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5后大学生电子媒介使用对其学习行为与能力的影响
——以新疆大学为例

2017-11-23王晓江

新闻前哨 2017年11期
关键词:媒介大学生

◎王晓江

95后大学生电子媒介使用对其学习行为与能力的影响
——以新疆大学为例

◎王晓江

本文从媒介的形式入手,聚焦电子媒介如何对95后大学生学习行为与能力产生影响。认为大学生学习场景发生了以信息获取方式为根本特征的深刻变化,电子媒介传播信息的强大功能使得大学校园和教室的物理阻隔只能起到固化大学生群体身份的作用,而起不到传统场景中塑造个体学生角色作用。提出通过建构大学生新媒介认知能力,从而适应新的学习场景的变化。

95后 电子媒介使用 信息获取 学习场景

一、引 言

媒介对人的影响,通常会让人想起媒介内容影响人的直接作用,如“把关人”理论,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等。如果回到媒介的形式、媒介环境对人的影响,则要提到媒介环境学派哈罗德·伊尼斯 (Harold Innis)、马歇尔·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等人的研究。因为媒介本身并不是中立的传输介质,其带有一定的偏向,足以影响传播的效果,甚至生产出传播本身没有的意义。媒介本身如同人们了解信息世界的窗口,窗口的大小、走向、玻璃的明暗等都会影响传播本身。电子媒介可以和墙、窗户一样,显示和隐藏着某些东西,可以创造出共享、共同参与的感觉,也可以表现出排斥与分离的感觉。电子媒介本身给人以群体感,也能制造孤离感。从媒介形式出发研究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将会有一番新的图景。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基于网络的电子媒介正在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大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独立的大脑思维活动过程,而变成一个由机器协助、参与思考和记忆等的过程。大学生在使用电子媒介感受便利、快捷的同时也在被电子媒介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改变着,他们对于学习本质的理解、自我认知、认识他人等都已经产生了变化。

二、学习场景的描述

人受环境的塑造,人也反作用影响环境,二者相互作用。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常会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的影响。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三元交互理论研究了环境、个人认知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行为的发展,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个体行为则是三者作用的最终产物。这里的环境是广泛意义上的环境,并非特指由媒介构成的信息环境,因此也就少了探讨媒介技术、意识形态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可能;缺乏体现不同媒介所构成的独特传播结构,以及在此结构中人与人,人与物,人、物、意识与情感相互作用关系。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里的特殊环境影响因素也归结于 “场景”的作用。通常认为,社会场景形成了我们语言表达及行为方式框架的基础。由此看来,场景可以指情景,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情景对人的影响首先就表现在人们对情景本身的认知,“如果人们把情境界定为真实的,那么它们在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1]。场景包含的层次包括三个方面:真实情景、想象情景、象征性情景(意义)。从场景的定义来看,其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强调有界限、临时的、有场所;二是物理场地的大小与参与人数的多少有关;三是提供了一种感觉屏障。由此看来,场景的存在是与人们交往需要密切相关的,人们在特定场景之中其实就是在进行的特定的信息传播、信息流动过程。因此,场景可以是人们的信息获取模式,场景也可以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进行的信息传播、获取信息过程。

从规约后的电子媒介场景出发,就可以展现出大学生在具体信息获取模式中的感觉、感知、体会、思考、认识、理解以及再现周围世界的方式,以及如何受到电子传播媒介固有的符号性质和感知性质的塑造。进而展开对大学生特定场景中的学习行为的观察就更加清晰。在电子媒介环境中,电子媒介虽然削弱了场景的物理限制,但是电子媒介并没有改变个体的行为目标。个体不是只有在特定的地点才会有特定的行为,而是以特定的目标而展开,电子媒介等技术手段只是辅助个体特定的信息获取方式。由于电子媒介的广泛应用,与它传送的媒介内容相比,电子媒介本身更容易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学习场景。身处新疆乌鲁木齐的大学生有其自身的学习场景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新疆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赋予大学生历史使命与责任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亚洲的中心。它与周边八个国家接壤,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成果在此汇聚、融合,孕育了古代西域文明并影响至今,这也是新疆拥有多民族文化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出访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同年,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提出使得新疆成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核心建设、发展区。参与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全球性历史进程中,对新疆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对新疆的大学生来说是发展机遇,也是责任担当。

(二)社会物质生活环境的改善,提供给95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休闲时代”

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新疆的社会发展在不断提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2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607元,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14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42元,增长11.2%。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生活水平的上升,更多的人们可以花钱购买电子产品,享受互联网带给生活的便利。经济的发展,使得电子媒介普及成为可能。大学生选择 “休闲”主要基于三个条件:一是,大部分学生生活上衣食无忧。二是,可以不必选择繁重的体力劳动,并且有足够的休闲时间;三是,不断寻求新的生活体验与感受。

(三)以电子媒介为代表的信息环境已经形成,互联网的应用尤其增加了电子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2月3日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均在全国前列。截止2014年12月新疆网民规模达113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普及率位列全国第10,位列前三位的省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和广东。从全社会的视角来看,互联网普及背景下的电子媒介使用已经无孔不入地影响到了普通人的家庭生活甚至是家庭情感。

(四)多民族融合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群体身份构建与巩固起着积极的作用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区,在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居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47个民族。新疆大学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的高等学府,在新疆社会建设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培养的大学生群体是新疆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我国“多元一体”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新疆大学的校园文化不仅充满青春与活力,而且具有多民族融合的特点。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能够亲历民族文化认同过程,感受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对国家认同意识的增强。在多民族融合文化中建构的大学生群体身份更加立体、稳固,在其中培养出的大学生更有情感,更有活力。

(五)95后大学生自身特点决定了其个体身份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信息时代深刻改变着人们,尤其是新媒介接触最多的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大学生身心特点使得他们更希望接触新事物,当越先进的技术把人导入越复杂的人机系统时,就会出现人与物如何相处的问题,相容还是隶属?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社会影响要明显多于或大于学校教育的影响。2015年3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大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已经接近100%,九成以上大学生群体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为互联网。

三、95后大学生对学习本质理解的变化

大学中的学习涉及到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金布尔(Kimble,1961)对“学习”是这样定义的,“学习是由于强化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3]。首先,学习是以行为变化为观察指标的;其次,行为变化相对持久;再次,行为变化来自实践。这是学习定义的基本内涵。电子媒介已经影响了大学生关于学习本质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大学生学习行为看其对学习本质理解的变化

1.阅读介质的变化引起阅读目标、兴趣、时间的变化。

阅读目标的改变。纸面阅读即读书,本应有的含义是:主动一字一句视读,主动思考、提问、回答的过程,而电子媒介的多媒体特性使得整个过程完全被动化、被传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子媒介的“信源”无从考证或者难度异乎寻常的大;第二,电子媒介的信息易于复制,信息量之大无法想象,靠传统阅读的方法几乎不可能;第三,多媒体特性使得受众的费力程度明显降低;第四,浏览网页与阅读完全是两回事。“浏览”带给受众人云亦云、没有反思、缺少综合、概况等理性思维过程。

与纸质媒介相比,电子媒介提供给大学生的学习平台更为开放,传统的工具书专业性强,每一本都分门别类地解决一种问题。但是新媒介环境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性,兴趣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关键。电子媒介集各种门类知识于一体,只要你能想到,几乎都能找到对应的学习资源。与之对应的是在互联网世界里,大学生的个人兴趣也容易被群体左右。外界环境流行什么,就跟风什么,或者网页推送什么就阅读什么。这样都很难明确自身的学习兴趣,更无法依托个人兴趣促进学习。

利用零碎时间实时接入网络了解信息是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一大变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 (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上升8.0个百分点。随着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内容也变得缺乏系统性,时间聚集型学习所带来的连贯性,以及大学生独立思考、获得领悟的过程受到影响。

纸面阅读与电子媒介的本质区别。书必须拿在手中,并与之进行主动交流并积极思考,带着问题阅读是基本方法,有的词甚至要反复多次来回思考,阅读的效果与个体所具有的相关冗余信息的多少有关。而电子媒介的基本特征是信息会自动呈现在读者面前,如电视、收音机、网络视频、网络信息等,并不会提高人们对许多问题的真正理解,只能从表面上熟悉许多不同生活场景中关于群体的信息,这种熟悉只能有助于消除群体间的隔膜感。

2.电子媒介使用体现着的机器思维方式,切换、多任务、碎片、识别是基本特征。

“机器不仅是指机械发明装置,也是指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依靠机械的方式”。这是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梳理人类技术发展历史时给出的机器的定义。调查问卷显示近53%的大学生在遇到难题时选择使用搜索引擎寻找答案。选择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的学生只占19.5%。搜索引擎注重答案本身,对错尚不清楚,就起本质而言,搜索引擎忽略了思考过程与思考方法。

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诞生以来,一直给人以多任务处理的错觉。电子媒介的多任务处理实际上是在不同任务之间快速切换,这种切换对人的影响比人们预想的要大得多,人们通常认为这样可以做完更多事情。边看电视边学习,学业上的信息会被存储到大脑的“纹状体”(处理人的行动技巧的脑区),而不是通常的“海马体”(关于事实和想法的记忆脑区)[4]。新疆大学大学生电子媒介使用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存在多任务处理的习惯,比如:选择“可以边听歌边完成写作”的学生占78.8%。学习的过程中被以切换、多任务、碎片为关键词的机器思维方式改变着。

大学的学习是通过知识点的积累掌握学科的基本规律、发展方向、研究方法等,如果大学生的学习只为了了解知识点,同时被电子媒介不断干扰,形成了机器思维模式,对所学领域的了解也只能变成了一种对知识点的“识别”过程,大学阶段主要的学习目标就难以实现。

3.电子媒介使用改变着大学生的记忆方式。

手机、电脑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得大学生搜索知识的方式、手段更加的便利。电子媒介提供最多的是知识点,关注的是关于相关知识的数量,这与电子媒介的机械本质分不开,即它只能处理关于事物“定量”方面的问题,而对于事物“定性”方面的问题则无能为力,也就是重视数量的变化而不在意事物的“质”方面的问题。

电子媒介的使用使得大学生认为大学学习就是专业知识点的积累过程,而忽视了大学教育注重智慧、人格、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与学习意图对应的记忆方式随之改变,电子媒介更容易在知识点积累方面提供帮助,而将思维中不能功能化的部分弄得支离破碎,其结果就是将需要主动记忆、理解的学科内容和方法等变成了被动地对学科知识点的“回忆”。

4.学习思维习惯、行为的改变使得学习目标模糊。

由于对大学学习本质的不同理解,缺乏实现理想的坚强决心,表现出来的学习思维习惯也不相同。53%的大学生选择在遇到困难问题时首先求助搜索引擎。为了积累更多的知识点,学习行为就变成在众多信息中找寻近路、捷径的过程。如:考前速背知识点,考完就忘的现象;英语四、六级考试准备的书籍以“考试速成”,“考试技法”等为主。

(二)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重新定义

“学”是指以一套人为的方式做模型,把本能的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强调目标与途径。“习”指反复练习,使人能在长时间中领会、掌握新做法。学习能力通常指一种学习方法、路径,表现为强调主动性、专注性、自信程度、独立思考程度、灵活运用程度与反思程度等[5]。原来的学习是人与人互助式的过程,在机器参与、协助之后,人和机器的配合重新定义了学习的过程,被改变为在机器协助下的学习能力。这种有机器参与、协助的学习能力更多体现的是大学生利用电子媒介的技能、方法,而不是自身掌握知识的能力。

四、影响95后大学生学习行为与能力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影响力的增加与学校影响力减退同时存在

社会影响力的增加与电子媒介的高使用率密不可分,就电子媒介本身而言,其具有便利、“免费”、虚拟、匿名、新体验、优化自我、新奇、省脑力、生动、直接等诸多特性。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大学生生活、学习基本需求内容正发生着根本性地改变

由于新技术的使用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比以往更加“密切”,以及人们自我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个体在使用电子媒介的过程中,不仅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同时也是构建主观意义、自我图式、自我认知的过程。总是试图寻找信息中的差别与变化,以此作为主要知识建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产生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会产生传播信息的偏向,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人的目标、情感、自我图式以及生活情景等。

(三)媒介环境学视角:校园物理屏障作用的消逝弱化了大学生的个体身份

互联网与电子媒介的结合就其本质来说可以理解为一种角色扮演,因为网络与终端的结合搭建了一个能为人们建构身份的平台,地理因素是制约大学生行为的主要原因[6]。从传统的观念看,在学校的大学生个体身份是从属于群体身份的,即强调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关系。电子媒介的使用瓦解了传统上和地点相关的个体身份这一概念,电子媒介参后的大学生个体身份界定已由“地点界定”改为学生“个体意愿界定”。

(四)大学生电子媒介参与程度加深,巩固了电子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

电子媒介的参与度,如跟帖、点赞等是一种身份表达途径,通过这种身份表达获得相应的身份感。因此,也易理想化或极端化交流对象。传统的学习模式中,人的参与和互助是极其重要的,互助小组有利于相互交换看法。虚拟环境的高参与度极大降低了大学生面对面互动的机会与可能。

(五)对教育者而言,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考试的作用逐渐消弱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是叶圣陶先生的一句教育名言,说明教育需要漫长的培养过程。4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课程就是为了考试,这无疑是对大学教育的误解。从另一方面说,需要将平时的授课与考试贯通起来,而不应以考试为“最后一道防线”,这样不仅增强了考试的作用,而且使教育的本质在学生身上有所体现。

五、对策:95后大学生新媒介认知能力建构

中国关于治学的方法古已有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现代大学生成才究竟决定于什么?这是摆在每位教育者面前的问题。对国内外一些著名学者成才经验的研究,有五个方面的重要素养较为重要:酷爱读书;善于自学;超强记忆力;文理兼修;学习中的悟性即感悟的思维能力(刘道玉,武汉大学,2015年1月6日《光明日报》)。新媒体的到来使得大学生的学习场景发生了变化,如何能在新媒介环境下采取适当的学习行为成为关键。

(一)对大学生个体而言: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大学生与努力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同样重要

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新疆大学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习近平,2014)。做有担当、有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大学生是头等大事,关系到祖国的稳定与发展。树立道德情操,刻苦学习,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克服 “不读书”、“不思考”,“浅阅读”、“浅思考”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管住注意力是首要任务。信息对个体是否有利,在于个体是否知道如何吸收、过滤、评估和消化信息,如何通过参与和写作完善信息。

2.提升电子媒介使用技能是基本方法。电子媒介如同自行车一样,在正式开始使用之前,请先认真学习如何使用它,毕竟电子媒介就是一个工具。

(二)对教育者而言:需加强对新学习场景的关注,引导、培养大学生的“智慧”

对于教育者和学校而言,紧跟时代的步伐,明白大学生都在想什么?做什么?关注大学生学习场景的改变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引导。电子媒介的到来使得学习场景发生变化,这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提高相应技能以适应新环境,也需要教育者开阔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和学生一起适应新的学习场景。只有促进培养大学生的“智慧”,才能绕开学生看重“知识”,背诵知识为了考试的情况。智慧是以探寻真理为最终目的,讲究静思与顿悟。培养“智慧”的同时更应注意引导95后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利益的诱惑。“年轻人想要成功不能太急躁,成功不会一蹴而就。当然争取自身合理的利益也很重要,但什么时候都只考虑利益是不对的,就会吃亏,年轻人更应该考虑自己该干什么,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大学教授吾守尔·斯拉木,2015)。

注释:

[1][美]W.I.托马斯、[波兰]F.兹纳涅茨基:《身处欧洲的波兰农民—一部移民史》,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2015年2月28日发布

[3][5]Kimble,G.A.Hilgard and Marquis’conditioning and learning(2nd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61,253-254

[4]Aron,A.R.,Shohamy,D.,Clark,J.,Myers,C.,Gluck,M.A.,Poldrack,R.A.(2004)Human midbrain sensitivity to cognitive feedback and uncertainty during classification learning.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92:pp.1144-1152

[6]Gene Bammel& Lei Lane Burrus-Bammel:《休闲与人类行为》,桂冠图书公司1996年版,第8页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后)

新疆大学“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四期项目—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背景下新闻专业本科教学及对学生自主学习引导(XJU2015JGY11)阶段性成果;新疆大学2017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向传播研究(201710755101)阶段性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锡伯族跨文化传播中的媒介使用与社会认知研究(12CXW031)支持

猜你喜欢

媒介大学生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媒介延伸下的当代设计媒介转向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