变化来营造氛围,再加上后期高频精细的剪辑节奏,以及对音乐音响的配合使用,十集片子整体视听感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和创新精神。

此外,片中也运用了大量“隐喻”的影像修辞手法。比如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开头和结尾,用一位老匠人戴着花镜精心雕刻“公平正义”的画面。伴随着雕琢声,实现了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一主题的彰显和引领。

(作者是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现主要从事纪录片、新闻摄影等纪实影像类的教研与创作)

编 辑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

猜你喜欢

政论专题片创作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一墙之隔》创作谈
基于《勇立潮头》创作实践浅析电视政论片要素组合
18世纪以来西方新闻业的文学性与政论性传统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解放前《观察》周刊的政论探究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