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区域生态旅游可开发适宜度评价

2017-11-22王秋龙

滁州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分水岭生态旅游安徽省

王秋龙,王 丽

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区域生态旅游可开发适宜度评价

王秋龙,王 丽

文章以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区域为研究对象,依据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研究区基本情况确定生态旅游适宜度影响因素,构建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加权叠加分析等方法对岭区生态旅游可开发适宜度进行评价,并对岭区生态旅游可开发适宜度进行等级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区、较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1%、37.3%、35.1%和19.5%,其中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六安市的西部和南部、合肥市、滁州市的南部地区;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明光市的南部、滁州市、全椒县、长丰县的南部、六安市的东部和肥西县的大部分;较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淮南市、凤阳县、寿县中部、肥东县、来安县和明光市西部;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定远县、长丰县北部、寿县西部和东部、明光市东北部和淮南市的北部。

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GIS;江淮分水岭区域;安徽省

1 引言

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区域包括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六安市、寿县、滁州市、全椒县、定远县、来安县、凤阳县、明光市、淮南市共计13个市县,横跨全省中部地区,自西向东305km,自南向北180km,总面积约26800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9.1%。岭区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但因自身自然条件的限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岭区西高东低,海拔大多为100m以下岗冲地带,地形破碎。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降雨量相对充沛,近20年年均降雨量744mm—1234mm,但年际变化较大,且空间分布不均衡,自西南向北递减,其中西南大别山区,降水较丰富,年均降雨量在1000mm—1234mm;寿县北部、淮南市、凤阳县降水量相对最少,年均降雨量少于850mm。山岗地区森林覆盖率较低,约占15.6%,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脆弱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岭区传统农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旅游业的发展,给各地区的经济带来了繁荣昌盛的景象,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2015年安徽省出台的《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岭区基础设施、交通等会日益完善、便捷。同时岭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截止2015年年底岭区拥有A级旅游景区共计102家;韭山、八公山、大蜀山等十个国家森林公园;皇甫山和女山湖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旅游业,对于旅游者而言,生态旅游除了具有保健疗养、度假休闲、娱乐等功能外,更能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是解决资源开发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实现旅游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1]。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是土地适宜度评价的一种[2],是对研究区域生态旅游可开发的适宜程度进行的评价,从而为该地区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外关于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例如:McHarg[3]在里士满园林大道建设用地的分析中,以社会指标、经济指标、自然指标等16个指标要素作为评价标准,再运用叠加法分析出了用地的适宜性等级,构建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基础;Wallace G.N.、Pierce S.M.[4]对亚马逊很多保护区通过观察和访问各类人对生态旅舍的意见进行了汇总研究,根据当时提议的生态旅游原则对结果进行了评估;郑晓兴、孙铭[5]使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浙江省的72个县级行政单位进行了生态旅游适宜度分析和评价;于湘君、李海防等[6]以广西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三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广西猫儿山开发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李会琴[7]以黄土高原为例,运用 GIS、RS技术实现了地形、植被、黄土、水体、地貌等6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模型;李秋[8]以旅顺为例,首次采用了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作为评价舒适度指数的指标,该研究引入了景观生态学理论进行生态旅游地适宜度评价;钟林生[9]以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从视觉景观质量对生态旅游的影响的角度建立指标体系,进行了生态旅游开发适宜度的相关研究。

文章依据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生态旅游适宜度影响因素,构建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归纳分析法、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和法等方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以及评价综合值;借助GIS技术构建分水岭区域生态适宜度评价数据库,并划分开发生态旅游适宜度等级,判读发展生态旅游的适宜度,为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区域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调控途径和合理建议与对策。

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文章依据主导因素原则、可量化原则、地域性原则与生态经济社会相结合等评价原则从旅游资源价值、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方面构建评价体系,结合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区域的实际情况,指标体系建设如下:

2.1 旅游资源价值指标构建

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动力之一,生态旅游资源的各个方面都对该地区的生态旅游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生态旅游资源品级

生态旅游资源品级衡量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生态旅游资源品级越高,越适合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文章选用岭区A级景区等级来表征生态旅游资源级别,其数据来源于国家旅游局和安徽省与各地市旅游局官方网站,截止2015年年底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区域A级旅游景区共计102家,通过GoogleEarth软件获取各旅游景区地理坐标,以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安徽省交通旅游图为基础底图,利用ArcGIS软件对岭区旅游A级景区进行坐标转换,确定其地理位置。

将岭区生态旅游资源分成四个等级,其中5A级旅游景区为最高等级,赋值4;4A级旅游景区赋值3;3A级旅游景区赋值2;2A旅游景区赋值1。利用ArcGIS软件对岭区A级旅游景区进行空间插值,得到岭区生态旅游资源品级图,结果显示:江淮分水岭区域高品位生态旅游资源分布较多,其中有两处高密度分布区域:一个是六安市,一个是合肥辖区,包括所属合肥辖区的两个县级:长丰县和肥西县的北部,其他地区,高品位生态旅游资源成点状零星分布。

(2)旅游资源分布密度

旅游资源分布密度反映研究区域生态旅游资源集中程度,区域内旅游资源集中程度越高越适宜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文章利用ArcGIS对岭区A级景区进行点密度分析。结果显示:合肥市中部地区、淮南市西部和寿县北部相接壤的地区资源密集程度较高。

(3)自然旅游资源比重

生态旅游以自然资源为为主,人文旅游资源为辅,自然资源比重越高,越适宜开发生态旅游。岭区有37项为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约占36.27%。利用ArcGIS进行反权重距离空间插值,得到江淮分水岭区域的自然旅游资源比重图。结果显示:明光市的北部、滁州市的西部、全椒县的西北部、肥东县的东北部,定远县的东南部和六安市的西部自然旅游资源比重较高,岭区中部地区自然旅游资源比重较低。

2.2 区域生态环境指标构建

文章主要从年均降雨量、年均温、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度、生物丰度指数等方面来反映研究区的生态环境。

(1)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温

适宜的降水和温度有利于植被生长,文章选取江淮分水岭区自1995年—2015年21年来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利用ArcGIS软件依据自然断裂法将岭区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温划分成4个等级,结果显示:21年来岭区年均降水量1234mm—744mm,总体上呈现由南向北年均降水量递减,其中六安市的西部和南部大别山区,该地区海拔差异大,降水量最丰富;江淮分水岭的南部地区降雨量适中,南部的水汽汇集于此,从而形成了第2等级和第3等级的分界。研究区年均气温16.1℃,整体较舒适,受地形地貌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年均温度以合肥市为中心,向四周递减。

(2)高程与坡度

适宜的高程和坡度有利于植被生长。文章利用ArcGIS软件,对研究区地形数据进行高程分析和坡度分析,根据自然断裂法将岭区高程和坡度分成4个等级。结果显示岭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主要以坡度小于5°的低缓丘陵地形为主。

(3)生物丰度指数

文章采用国家环保部所确定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计算获得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表征,衡量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生物丰度指数越高,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越适宜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文章在研究区域数据上覆盖建立2663个1×1公里网格,利用生物丰度指数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各网格的生物丰度指数,由结果可知:71.7%的区域生物丰度指数集中为25—45之间,岭区整体生物丰度指数较低,其中生物丰度指数较高区域主要位于大别山、琅琊山、皇甫山等山区。

2.3 社会经济指标构建

社会经济条件对某一区域的生态旅游适宜度的影响较为复杂,文章选取景点通达度、旅游设施数量、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四个社会经济特征因子来表征社会经济的指标。其中旅游设施数量、人均GDP和产业结构三个因子数据来自于安徽省统计年鉴;道路通达度主要是以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安徽省交通旅游图为基础底图,矫正矢量化后获取。

(1)景点通达度

景点通达度用于反应研究区域内各生态旅游区(点)的交通便利程度。文章选取与主要交通干道高速、国道的距离来表示景点通达度,以交通主干道主干道为基准做5km、10km和20km的缓冲区,将总体结果划分为4个等级。结果显示:与主干道在10km以内的区域占研究区域面积的65.7%,景点通达度整体较好。

(2)旅游设施数量

旅游基础设施用于衡量研究区接待旅游者的能力,旅游基础设施越多,旅游接待能力越强,越适宜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为便于统计文章选取研究区域各市县的星级酒店和旅行社数量代表各区域旅游设施数量,通过分析得知:合肥市旅游设施数量较完备,其次是滁州市、六安市、淮南市等地,而长丰县、肥东县、定远县和凤阳县等地经济水平较低,旅游设施数量相对最少。

(3)人均GDP

人均GDP反应当地的经济水平,经济水平越高,意味着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中。研究区人均GDP整体较低,其中合肥市和肥西县人均GDP最高,分别为73101和68813万元;寿县、定远县和明光市三地市相对最低,其中寿县人均GDP最低仅9403万元。

(4)产业结构

生态旅游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容易接受生态旅游理念的体现,文章利用第三产业人员比重来表征研究区产业结构。由结果可知:岭区第三产业人员比重平均约为37.5%,其中合肥和寿县第三产业人员比重相对较高;而肥东县、肥西县和长丰县比重相对最低。

3 评价结果

利用加权指数和法公式来计算评价单元综合指数,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等级范围所对应的数值范围,进而得到研究区域的生态旅游适宜等级数据。加权指数和法计算公式如下:

Q=∑wipi

式中,Q-生态旅游评价单元总分值;wi-第i项参评因子的权重;pi-第i项参评因子的评价分值。

其中pi值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首先确定每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判断矩阵,利用yaahp软件计算出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综合确定最终每一项评价因子的权重,最终结果如下所示。

表1 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指标权重

依据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或类比标准或自然分段方法对各评价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将数据处理后的各指标栅格图划分为4个等级,根据等级的高低依次赋值 4、3、2、1。在ArcGIS中进行加权叠加分析,将叠加分析的结果划分为4个适宜度等级,得到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等级图。

图1 江淮分水岭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级等级图

3.4.1 适宜区

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区域生态旅游可开发适宜区共有212020个评价单元,占岭区总面积的8.1%,主要分布在六安市的西部和南部、合肥市、滁州市的南部地区。

从旅游资源价值条件来看,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密度最高,生态旅游资源品级最高,自然资源比重最高,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从区域生态环境条件来看,由于六安市大别山和滁州市琅琊山的分布,该区域植被覆盖率高,生物丰度指数最高;水汽大量汇集于此,从而降水量丰富。从社会经济状况条件来看,该区域合肥市为安徽省省会,第三产业人员比重、人均GDP和旅游基础设施数量最高,其他区域相对较低;国道和高速大量分布在该区域,路网密度高,通达度高。

该区域旅游资源价值、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都较好,应进行适当的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发,但应避免大规模,无限制的开发,要坚持旅游规划管理和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建设生态旅游可开发区。

3.4.2 较适宜区

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区域生态旅游可开发较适宜区共有988660个评价单元,占岭区总面积的37.3%,主要分布在明光市的南部、滁州市、全椒县、长丰县的南部、六安市的东部和肥西县的大部分。

从旅游资源价值条件来看,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密度较高,生态旅游资源品级较高。从区域生态环境条件来看,该区域地形比较复杂;植被覆盖率较高,丘陵、山区、河谷地区生物丰度指数较高,平原地区生物丰度指数较低;大部分山区降水量较多。从社会经济状况条件来看,该区域路网分布密集,平原地区路网分布比山区分布密集程度高,交通便利,交通通达度高;人均GDP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相对都较高,六安市,淮南市基础设施数量较多,其他地区数量较少。

综合来看,与适宜区相比较该区域总体条件存在一些不足。该区域在适当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同时,应以保护和培育为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合理永续利用生态旅游资源。

3.4.3 较不适宜区

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区域生态旅游开发较不适宜区共有926860个评价单元,占总面积的35.1%,主要分布在淮南市、凤阳县、寿县中部、肥东县、来安县和明光市西部。

从旅游资源价值条件来看,除淮南市西部和凤阳县的西北部是分布密度较高外,其他区域分布密度都较低,自然资源比重较低,生态旅游资源品级较低。从区域生态环境条件来看,生物丰度指数在山区较高,平原区域较低;降水量寿县的北部、淮南市和凤阳县大部分都处于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最低值范围。从社会经济状况条件来看,除寿县的第三产业人员比重较高之外,其他区域比重均较低;交通路网分布密集,交通较为便利;基础设施数量总体上都偏低;长丰县和肥东县的人均GDP较高,其他区域人均GDP都较低。从总体条件来看,该区域的总体条件不利于生态旅游开发。

该区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不适合大规模的开发。进行开发时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以保护为主,进行必要的生态旅游开发,适当发展旅游业。对现有的草地和湿地资源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进一步的退化。

3.4.4 不适宜区

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区域生态旅游可开发不适宜区共有516603个评价单元,占江淮分水岭区域总面积的19.5%,主要分布在定远县、长丰县北部、寿县西部和东部、明光市东北部和淮南市的北部。

从旅游资源价值条件来看,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密度稀疏,自然资源比重相对其他区域比重最低,旅游资源品级低。从区域生态环境条件来看,该区域地形以平原为主;生物丰度指数低;平原地区降水少。从社会经济状况条件来看,该区域无国道和高速穿过,交通通达度低;基础设施数量除淮南市数量较多外,其余都较少;第三产业人员比重除寿县较高外,其他区域都低;人均GDP都相对较低。综合而言,该区域不适合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发。禁止任何会对该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开发行为,该区域应该坚持保护为第一准则,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区。

4 讨论

生态旅游可开发适宜度评价研究在国内外的研究还比较少,国外研究方面,主要是集中于概念和评价方法研究,国内研究方面,主要是致力于多角度综合的评价方法研究。本文主要参照国内外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旅游资源评价等方面,对生态旅游可开发适宜度评价因子、生态旅游可开发适宜度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江淮分水岭区域生态旅游可开发适宜度的三个影响因素:旅游资源价值、区域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并明确了江淮分水岭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因子。利用ArcGIS软件采用加权叠加分析方法,将江淮分水岭区域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四个等级。对于适宜区应进行合理的生态旅游开发活动;而对于较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应在保护和培育的前提下适当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而对于不适宜区应以保护为主,不适合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发。研究结果为江淮分水岭区域合理规划和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可靠依据,尤其是对于旅游资源条件较好,而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稍差的较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可以通过生态培育、保护和经济发展等措施,促使其向良性发展。

[1]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科,2007,22(1):67-71.

[2] 李秋.生态旅游适宜性研究——以旅顺口区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05.

[3] Ian Lennox McHarg. Design with Nature[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4] Wallace G.N.,& Pierce S.M.(1996).An Evaluation of Ecotourism in Amazons,Brazil[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3(4),843-873.

[5] 郑晓兴,孙铭等.基于GIS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以浙江省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6,25(11):1435-1441.

[6] 于湘君,李海防等.广西猫儿山生态旅游可开发适宜度评价[J].生态经济;2011(2):201-212.

[7] 李会琴,侯林春等.基于RS、GIS的黄土高原环境脆弱区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以山西省中阳县为例[J].测绘科学,2009,34(6):300-302.

[8] 钟林生,肖笃宁,赵士洞.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1):71-77.

EvaluationontheSuitabilityofEco-tourismDevelopmentinJianghuaiWatershedAreaofAnhui

Wang Qiulong,Wang Li

This paper takes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builds ecological tourism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the situation of eco-tourism.It evaluates and grades ecotourism suitability with the ArcGI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the suitabilityis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most suitable, more suitable, less suitable and not suitable. They account for8.1%, 37.3%, 35.1% and 8.1%of the total respectively.The most suitable area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and west of theLu'an,Hefei, the south of Chuzhou.The more suitable area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of Mingguang, Chuzhou city,Quanjiao,the south of Changfeng, the east of Lu'an and the majority of Feixi. The less suitable area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Huainan, Fengyang, the centreof Shouxian, Feidong, Lai'an and the west of Mingguang. The non-suitable area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Dingyuan, the north of Changfeng, the west and east ofShouxian,the northeast of Mingguangand the north of Huainan.This paperrealize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cotourismsuitability,and provides the basis for rational planning an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Jianghuai watershed.

Eco-tourism;ecotourismsuitability evaluation;GIS;Jianghuai watershed area;Anhui province

F592

A

1673-1794(2017)05-0010-05

王秋龙,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王 丽,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区域生态旅游可开发适宜度研究(SK2016A067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江淮分水岭区旱灾恢复力评估与建设研究(SK2017A0409)

2017-06-16

责任编辑:李应青

猜你喜欢

分水岭生态旅游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选 择
2019,一定是个分水岭!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