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高校技术转移制度对比分析

2017-11-23甘志霞赵紫薇

中国国情国力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制度文化

◎甘志霞 赵紫薇

中美高校技术转移制度对比分析

◎甘志霞 赵紫薇

通过中美两国有关高校技术转移制度和文化因素的对比分析,探讨了两国在高校科研评价体制、利益分配体制和政策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为促进我国高校技术转移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高校技术转移制度;文化;对比分析

高校是教育和知识生产的重要机构,汇集了我国大部分的技术资源,同时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研发水平最高、技术储备最全面的地方之一。但在技术转移过程中,高校单一的技术评价考核制度、模糊的知识产权制度以及传统的文化价值观等因素导致转移效率较为低下,这些劣势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使得高校研究成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美国对高校技术转移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起初是1912年Frederick Cottrell 教授“抗静电污染”的发明,他通过与企业合作促进了该成果的商业化。之后,美国创建并修订了配套的法律政策推进高校技术转移活动,如《拜杜法案》的颁布极大地激励了高校进行技术转移活动的积极性,再加上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得其高校技术转移活动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为社会进步贡献出了力量。

因此,从制度和文化两方面来研究中美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的差距,有利于改善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的制度和文化环境,促进高校技术转移进步。

对比分析

1.制度因素

(1)高校科研评价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多以发表论文数量、成果数量和获奖数量等量化指标作为高校教师评定职称、聘任的标准,而专利的授予数、技术转移的数量较少列入评价体系。量化的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等不合理的价值导向促使高校教师为完成这些指标,投入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无法更好地专注于学术创新,进行技术转移的兴趣也随之降低。美国高校对教师没有严格的成果数量、论文数量的要求,他们更注重将科学研究与教学表现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全面衡量教师的能力。前美国卡内基教学基金会主席博耶曾提出“全面的学术观”来引导美国高校教师正确衡量科研工作。其中包括“发现的学术”,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研活动;“综合的学术”是利用跨学科研究,将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衡定;“应用的学术”指科研成果的应用;“教学的学术”是同时将教学能力划入考虑范围内。他的观点影响了美国学术界、教育界后续的发展。

(2)利益分配机制。在我国,知识产权归属不明确、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也导致高校技术转移效率较低。这不利于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的提高,削弱了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在《科技进步法》颁布后需要进一步落实知识产权所有权框架,真正明确归属权问题可以增加研究人员参与技术转移活动的热情。美国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TTO(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制度在美国高校中被广泛推广,在技术转移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极大地推动了资源的高效利用、高校转移收入的合理分配等。美国各高校都明确规定了许可收入的分配比例,如明尼苏达大学规定比例为发明人1/3,发明人所在系所1/3,大学保留1/3。

(3)法律制度。2008年,我国《科技进步法》的颁布对高校技术转移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法律尚不健全。研究者的知识产权得不到维护,将会抑制研究人员专利转移的热情。美国政府继《拜杜法案》颁布后,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推动高校技术转移的法律,如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案鼓励竞争前技术的合作研究,2004年CREATE法案大力促进校企之间合作,这些措施都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高校技术转移迅速发展。

2.文化因素

(1)高校的文化影响。美国的技术转移发展较早,相关研究部门对技术转移、技术商业化的认识比较完备,再加上联邦政府的激励措施,使得美国高校较注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其研究人员更具企业家精神。从美国维克弗莱斯特大学的技术转移经验中可以看到,高校内部的创新文化构建对技术转移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而我国的高校对于技术转移认识还不够全面,技术商业化意识淡薄,“重成果、重数量、轻转移”的观念仍存在,导致高校的技术转移文化较落后。

(2)企业的文化影响。美国的高校科技工业区文化也成为推动高校技术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模式以科研能力突出的高校为依托,企业与高校相邻而建,形成一个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园区,高校利用科技创新资源与高新企业的技术需求相结合,企业利用自身规模、资金等优势进行生产,从而不断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转移。

美国的“硅谷”是最具盛名的高校科技工业区。硅谷依靠周边科研能力突出的大学,孕育了数所高科技公司,如英特尔、惠普、苹果和雅虎等。近年来,我国也兴建了许多高校科技工业区,如中关村高科技工业园区,以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基础,聚集一大批新兴企业,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方面仍需加强。

启示思考

1.优化高校科研评价机制

改进高校的评价机制,以科研成果的质量为核心,弱化量化指标,加入技术转移指标,推动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的发展。只有既注重质量,又注重成果,培养研究人员的技术转移意识,赋予研究者更大的自主权,才能激发高校教师的科研热情,为高校技术转移奠定基础。

2.明确技术转移后的利益归属

高校可以对完成技术转移研究人员进行一定比例的奖励,如清华大学将科研转化净收入的20%-50%进行利益分配,推动了其技术转移的发展。利益归属问题也可以通过专门的机构来完成,但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机构职能较少,偏向于行政机构。因此,建议赋予相关机构更多优化资源分配、明晰利益分配职能,使其真正发挥技术转移的功能。

3.完善高校技术转移法律制度

立法机构须结合我国国情补充相关法律,制订高校技术转移的配套法制体系,明确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各项权利、义务和利益关系,创建良好的法律环境。

4.推进高校技术转移文化的传播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发展较晚,建议加大对高校技术转移文化的宣传教育,推出相关措施激励校企合作,通过一定的经济补贴让高校真正意识到技术转移带来的益处。

5.增强企业对技术转移的理解

培养企业家的技术商业化精神,增强企业对技术转移的理解尤为重要。建议借助网络、报刊等大众媒体大力宣传技术转移对企业的优势,通过建立高校科技园区加大企业与高校互动,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效率。

G306

A

★本文系北京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中美高校技术转移效率差距的制度文化因素研究》(编号:15JDJGB001)的阶段性成果。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0.13561/j.cnki.zggqgl.2017.12.021 ■ 编辑:田佳奇

猜你喜欢

制度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让制度意识深扎于心实践于行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