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机制与质量监控
2017-11-22王玉亮温卫敏
王玉亮,温卫敏
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机制与质量监控
王玉亮,温卫敏
本文在深层次校企合作背景下,以信息类专业为例,围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与质量监控展开研究,从培养主体、培养环境、分层育人及考评等方面,探讨了应用创新型信息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质量监控机制,初步形成了“教学-科研-创新-生产”四位一体的校企育人联合体,建立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赢”培养模式,并通过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
应用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监控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社会对信息类人才需求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尤其是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应用创新型信息类人才如何培养才能满足创新社会的需求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应用创新型信息类人才培养既要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又要兼顾创新能力的培养[1]。在深层次校企合作背景下,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应用型信息类人才[2]是当代应用型高校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实践出发,探讨在深层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应用创新型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挖掘其内涵,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建立合理校企共管的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校企合作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保障应用创新型信息类人才培养的质量。
1 深层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信息类人才培养机制
1.1 深层次校企合作
深层次校企合作是建立在校企相互信任、互惠互利、共融发展的基础上,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服务、创新动力,包括企业员工培训、再教育、技术研发、产品规划、市场开拓等,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发展规划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与学校共建共管科研实验室,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师资支持。校企双方建立开放、包容、互助的合作发展平台,以达到共同需求,形成“教学-科研-创新-生产”四位一体的利益共同体[3],如图1所示。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奠定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平台。
图1 深层次校企合作四位一体模式
1.2 建立信息类人才培养机制
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催生了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新产业和新业态,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信息时代到来,加剧了应用型信息类人才的需求,诸如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基于Andriod、IOS平台的应用程序的开发、UI设计、JavaEE+大数据平台开发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旺盛,但学校的课程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缺少的是项目研发经验,而企业的项目培训或课程学习,弥补了这个短板。学校与企业以项目为依托,建立共同教育,增强实战能力的培养模式。目前,信息人才培养由传统的重基础和厚技术的培养,转变为“后基础、强能力、富创新”的培养。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信息类人才培养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1.2.1 校企共育的分层分级育人机制
校企根据专业和市场需求,通过项目合作,共同建立实验室,按照学生未来职场定位进行分层分级的培养模式,以企业冠名的校企合作班为基础,按照项目需求组建师资队伍,依项目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考核方案,以此驱动下进行培养和考核,保障所有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在项目中的定位(如项目策划、软件设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岗位),并通过项目激发他们对知识和应用的兴趣和主动性。
企业参与的分层分级育人机制优势在于:
(1)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和能力,在校期间锻炼他们在未来职场中的职业定位,并在学习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无形中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力争上游的学习精神;
(2)学生在项目中体验了项目开发的整个流程,为学生参与企业其他项目奠定基础、丰富了经验,理论结合实际,提高了知识应用的能力,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
(3)分层分级育人满足企业对不同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利于学校制定不同的育人方案和培养目标,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在培养人才的贡献率。
1.2.2 校企共荣的科研创新机制
“引领发展”是高校基本职能之一,高校是高学历高职称的集中地,具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潜力,可以为企业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校企按照市场需求制定科研方向,共同克服技术难题,让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这样有利于企业新产品的设计、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产品的更新、升级、拓宽市场提供保障,从而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提高。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创新奖励基金,鼓励师生勇于创新,积极投入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中。
1.2.3 校企共管的考核评价机制
校企共管的考评机制是站在学校和企业的角度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和企业效益、社会回报率等方面进行联合测评,分析测评的结果,对有优势进行鼓励和发扬、对劣势进行剖析和纠正,并达到激励先进的目的。
将学生的培养情况有在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考核,根据各自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考核侧重点,建立立体全方位的考核机制,真正保障人才的培养符合企业、社会需求。考核围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创新能力方面,建立考核的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和科研的热情。
1.2.4 校企共建的师资机制
信息类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信息类人才的核心力量,对于信息类教师要具备强有力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迅速吸收并消化先进的技术,将新技术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和科研中,校企合作下的信息类师资队伍建设要紧密结合企业和社会对技术的升级需求,实行教师进企业和企业员工进校园活动,达到工教互溶,教学交互、科研协作、能力提升的校企合作新局面。
在深度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不仅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且参加实际的教学管理,联合制定课程实验大纲,实验项目设计,企业的技术人员或工程师担当主要课程的指导老师,从事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和指导,并按照分层分级教学的原则,对高年级的学生按照企业的实际项目编制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互补授课,采用双导师制,将理论和实操以项目的形式融合到教学中,逐步形成校企公共参与的合力师资队伍。
2 应用创新型信息类人才的培养
根据信息类专业知识更新较快,应用范围较广、人才需求较大、人才需求层次较高的特点,在深度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背景下,构建“应用是途径、创新是目标”[4]的应用创新型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1所示。
图3 应用创新型信息人才培养模式
2.1 坚持以学生为本,兼顾社会需求
以学生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由性、选择性和主观性,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控、自行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和企业的主要任务放在如何引导,如何设置实践场景和项目内容,培养过程要有系统性、目标性和连贯性,强化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有选择的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同时重要的是,要兼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怎样培养学生”之前,必须明确社会需求“什么样人才”,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市场的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动力和源泉,尤其对需求变化“快”和“高”信息类人才。
2.2 坚持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创新教育
信息类人才培养,始终要坚持“厚基础、重能力”的原则,“厚基础”就是要将信息类专业基础打扎实,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挖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基本保障;“重能力”就是在掌握基本知识的条件下,强调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校企合作下的分层育人体系满足了培养要求,按照“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通过项目驱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主动创新的能力,形成了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的螺旋上升的机制。
2.3 打造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创新育人环境
企业和学校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的关键要有创新性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在有创新型教师队伍[5],因此,校企共同打造一支富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信息类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如何培养和组建创新型师资队伍?
(1)校企双方共同建立教师能力发展中心,并投入发展经费,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建立奖励机制,激发教师和企业员工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创新师资队伍中;
(2)校企以项目为背景,积极吸引教师和企业员工共同参与项目的开发、创新活动,在实战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
(3)校企以“互联网+”、智能小车等为代表的学科竞赛为抓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锻炼了参与指导教师的业务技能,提高了教师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指导育人能力;
(4)校企共同设立科研启动经费,将科研成果直接转为技术,直至转换为企业生产力,教师可以技术股参与企业管理、生产。
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主要因素还有实验室建设、管理育人和运行机制、校企重视程度和相关政策等。
3 质量监控体系
对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是基本职能,而质量是生命线。如何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在深度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背景下,校企双方都有责任对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质量监控。
校企要明确质量监控的对象、质量监控目的、质量监控反馈途径和整改实施,坚持“以学生为本,兼顾社会”的原则,强调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实效评估相结合,注重操作的简便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多角度的综合监控体系[6];在此基础上,要重视监控的反馈,及时调整质量监控政策,不断完善质量监控内容和方式。
校企双方以现有的实习实训信息管理平台为基础,健全学生信息、课程信息、实习计划、培训计划和岗位安排等,并共同建立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如图3.1所示),体系包含六个子系统(校企管理与决策系统、培养基础保障系统、评价考核与反馈系统、过程管理与监测系统、分析诊断系统、优化重组系统),六个子系统相互联系形成闭合循环体,但质量监控系统又是不断改进的发展体。组建校企共管的决策管理部门,明确资源配置保障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配置(师资队伍、场地、设备、政策、制度等),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和评价,严格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建立质量评价的激励机制;引入社会第三方监控和评价;完善质量监控的积极响应环节,注重优化和整改。
图4 校企合作的联合育人质量监控体系
4 实施效果
以滁州学院为例,学校在建立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创建校企共管的校企合作班,其中信息类专业先后与台湾程曦信息集团、南京国图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美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台湾固纬电子公司校企合作班4个(技鼎班、国图班、美图班、固纬班),每个班每年企业投入一定量的奖学金,并设立物联网与大数据联合技术研发中心、皖台物联网研发中心、数字地形分析研究中心、地理信息可视化研究中心、区域遥感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同研发中心,共建实验室,先后投入实验仪器设备总值4500多万元,企业每学期至少选派2名高级工程或工程师到学校授课,并利用暑期学生到企业开展实践教学小学期活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研发水平。校企共同制定实习实训培养方案,企业建立岗位配置、岗位培训、过程考核、成绩评定、材料归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近年来,信息类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8个,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3个,学校与滁州市人民政府、合肥工业大学签署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科技合作和横向服务社会项目50项;地理信息科学(原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
滁州学院围绕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对接地方家电信息等六大支柱产业,打造信息技术类等四大专业群,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15年6月,《2014年iPIN.com中国大学与专业就业数据报告》发布全国高校毕业薪酬百强榜,滁州学院以毕业五年平均薪酬6998/元位居全国高校第92位,安徽高校第2位;2015年麦可思公司调查报告显示2011届毕业生,四年后有65%的人获得过职位晋升,比全国平均晋升率高11%,其中信息类毕业生占较高的比例。
5 结束语
深度校企合作背景下,以信息类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建立校企共建、共管、共荣分层育人管理模式,以项目为基础,初步形成“教学—科研—创新—生产”四位一体的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激发创新能力的训练;建立校企共管的考评体系,强化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完善质量监控的反馈和优化及重组,有效保障了应用创新型信息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初步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培养模式。
[1] 汪志国,于志明,马献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3):33-37.
[2] 关少化.我国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价值与理论期待[J].北京教育,2015(5):24-27.
[3] 王振洪.构建利益共同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3):20-21
[4] 黄顺年,刘建国. 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比较分析[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3.
[5] 段雪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33-34.
[6] 刘嘉南, 胡今鸿, 王晓迪. 高校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探析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0(8): 129-131.
[7] 王玉亮,刘克忠,温卫敏.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相关问题探究[J].新乡学院学院报,2014(2):78-81.
G642.0
A
1673-1794(2017)05-0090-04
王玉亮,滁州学院教务处;温卫敏,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省高等学校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5jyxm358, 2015zdjy157);安徽省高等学校一般教学研究项目(2016jyxm0737)。
2017-01-16
责任编辑:刘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