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分析
2017-11-22李红辉李红平
李红辉 李红平
摘 要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英语教学也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不断改革创新。而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做好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渗透,成为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本文主要就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做好高校英语课堂教学。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跨文化 意识培养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0.049
Analysis of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Train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LI Honghui[1], LI Hongping[2]
([1]Hunan Police Academy, Changsha, Hunan 410138;
[2] Cili No.1 Middle School, Cili, Hunan 427200)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languages in the world,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frequent. English teaching also meets the needs of the new era and constantly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e cultivation and infiltration of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has become a major highlight of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do a good job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training; strategy analysis
语言以文化为载体,语言中每个单词、句子都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影子。因此语言学习离不开对相应文化的熟悉了解。英语学习的前提是对西方文化历史的了解与学习。掌握与英语相关的文化知识,树立跨文化意识,英语学习才能更高效。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做好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引导与培养。
1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含义
不同于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更具自由性与开放性,与学生未来就业息息相关,属于语言学习与运用的拔高训练阶段。大学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多半要从事与英语相关的工作,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更侧重教学的交流与实用性。而准确把握英语句子语法,能做到在不同场合下用英语得体交流,必须让学生了解英语相关的文化。了解英语国家特有的文化内涵,以此为基础进行语言学习。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中西文化政治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使用率大大提升,而语言没有了文化的载体支撑,在表达上将显得单薄,文化交流障碍重重。因此必须做好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英语具有浓厚的民族韵味,英语学习必须凸显其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而文化的学习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因为受地域与民族影响,不同文化差异显著。从该层面来说,做好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现实必要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关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行之有效的培养措施实现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提升,实现各国文化政治经济更深程度的交流。
2 大學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其意义具体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实现了交流障碍的消除,避免了不必要的交际摩擦。不同国家,其文化历史及习俗差异明显,这也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价值导向的差异。树立跨文化意识,在交流表达时能基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从而在交流中准确提取信息,消除交流障碍,避免不必要的交际摩擦。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文化视野的开拓和语言知识储备量的增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英语相关的制度文化与历史,在对比学习中明确我国文化与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的差异,从而在交流表达时能转化思维,进行跨文化思考,这也有助于其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在文化差异的把握中实现英语知识储备量的提升。
3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3.1 树立跨文化意识,创造真实的交际情景
语言教学必须以运用表达为目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借助交际实践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通过语言文化共核部分的相融和相异部分的对比,在母语文化体系中形成正面积极的参照系,让英语成为更显性与更具象的东西,从而实现文化迁移。而这种迁移借助真实有效的交际情景让跨文化意识培养落到实处。交际情景的创设方式是多元的,其一是实物与图片的课堂合理使用。多数学生没有出国经历,其对与英语相关的文化知识了解不多,其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课外阅读与课内讲解,而这种讲解更侧重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形成跨文化意识。因此教师可以搜集与课程相关的实物或图片,变抽象为具体,无形中降低英语学习的难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逐渐树立跨文化意识。其二是课堂模拟教学。这是新时期特殊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场景,要求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在角色扮演与场景表达的模拟中实现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的关注点往往是生词与语法,而忽略了特定场合人物身份对语言表达的需求。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学习,把握好文化差异,从而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endprint
3.2 创新教学模式,做好文化知识教学融入
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依然以单元教学为主,教学侧重点为学生对英语语音语调的正确把握。大学阶段英语词汇量大,在教学中侧重学生词汇搭配使用的训练,带有应试教育色彩。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学习带有很强的被动性,学生除了课上听课,就是课下大量的习题练习。恰恰忽略了语言文化元素,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正确理解与运用英语,也因为缺乏对西方文化及习俗的了解,在实际的交际表达中存在障碍。要想做好大学英语教学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必须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文化知识的探索中把握好英语语法和词汇。将文化知识学习融入到单调的英语句法结构学习中。学生兴趣得以提升,教学实效性增强。而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学习英语文化知识,民族习俗,把握民族文化的差异,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正确表达。例如在学习圣诞节(Chirstams)时,教师可以由西方人过圣诞节的习俗准备引入课堂学习,将与圣诞节有关的词汇(例如Chirstams card,reindeer,roast turkey)等一系列词汇列举出来,让学生根据词汇去学习圣诞节的相关知识,了解西方的圣诞习俗,这种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既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做好英语文化知识的课堂融入,有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3 做好教师培训,建设良好的教学队伍
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大大提升,学习自主性提升,但是教师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其依然是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也是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责任人。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要想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语言文化知识的渗透教学。而跨文化意识的课堂贯彻与渗透,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历史有着一定的认识,能做好中西文化表达差异的把握,熟悉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与民族风俗等。有过国外生活经历的教师,其跨文化意识更为强烈,对学生的影响也更为直接深刻。其在大学英语授课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转换思维,用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组织课堂教学。而教师以身作则,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更为顺畅。定期开展大学英语教师师资培训很有必要。在文化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信息的传递者与提供者,也是学生文化学习的示范者、引导者与启发者。通过培训教育,教师能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贯彻使用。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中树立跨文化意识并影响学生。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也可以实现英语文化视野的拓展,对于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成功开展文化教学,建设良好的教师队伍,让跨文化意识培养责任主体更明确,贯彻落实更到位。
3.4 发展第二课堂,以阅读为导向培养跨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相对有限,而学生仅仅借助课堂时间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形成跨文化意识是相对困难的。因此除了做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开展第二课堂进行跨文化培养具有现实必要性。第二课堂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续,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西方文化学习的积极性。而第二课堂教学形式比第一课堂更多元,组织学生看原版英美电影,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了解文化背景,强化英语语感。再例如组织英语短剧话剧的排练,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表达展示,其余学生点评,在指导与分享中实现跨文化意识的强化。再例如组织英语讲座或者英语演讲比赛,开设有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课程或讲座,向学生详细全面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民族特性与文化历史等,让学生对英语文化有着大致的了解、整体的认识。在这些生动有趣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实现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与体验。第二课堂的开展应配合英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师推荐书籍,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文学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深化对西方文化内涵的了解。文学作品作为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学生了解西方民族文化特点的一扇窗户,是大学英语跨文化意识培养最生动与丰富的材料。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也需要外籍教师的支持。多数高校都有外籍教师,其在民族文化方面最有发言权,其本身就是英语民族文化特性的体现。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传播作用,有效弥补中国教师对英语文化知识掌握的不足。外籍教师与学生交流,让学生直接感受中西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表达中灵活正确地使用英语,实现跨文化意识的培養与强化。
4 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必须基于对文化载体的熟悉与把握。在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将基础文化知识教学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起来,除了要重视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培养提升外,更应该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强化。引导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能做好语言的灵活准确切换,确保语言交流的顺畅,这也是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 高昂.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0.18:159.
[2] 毕春意.浅谈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J].科教导刊(下旬),2017.1:79-80.
[3] 周莹.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净月学刊,2013.6:122-1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