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踏实、认真、勤奋
——同事眼中的王雪飞

2017-11-23程三娟

中国记者 2017年1期
关键词:评论部云南日报记者站

□ 文/程三娟 朱 婧

踏实、认真、勤奋
——同事眼中的王雪飞

□ 文/程三娟 朱 婧

王雪飞获得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云南新闻界的同事都由衷为他高兴。虽然他谦虚地表示:“这不是个人的荣誉,而是集体的荣誉,是对所有云南新闻人踏实工作、无私奉献精神的认可、肯定和褒扬……我从内心仍然深感惶恐和惭愧。”但大家都觉得他是实至名归。因为在大家心目中,他是一个实在人,踏踏实实地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过硬成绩。

同事们对王雪飞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踏实、认真、勤奋。

一、做新闻总是不容易的

1995年以优异成绩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王雪飞放弃了留在京城的机会,回到家乡,进入云南日报社工作。王雪飞走上工作岗位就直接奔赴记者站,从此没有离开过新闻岗位,没有离开过新闻工作第一线。

从业22年间,他在基层记者站连续驻站工作的时间长达18年。在地处中缅边境的保山市,他一驻就是14个年头,从驻地记者逐渐成长为记者站负责人,走遍了保山市所有乡镇、近90%的村寨,采访足迹遍及云南全部州市、上百个县区。

驻站工作在旁人看来是件苦差事,他却甘于坚守、乐在其中。在记者站工作期间,他多次第一时间奔赴地震、山火、洪涝、冰雪、泥石流等灾害现场,及时发回各类报道:2004年7月至8月,滇西地区发生特大洪灾,王雪飞先后辗转保山市腾冲县、龙陵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市,坚守灾区一线40余天,采写抗洪抢险报道近百篇。

做新闻总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身处平淡无奇的生活之中,但是王雪飞在基层的采访中总能发现新闻点,例如从腾冲驼峰机场再次建成这一事件,他联系保山大兴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背景,深入分析保山如何抢抓区位优势,打破发展瓶颈的深层意义;在抗洪抢险一线殉职的盈江县交通局局长赵家富的身上,把握基层干部的时代风貌;长期跟踪采写关于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提炼出先进人物的精神品格……

二、坚持对良知的守望

作为一名记者,他业务能力强,新闻作品精,收获奖项多,这是同事们对他的认同和评价。无论条件与环境如何,他对工作总是充满激情,总能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基层发掘新闻宝藏,书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引起共鸣,启迪思考。2010年9月,他作为采访骨干,参与了由集团主要领导带队的赴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专题考察采访组,并作为主要执笔人,以开阔多维的视角、写实思辨的手法、活脱流畅的文笔,推出了以《共饮一江水》《同享一片天》《走到一起来》为题的“东盟观察”系列报道。很多人被这组报道打动,有人评价说,读这组报道,像是跟随一位学贯古今中外、睿智健谈的大家一起在考察,对如何更好发挥云南的区位优势有了更强烈而紧迫的认识。

正是因为踏实、认真、勤奋,在长期的新闻一线工作中,他与云南边疆各族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见证和记录了百姓的悲喜冷暖和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他的工作得到了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与好评,他也凭着过硬的业务能力成为《云南日报》采编业务实绩突出的新闻获奖“常客”,迄今共计3次获得中国新闻奖,11次获得云南新闻奖一等奖,3次获得全国省级党报新闻奖一等奖,5次获得云南报业新闻奖一等奖,2008年入选云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在众人眼中,他还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言语不多,沉静内敛,甚至有点木讷腼腆,却待人热诚、真诚。平时,同事们聚在一起,聊时事、议热点,王雪飞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分析,凭借较强的思辨能力穿透现象看到本质,他始终坚持对良知的守望,不人云亦云,观点独立独到。虽然是一名记者,但是他视野在新闻之外,还能融汇其他学科知识,他长于诗文,深切感悟着生活,总能通过优美洗练的文字传递着正能量,传递着良知、真诚、温暖、希望和勇气。

三、做永不懈怠的创新者

在新闻工作岗位上,王雪飞还是一位永不懈怠的坚守者和创新者,始终在探索之路上前行。

2013年1月,《云南日报》改版,开创“观点·视点监督”版面,由评论部主编。王雪飞参与到改版工作的策划和实施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同时,他牵头评论部的组建工作,考察选调了四名年轻同志,正式成立评论部。而后,他带领同事们熟悉排版工作和评论工作,了解如何选稿、编稿等业务内容和版面编辑工作流程,学习各类评论体裁,和他们奋战在夜班一线,根据中心工作策划重点评论,配合其他部门完成言论写作。

工作繁杂,人员不多,但是王雪飞带着部门人员很快上手,探索版面配置,以编辑中心制的思维,向一线记者提出策划;作为评论部的负责人,他不时到同事们的办公室了解大家的想法和诉求,与他们一起探讨业务,与大家一起成长进步,仅半年时间就锻炼了一支训练有素的评论员队伍,形成了爱学习、看成绩、齐进步的良好部门工作氛围。

探索路上前行的每一步都不容易,不过部门的同事说:“和王老师共事能学到东西,派工很科学,他能整体考虑,根据部门工作任务和每一个人的特点分配任务,让人发挥所长,让评论更有亮点,也会耐心指导业务。”他很少抽象空谈,多是研究具体问题,他拒绝采用老生常谈、不见新意的评论,在评论部和值班编委的工作中,极其注重对逻辑层级的建构和文字的打磨,一词一句斟酌,修改过的文章都更加精练准确,有的文章虽是几笔小改动,却画龙点睛,让同事们从中受益匪浅。在报纸改版工作中,王雪飞承担了大量工作和任务,将每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且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带头撰写的重要评论员文章多次获云南新闻奖、中国新闻奖各类奖项,《云南日报》“观点·视点监督”版成为读者来信、基层干部投稿较多的版面,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和认同。

虽然有同行赞誉之声,也获得无数荣誉,但是王雪飞从未自满。如今,他依然坚守在新闻工作第一线,作为《云南日报》评论部主任,带领部门同事承担着繁重的评论言论写作、重点版面编辑等工作,长期值守夜班,一直身先士卒,保持好学上进的精神,充满激情地认真走好新闻路上的每一步。

(作者单位:云南日报社)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评论部云南日报记者站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云南日报》经济报道新闻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园子里的春天
现代中国多维观察
论党报的新闻温度*——以《云南日报》新闻报道的“温暖”转型为例
论《云南日报》改版改革后的版面设计及其视觉效果
孤独是一个人的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