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高等院校微博、微信使用状况与发展策略研究

2017-11-22马静刘艳枫

科教导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微信创新

马静 刘艳枫

摘 要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的足迹已经覆盖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们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表现形式生动活泼等特点,深受民族高校的喜爱,并作为民族高校打造自身形象、进行公关的主要形式。但民族高校在微博、微信的使用上存在缺乏民族特色、缺乏创新、缺乏互动性、信息质量偏低等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促进民族高校微博、微信的健康发展,提高民族高校的影响力。

关键词 民族高校微博 微信 民族特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0.087

A Study on the Us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icro-blog and

WeChat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or Nationalities

MA Jing, LIU Yanfeng

(College of Management,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micro-blog, WeChat's footprint has to cover all areas of life, which has spread fast, lively and vivid form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by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love, and as the main form of national universities to build its image and public relations. But the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use of micro-blog and WeChat are the lack of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lack of innovation, lack of interaction, information quality is low,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icro-blog and WeChat, to improve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high schools.

Keywords colleges for nationalities; micro--blog; WeCha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novation

根据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较2015年底增加7550万人。网络得到普及与发展,其中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工具,构成了不同于以往的社会舆论新格局,越来越多的师生、家长和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媒介了解和介入高校事件,发表观点,表达诉求,影响着高校形象,尤其是民族院校的民族性和特殊性,既可能成为社会赞美的对象,也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甚至引发政治问题。因此,民族高校应及时了解本校微博、微信发展及使用状况,制定适合其自身的网络公关策略,彰显民族特色,以民族院校为群体,在各类院校中凸显民族院校的不同,以本校為个体,在民族院校中提升形象、提高竞争力。

我国民族高等院校有两类,一类为国家民委直属院校;一类为地方院校。国家民委直属院校有: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以及大连民族大学;地方院校主要有: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合计12所民族高校。

1 我国民族高校微博、微信使用现状

目前,在12所民族高校中,8所民族高校有自己的官方微博,截至2017年1月25日为止,2010年开始创建微博的中央民族大学年平均增长粉丝8052人,其次是2011年注册微博的中南民族大学,平均每年增长粉丝5173.8人,紧随其后的是2014年认证微博账号的西南民族大学,平均年增长粉丝4827.3年,相对较差的是2011年开办微博的西北民族大学和2013年开始使用微博的贵州民族大学,年平均增长粉丝数分别为946.7人、936.8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连民族大学微博粉丝的年平均增长只有1558.5人,但是该校在2015年才开始使用微博,其增长速度较快,已经超越西北民族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而发展最好的应属西南民族大学,该校仅用3年时间,其增长速度位居第三,发展良好,具体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

鉴于只有微信公众号的管理者知晓本校的微信关注人数,因此,本文微信的数据采集缺乏一定支撑。此数据是10所民族大学发布的10条微信推送的阅读量及获赞数采集而来,时间截至2017年1月25日。

12所民族高校中除却西北民族大学和西藏民族大学没有官方微信外,其余10所民族大学的官方微信都已在运行,但各校的使用情况较不同。具体使用情况见表2:

总体来说,12所民族高校中只有西藏民族大学既没有微博认证也没有官方微信公众号,西北民族大学有微博官方认证,但没有微信公众号,另外青海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有微信公众号却没有官方微博。12所民族高校中83.3%的高校使用微信,有66.7%的民族高校使用微博,因此,微信在民族高校中的普及度要高于微博。endprint

2民族高校在微博、微信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12所民族高校中较多院校的微博、微信的使用情况良好,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其使用过程中的不足。

2.1缺乏民族特色

民族特色是民族院校相比非民族高校最大的特色与优势,利用好本校的民族特色能够极大程度的增强本校的影响力、增加学校微博、微信的关注度。但是根据中国12所民族高校微博、微信的发布情况来看,各民族高校却未能利用好这优势,发布的信息多以普遍性、大众化为主,较少体现民族特色。做的稍好一些的是西南民族大学,但在近100条微博中只有2条体现了民族特色。

2.2缺乏创新

微博、微信的發展能够给大众带来更多更新鲜的信息和资讯,但是,民族高校想传递的信息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就会变得“泛泛化”,缺乏创新性与新颖度会使得我们发出的消息不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以西北民族大学微博为例,在其发布的近50条微博中,有38条微博来自转发。过度的转发虽然会使消息传播的更广,但是名族高校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失去自我,丧失创新性,最后随波逐流。

2.3质量偏低

(1)内容单一。由于微信内容的发布需要民族高校自我撰写,直接转发的情况较少,所以,内容单一主要体现在微信公众号上。作为一个民族高校的微信公众号,其所推送的消息不应仅限于对学校领导的称赞和对学校政务会议的描述,更应该涵盖学校方方面面的精彩,以不同的视角向关注者传递信息,帮助学校树立良好形象。

(2)形式单调。微信、微博作为网络背景下的新发展起来的沟通交流方式,与传统的报纸、电视相比,具有及时性、移动性和广播性,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递较多信息,因此,要求信息能够较快被用户吸收。但是民族高校在微信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很好,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叙述要闻时多是长篇文字描写,较少图片展示,这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大大降低。

2.4缺乏互动性

民族高校微博、微信的另一不足便是缺乏互动性。当然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微博、微信推送后,管理者很少能够给留言者及时的回复,甚至抱着一种发出去就足够的心态,这样不仅使我们的消息没有很好地传递出去,还可能对信息使用者的错误理解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3中国民族高校微博、微信发展策略

3.1突出特色

民族大学各不相同,各民族高校在微博、微信的设置和推动的消息不仅要体现出与非民族高校的差别,更要在中国民族高校中突出自我的不同与特色。

首先,民族高校与非民族高校的最大区别在于,民族高校必须有60%以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族高校的民族特色要远远明显于非民族高校,因此,民族高校在做微博、微信推送时可定期进行民族介绍、民族歌舞展示等内容。

其次,各个民族高校的民族特色程度也不同,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做好微信、微博推送。例如西南民族大学建立在西南地区,距离少数民族聚居区较近,有凉山彝族自治区、阿坝藏族自治区等,每年都会与少数民族同胞共庆新年,学校可借此机会做好微博、微信宣传,展示西南民族大学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团结精神。

3.2严控质量

民族高校的关注者以大学生居多,他们通常具有开放的思想,总是希望学习到更多,并积极展示他们自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是这些大学生也往往欠缺经验,不够成熟,是非判断能力较弱,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较易随着微博、微信的复杂性而改变,尤其是民族高校的大学生中少数民族居多,与其他高校相比,他们大多来自经济发展迟缓、基础教育落后的民族地区,他们以往与社会的接触较少,易受外界影响。另外,学校的微博、微信的运行主要是同学们在管理,老师起审查、监督作用,有的学校甚至直接放手让学生管理。因此,基于这两个因素,民族高校的微博、微信在选择推送的内容时一定要谨慎,严控信息质量,确保民族高校发出的信息都能够体现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3加强创新

一方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各行各业的创新要求更旺,而对于民族高校微博、微信的发展来说,创新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民族高校的微博、微信不仅体现出运行者的创新才能,更体现出了一个学校的创新能力,因此要做好微博、微信的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民族高校的主要关注者是大学生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度较高、易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微博、微信推送的消息要紧跟潮流发展,用吸引大学生关注的内容占领微博、微信阵地。微博、微信是同学们获取即时消息的主要途径,可定期发布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来吸引大学生,还可引入有教育意义的,又符合学生特点的电影、电视、歌曲、视频等,创新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做到喜闻乐见,并善于运用最新网络语言,关注社会最新动态等,保持信息的新颖度,从而成功提高关注度。

3.4及时且适时

发布消息做到及时且适时,要求民族高校在每天的高峰时段以及每年恰当的时段推送重要消息。

《报告》显示,2016年移动网民经常使用的五类APP中,即时通信类APP用户使用时间分布较为均衡,与网民作息时间关联度较高;微博社交类在APP用户在10点之后使用时间分布较为均衡,在22点出现较小的使用峰值。民族高校应充分利用此信息,每天用户使用峰值的阶段推出新消息,增加被关注的概率及可能性(见图1)。

其次,每年都有季节性新闻需要推送,例如每年2月份的四六级成绩及考研成绩的查询、每年3月份计算机考试推送、6月份的毕业季、9月份的开学等,以及每个季节的校园美景,比如每年12月份西南民族大学为期一周的“银杏黄”,作为校园的宣传推广再好不过。

3.5主动参与话题讨论

根据各民族高校发布的微博、微信所受关注度显示,参与话题讨论的微博关注度普遍较高,需要注意的是,参与话题讨论不可只搏一时的关注度,更要进行后续的跟踪,避免做社会的“喷子”,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端正社会热点的态度。例如MH370飞机事故发生后,许多学校都在第一时间发布了相关推送,表达哀悼,向遇难者家属表示同情。但是事故发生后三个月、一年、两年,基本看不到高校的后续追踪,这不是真正出于对遇难者家庭的关爱,相反是一种伤害,只有追踪事故,用舆论的力量向相关部门施压查出发生缘由,才是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的尊重。因此民族高校在做微博、微信的话题讨论时也要注意有价值话题的后续追踪讨论。

4结语

微博、微信的影响力日渐增强,民族高校要突出本校特点,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的影响做好本校的宣传工作、塑造良好的民族高校形象,增加同学们对母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避免随波逐流,推动民族高校微博、微信的良好、快速发展,提高民族高校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新网.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7.1.

[2] 张梅贞.网络公关[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3] 廖东华,罗小亮.浅谈微信在高校团学工作中的运用[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4] 赵泽林,赵伟.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微信创新
微信
微信
微信
穿着校服去上学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