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电视问政”如何“问”出深度、锐度?

2017-11-23孟保安黄丹玮

中国记者 2017年1期
关键词:锐度问政主持人

□ 文/孟保安 黄丹玮

新媒体时代,“电视问政”如何“问”出深度、锐度?

□ 文/孟保安 黄丹玮

作者认为,作为电视问政类栏目,“锐度”的掌控需要讲求分寸感和平衡感,讲究电视的传播策略并遵循其规律,才能有的放矢,达到节目制作的初衷。作者以具体案例,探讨了其中涉及的规律技巧。

电视问政 舆论监督 平衡 规律 锐度

作为以“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为理念,促使政府、百姓、媒体三方同时登台的电视问政栏目,“锐度”是其必不可少的品质之一。

一、言语之锐:现场“添柴”与“控温”

电视问政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监督形式,能利用电视的传播优势,将官员的个人形象较直观地展现在公众眼前,同时,主持人与官员间的直接问答和对话,也打破了政治的神秘感和隔阂感。

如湖北荆州电视台电视问政就将“暗访短片”与“现场回应”相结合,多位被“点名”的县市官员在问政直播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惭愧、尴尬、窘迫与无奈,均毫无遮掩地被传播开来。这其中所呈现出来的“真实感”与“可信性”,正是电视问政的生命力所在。通过电视问政,一些“陈年旧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如武汉硚口积攒了几十年之久的房产证问题,在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栏目中,经官员公开承诺之后,直接解决。电视问政的“锐度”可见一斑。

然而,“锐度”就完全等于现场主持人的犀利逼人,官员的如坐针毡,氛围的火辣劲爆吗?显然不是。可以说,“锐度”用好了是一种正能量,用得不恰当则成了一种无形的伤人武器,故而需拿捏妥当。

例如2014年8月丽水广播电视台《问政进行时》播出了一条关于断头路的暗访短片,记者前期调查采访得知这条断头路存在多年,给周边村民出行造成了极大困扰。电视台前期预设的问题走向是,在事实清楚、法律条款明确的情况下,主持人要在现场要求分管这一问题的领导积极表态,给出拆迁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然而,在问政的过程当中,主持人发现该问题并非仅由主观导致,其中还掺杂着诸多历史遗留因素,于是便临时将对领导的质问变成了鼓励,在表示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柔性督促。[1]在笔者看来,该主持人“锐中显睿”,其未在事件的节骨眼儿上煽动公众情绪,而是理性地区分了可控与不可控因素,既缓和了气氛,又达到敦促问题解决的目的。

诚然,在官民缺乏互信的媒介环境下,“电视问政”能助官员一臂之力,通过官员谦卑姿态的反复传播,让其务实清新的品格深入人心。[2]然而,若主持人不顾官员的个人感受,忽略问题的长效性,为批评而批评,为煽情而煽情,虽制造了冲突感,增强了节目刺激性,提升了收视率,但弊端无穷。一来,会将官员置于无法即刻承诺的尴尬境地,使其蒙受无法解释之冤;二来,现场浓烈的火药味也易给人造成“主持人把电视问政当作个人秀场”之感。

电视问政中,主持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理当是官员和百姓二者间的“桥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场面一派和气而少了电视问政该有的威力时,主持人需要“添柴加火”,提醒在场群众勇于维护自身权益;而当现场火药味过于浓烈时,主持人便要主动“降温熄火”,既讲出问题,也不能忽略成绩,更不宜小题大做、上纲上线、一票否决。问政的成功与否,在于是否能把老百姓切实关心的问题问出来。

电视问政的主持人在向官员发问时,要时刻警惕自己是否带着所谓“正义而盲目的激情”,看似为民请命,但实际上却可能造成另一种恶性关系的产生。在电视问政中,政府、民众、媒体本就是三方相互平等的主体,但因电视的放大效应和媒体的天然话语权,政府官员在此情此景下极有可能变成弱势的一方。“锐中显睿”极为重要,电视新闻人最能打动观众的,往往不是声色俱厉的斥责、讽刺、挑拨,而是冷静之中的有条不紊,是驾驭全局的游刃有余。

二、选材之锐:冲击力与常态化的矛盾

纵观全国,无论是武汉电视台,还是湖南经视,抑或是浙江丽水的“电视问政”,都被人诟病内容较为固定,大多为城市建设、环境治理、办事作风等方面。尽管这些问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但基本都属浅层次且易于解决的“民生政治”问题,而涉及到社会制度层面的内容却难以在问政现场看见。如此一来,不但影响了节目内容的丰富性,还限制了节目向深层次发展的可能性。

确实,一档节目需要“爆点”,电视问政亦是如此。如在湖南经视电视问政的举办期间,曾有衡阳市长在问政现场将官员停职的事件发生,引起了“电视问政是否可以替代组织程序”的广泛讨论。尤其当下正处于“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一碗端平不见半点波澜的“温汤水”早已经不受观众待见,倘若电视问政再变身为政府官员的第二秀场,或是一档照本宣科解读中央文件精神的节目,恐怕撤档之日极速可见。

然而,就电视问政的实际运作来看,所谓能引燃观众收视热情,具有轰动效应的话题却不大适合期期都搬上电视。正如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所言:“电视问政就像武汉的鸭脖子,吃着麻辣,嚼着有劲,但不能天天当饭吃。”[3]爆炸性的问政话题亦是如此。

对于媒体而言,舆论监督的核心概念有两个要义: 一是新闻媒体受民意所托来为民众行使监督权,是“代言者”;二是媒体通过系列报道,揭露问题,对政府进行治庸问责,是“传达者”。在这过程之中,需受到新闻舆论监督规律的制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善“帮忙”,不添乱。这里的“乱”指对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利益和全国大局的干扰和破坏。[4]

鉴于电视传播的自身规律,电视媒体在选取舆论监督的角度时,往往更青睐报道后就能起立竿见影之效的题材,热衷于表现民声反映较为集中的重点与热点。如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制作之前,节目组都会向市民征集议题,每期问政的话题均是从市民来信、来电、来访、上网的议题中选出。一档舆论监督类的节目,电视台要能“消化”,节目播出后要让百姓感受到实质性的功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的和谐,这才是节目的初衷所在。

三、技术之锐:新渠道开拓新可能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问政是否还有市场?诸如此类的疑问并不少见。的确,在新媒体的冲力下,单一种类的媒介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对信息获取的需求,电视收视率的逐年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电视问政而言,收视率低则意味着传播力小,有效受众越少,越容易陷入所谓“自嗨”的状态,没有影响力,自然也没有太高的“锐度”可言。

面对电视媒体单向传播的劣势、受众群体的固化、新媒体抢占市场的残酷现实,有道是“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单一的传播渠道限制了电视问政节目本身的“锐度”。

首先,联合多家媒体优势,提升节目知名度,打造节目专属品牌。有影响力,才可拥有颇具“锐度”的话语权。

如2016年,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栏目积极探索融媒体创新思路,在直播现场设立全媒体互动区,在演播现场设立媒体互动区,每场电视问政邀请6名中央、省、市媒体(含新媒体)记者进入全媒体互动区提供爆料,反馈信息,参与问政。问政直播结束后,多家媒体的联合宣传又能再次为节目形象的塑造增加合力。总之,一档电视问政的名气越大,处在现场的官员就越是会谨慎对待认真处理,这便是节目“锐度”的作用之一。

其次,以整合式传播策略扩大电视问政的效果,联通民情,聚合民意,最终形成强大的舆论威力,促使问政事项的早日解决。长此以往,电视问政的“锐度”自然也就上去了。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截至2015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达到6.20亿”[5],由此可见,结合手机终端的整合式传播势在必行。2016年,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栏目在手机端首次设置VR直播区,可实现360度拍摄,让场外网络受众全方位地感受电视问政现场。此举提升了信息的公开程度,弥补了由于场地受限而现场参与群众人数受限的缺憾,为广大市民了解电视问政新进展提供了可能。同时,还能吸引新一批年轻化的受众群体,吸纳更多元的声音,使得节目有“锐度”而不失风度,有观点而不致偏颇。

最后,结合网络新媒体技术优势,实现网络式的电视问政,强化二次传播,采用互动式传播渠道提升市民参与电视问政的参与度,弱化了电视单向传播的劣势,促使官民沟通更及时与快捷。如南宁电视问政节目制片人周军,开通微博自媒体账号“八只眼周军”,与市民互动问政议题和监督执政违法行为。[6]这便是节目策划过程中运用互联网思维的表现之一,诸如此类多层次的参与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民众的话语权、参与权及监督权,媒体可借此契机收集民意,在电视问政中“集中开火”,做到有的放矢。

又如2016年,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栏目引进“互联网+”理念与技术,运用九派新媒体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对重要的问政问题进行更为精准的宏观分析,以此准确把握节目的整体走向,还在一定程度上协助政府在自我纠正的过程中减少“整改盲区”。同时,通过“九派·掌上武汉”,对场外观众进行满意度测评,将现场的“哭脸牌”与“笑脸牌”延伸到场外,简化市民监督的流程,丰富监督方式,亦在无形之中增大了公众舆论的压力,倒逼出电视问政的实质效用。

总而言之,“锐度”是一门玄妙的学问,它并非可用“犀利泼辣”“一腔热血”“新闻理想”等一类空泛的词所概括。尤其在当今新媒体的语境下,电视新闻人的“为与不为”展现的是职业的操守和道德的取舍,而“如何为”“怎样为”则彰显着他们的勇气、智慧与担当。

(作者孟保安是中广协城市台电视新闻委员会副秘书长,曾任武汉电视台北京记者站站长;黄丹玮单位是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注释】

[1]隋东.电视问政主持人如何更理性地彰显犀利[J].视听纵横.2016(3)

[2]朱永祥.电视问政,静水深流[N].南方周末,2012-07-21

[3]程辉.电视问政火爆背后的深度思考[J].秘书之友,2013(9)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月)[OL],第1页.

[5]王峰.电视问政类节目的传播渠道创新及问政意义——以南宁电视台《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节目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6(5)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锐度问政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玄武散文:四弦一声如裂帛——评《死者所知》与《父子多年》
锐度深挖120亿男士市场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