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综述

2017-11-22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佤族民族音乐乐器

杨 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综述

杨 琛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族乐器资源。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云南各少数民族乐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文章采用乐器学的理论体系,通过大量相关文献的梳理,对近40年来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研究状况进行总体的梳理,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提出意见和建议。

云南;少数民族;乐器

云南是我国的民族集居大省,少数民族众多,拥有极为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少数民族乐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民族民间乐器具有丰富性、古老性、多元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其丰富性表现在所有乐器数量约占全国目前仍在流行使用乐器形制的五分之二强,有的乐器至今仍保持着原始古朴的形制,就中可以看到乐器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轨迹。”①笔者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研究,按照乐器学的理论体系将庞杂的文献进行全面分类梳理,以期探索其研究成果、进展情况和总体规律,总结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的经验教训,并对未来民族乐器研究发展方向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综合研究

云南具有极为丰富的民族乐器资源。20世纪80年代,中央民族学院的田联韬、袁炳昌等前辈对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乐器进行了考察,对云南民族乐器的研究起到了基础性的拓荒作用,也为后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前期资料基础。云南多位相关领域的演奏家、音乐学家也针对不同乐器的制作工艺和改良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吴学源和杨嘉兴《40年来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改革》*吴学源、杨嘉兴:《发掘·改革·发展——40年来云南民族乐器的改革》,《民族艺术研究特刊——云南民族文化40年》,1989年,第101页。对建国40年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研究、改良,以及云南少数民族乐队的创建经验与教训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刘勇、胡亮的文章指出: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应走科学与民族传统结合之路;研-产结合之路;分类区别对待之路;制造商、作曲家、演奏“三位一体”之路;社会支持之路才是最好的选择。*胡亮:《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与继承——对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思考》,《艺术百家》2012年第4期;刘勇:《乐器改良要有整体视角——对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思考》,《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3期。从整体来看,当时的乐器改良以演奏家的实际演奏感受为主体,缺乏乐器声学的理论基础,加之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制作工艺大都比较简单,难以在演奏技术上得到大幅提升,故能够带来重大进步的改良成果不多。

国内对于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综合研究最大的成果是《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云南卷》(简称《集成·云南卷》)。这是云南民族器乐曲最全面的资料汇编,全书分上、中、下三册,除了资料图、综述、后记等内容之外,将云南民族器乐曲划分为民间器乐曲、土司府音乐、祭祀音乐、宗教音乐四大类,收录曲调总计1827首。其中,民族器乐曲按独奏曲与合奏曲为序排列,按乐种分编收录独奏曲1015首,按吹奏乐、拉弦乐、弹弦乐等进行分编,合奏曲184首。《集成·云南卷》相关地区的基层研究人员也撰写了一些市县一级器乐曲集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绿春县、凤庆县、曲靖市、景谷县、玉溪市、孟连县、永平县、丽江市、楚雄州、南涧县、龙陵县等将这些收集到的基础资料以市、县为单位陆续印刷或出版单行本,这些著作中也有大量详细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形制、流布和乐曲的相关资料。随着《集成·云南卷》的陆续出版,国内对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研究逐步开始回暖,尤其是随着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进一步推动,引发了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的热潮。这一时期的研究也开始从本体领域向外拓展,主要涉及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音乐美学、教育学等研究角度,探索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体现的云南民族文化特色与传承问题。

另外,云南艺术学院张兴荣20世纪90年代主编的《云南民族器乐荟萃》*张兴荣:《云南民族器乐荟萃》,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和《云南乐器王国的传说》*张兴荣:《云南民族乐器王国的传说》,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是国内较早收集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资料的普及性书籍;吴学源主编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图录》*吴学源:《云南民族乐器图录》,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则是近年来国内外分类较为系统、内容较为全面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图像资料。而国内综合的乐器类工具书中,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也占据了大量篇幅。袁炳昌、毛继增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袁炳昌、毛继增:《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6年。是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少数民族乐器典籍,介绍乐器500余种,涉及云南的乐器就将近200种;赵沨主编《中国乐器》*赵沨:《中国乐器》,北京:现代出版社,1991年。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乐器的著作,其内容相对较为全面,分类较为系统。

二、云南主要少数民族乐器的形制与文化内涵研究

(一)傣族乐器

20世纪80年代,袁炳昌、田联韬《傣族的乐器》首次将傣族的传统乐器分为吹奏、弓弦、打击、弹拨四大类*袁炳昌、田联韬:《傣族的乐器》,《乐器科技》1980年第6期,第17页。,1982年袁炳昌进一步确认了傣族排笙的存在*袁炳昌:《傣族也有排笙》,《乐器》1982年第1期,第29页。。1984年,吴学源的长文《傣族民间乐器》在旧《民族音乐》期刊*关于《民族音乐》期刊在云南存在名称上的混淆。1984年,原云南省民族音乐工作室创办内部刊物《民族音乐》,1988年正式纳入国家刊物管理范围内,并更名为《民族艺术研究》,由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主办;另一个刊物《云岭歌声》是由云南省群众艺术馆创办于1975年,2006年更名为《民族音乐》。两个刊物同在云南,都刊登了大量关于云南民族音乐的文章,为便于区分,笔者将1984—1987年的《民族音乐》称为旧《民族音乐》,将2006年以后的《民族音乐》称为新《民族音乐》。下同。中连载,他将傣族民间乐器分为打击乐器(其中又分为革鸣乐器和体鸣乐器)、吹奏乐器、弦鸣乐器(其中又分为弹弦乐器和拉弦乐器)三大类。*吴学源:《傣族民间乐器》,旧《民族音乐》1983年第4期,第81页;《傣族民间乐器(续)》,旧《民族音乐》1984年第1期,第35页;《傣族民间乐器(续二)》,旧《民族音乐》1984年第4期,第48页。上述文献成为傣族乐器研究的开端。近年来的研究以葫芦丝和鼓的个案最为丰富:中央民族大学孟猛的硕士毕业论文《傣族葫芦丝及其音乐变迁研究——以德宏州梁河县傣族葫芦丝发展变迁为个案》*孟猛:《傣族葫芦丝及其音乐变迁研究——以德宏州梁河县傣族葫芦丝发展变迁为个案》,中央民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第56—71页。对葫芦丝传承现状与变迁影响进行思考与分析;鼓类乐器主要是象脚鼓和“光邦”的研究。中国音乐学院初步云的硕士论文《中缅象脚鼓乐器文化研究》*初步云:《中缅象脚鼓乐器文化研究》,中国音乐学院2015届硕士毕业论文,第61页。认为:“象脚鼓”一词是局外人对傣族和掸族共有击奏膜鸣乐器名称的误读,“光邦”是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支那乡支那村傣族特有的膜鸣乐器,从傣族传统乐器“光弄”衍变而来。云南大学金红的博士论文《德宏傣族乐器“光邦”研究》*金红:《德宏傣族乐器“光邦”研究》,云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5年,第179—182页。从文化人类学视野探讨了从“光弄”到“光邦”的演变轨迹;通过对其制作工艺、存放方式、演奏形式的描述和记录,提出产生三个片区形成三种不同节奏风格的原因。

(二)彝族乐器

20世纪80年代,袁炳昌的《彝族乐器》*袁炳昌:《彝族乐器》,《乐器》1982年第3期,第12页;袁炳昌:《彝族乐器(续)》,《乐器》1982年第4期,第15页。首次从考古发掘、历史传说、乐器形制、演奏技术等方面对云南、四川彝族的吹、拉、弹、打四大类乐器进行了梳理。90年代,龙倮贵的《滇南彝族民间乐器及文化内涵浅析》*龙倮贵:《滇南彝族民间乐器及文化内涵浅析》,《民族艺术研究》1997年第6期,第15页。将滇南地区彝族的乐器分为吹管乐器、打击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和吹鸣乐器五大类,并介绍了这些乐器的形制、演奏技术、社会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彝族乐器个案研究以唢呐、大三弦为主,杨田华的《非遗保护中的多元主体博弈探析——以彝族“白依人”唢呐保护为例》*杨田华:《非遗保护中的多元主体博弈探析——以彝族“白依人”唢呐保护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第66—70页。以唢呐文化保护项目为例,通过分析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互动过程,对非遗保护中的多元主体博弈问题进行了探究;毕光云的《石林彝族大三弦》*毕光云:《石林彝族大三弦》,《云岭歌声》2005年第2期,第53页。介绍了石林彝族大三弦在当地彝族人心中的地位和文化内涵,以及赋予了不同文化内涵的大三弦的不同形制,尤其是外形设计。

(三)哈尼族乐器

国内关于哈尼族乐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部关于红河民族乐器研究的著作《红河民族器乐概览》*杨继高:《红河民族器乐概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和《绿春县民族民间器乐集》*李忠德:《绿春县民族民间器乐集》,未正式出版。中,主要涉及哈尼族簧管乐器、边棱音管乐器、弹弦乐器和鼓类乐器的分类、形制和代表乐曲的记谱等。个案研究方面,蔡跃忠的《哈尼族碧约民间乐器探析》*蔡跃忠:《哈尼族碧约民间乐器探析》,《艺海》2012年第9期,第73页。涵盖起源传说、乐器形制、演奏技法,包括“叮”(牛腿琴)、“箜”(口弦)、“爹么”(牛角号)、“嘀卟嘀哩”(稻管)、“扒哩”(树叶)、“哩啦”(唢呐)等。其他文献涉及“野姜叶哨”“树叶号”、稻管哨“窝博”、唢呐、铓鼓等。汪致敏的《乐器传说——哈尼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影像》则是从多件乐器传说反映出的多种观念来探究原始哈尼族的音乐文化特征,涉及反映原始宗教观念的铓、鼓,反映爱情“私语”的口弦、巴乌、树叶号,反映道德准则的稻笛、草杆等。*汪致敏:《乐器传说——哈尼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影像》,《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第6期,第37页。

(四)景颇族乐器

国内从事景颇族音乐研究的专家当推杨正玺先生和杨锦和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杨正玺在《景颇族音乐介绍》*杨正玺:《芳香四溢的斑色花——景颇族音乐介绍》,旧《民族音乐》1984年第2期,第52页。一文中,将景颇族吹管乐器分为无簧哨的吐良(吐扔)、勒绒、筚笋,带哨类的洞巴(载瓦语称作“筚茄”,实为笳),以及簧管乐器类的“柯瓦”“桑”,它又细分为“盏西”“锐作”“格”“补”等,还涉及弹拨乐器的小三弦、打击乐器的象脚鼓、铓、大长鼓(目瑙纵歌节专用)以及“文崩”音乐等;他的遗著《景颇族音乐概论》*杨正玺、杨恬:《景颇族音乐概论》,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中,增加了景颇族的口弦,并增加了相关乐器的代表曲目谱例,指出景颇族的民间乐器和器乐曲题材大都涉及孤儿、鳏夫、寡妇等身世悲苦者,器乐曲大都源自民间歌曲,以气鸣乐器居多,外来乐队和新音乐形态对景颇族文化产生影响,且主要影响在器乐领域。这些观点在作者考察过程中也得到验证。杨锦和先生的著作《景颇族传统音乐概论》*杨锦和、穆贝玛途:《景颇族传统音乐概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年。将景颇族乐器分为四大类:三比类(吹奏乐器,景颇族竹制管乐器的统称)、叮色和包类(弹拨乐器)、打击乐类和文蚌音乐所用乐器,尤其提及巴扎(英国的风笛)传入景颇族地区并被文蚌音乐所吸收。

(五)佤族乐器

20世纪80年代,田联韬、袁炳昌的《西盟佤族的乐器》*口弦属于弹拨乐器,在文中将其列入吹管乐器值得商榷。首次提及当时佤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西盟的吹管乐器包括:“当力”“力西”“仙箫”(Sian sin)、小独笛、二孔箫、“拜因”“拜”“得”*该乐器为用牛角开簧窗制作的簧管乐器,称其为“牛角琴”显然不够准确。“嗯摆因”“拜洪廖”“合朗”等;弓弦乐器有“土争”;弹拨乐器有佤族小三弦;打击乐器包括佤族木鼓“克拉”、佤族象脚鼓“格兰”、佤族铓“罗碰”、佤族锣“芒”、佤族钗。*田联韬、袁炳昌:《西盟佤族的乐器(一)》,《乐器》1980年第2期,第21页;《西盟佤族的乐器(二)》,《乐器》1980年第3期,第16页。张宗红《沧源县岩帅镇的佤族民间乐器》*张宗红:《沧源县岩帅镇的佤族民间乐器》,新《民族音乐》2005年第6期,第61页。则关注沧源县的乐器有佤族小三弦、佤族芦苇杆乐器“阿格若”、佤族竖吹笛“毕嫩楞”、佤族口弦等,她的《佤族丧葬乐器“兀儿”的文化内涵》*张宗红:《佤族丧葬乐器“兀儿”的文化内涵》,《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48页。阐释了“兀儿”这件佤族人在丧葬仪式中演奏的乐器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影响下形成的佤族死者生前显赫身份的一种象征符号。

西南大学梅英的博士论文《传播学视域下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模式研究》*梅英:《传播学视域下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模式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从传播学、文化学、教育技术学角度,探索了云南沧源、西盟多个村寨佤族木鼓的基本形态、历史渊源、传承状况,获取整理史料,设立构建源承模式并检验之,最终探寻其传承遵循的规律。欧阳园香的《佤族乐器独弦琴音色及其审美特性》*欧阳园香:《佤族乐器独弦琴音色及其审美特性》,《艺术教育》2013年第3期,第74页。以佤族独弦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论述佤族独弦琴的演奏形态与音色的关系、佤族独弦琴传说故事中的音色特点,进一步体现了佤族独弦琴的审美特性。

(六)白族乐器

白族乐器研究领域,当推20世纪90年代初伍国栋的《白族音乐志》*伍国栋:《白族音乐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其中音乐文物主要涉及祥云、弥渡出土的铜鼓,祥云出土的钟和青铜葫芦丝斗,还有一些南诏、大理国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些乐器图像;白族现存的弹拨乐器有三弦,吹管乐器有白族唢呐“滴呆”、双簧直吹竹管乐器“芦管”、元江簧管乐器“枯鲁”、竖吹竹管乐器“迪乌里”、洞箫“戈”、笛子“节挂”、大号“活自”或“劳夫滴”、铓筒、牛角号、羊角号、海螺号、树叶“莫瑟兹”或“齐伊萨”等,打击乐器有“滴低鼓”、杖鼓、霸王鞭、双飞燕等。相关乐种还包括白族吹打乐和洞经音乐等。李洋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器乐概述》*李洋:《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器乐概述》,《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第3期,第24—31页。中也涉及大量吹奏乐器、拉弓擦弦乐器、弹拨弦鸣乐器、打击摇奏乐器等,其中绝大多数是白族乐器,文中还涉及大量合奏曲种中所用乐器的研究。

(七)纳西族乐器

纳西族乐器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袁炳昌、何青的《丽江纳西古乐乐器》*袁炳昌、何青:《丽江纳西古乐乐器》,《乐器》1984年第3期,第20页;《丽江纳西古乐乐器(续)》,《乐器》1984年第4期,第25页。阐述了丽江纳西古乐的乐器,其中吹奏乐器有纳西竹笛、“波伯”,拉弦乐器有“二簧”;弹拨乐器有三弦、色古笃、琵琶、筝,打击乐器包括环鼓、板、摇铃、叮响、云锣、击子、碗锣、鼓等。

近年来,国内关于纳西族音乐最重要的著作是和云峰的《纳西族音乐史》*和云峰:《纳西族音乐史》,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著作中纳西族乐器的介绍一直是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尤其是618年初东巴文字的创立,使得大量表现纳西族乐器传统形制的东巴象形文字得以保存至今。文献中还有树叶、铜锣、钟、铃等;在藏族史诗《姜岭大战》中还涉及唢呐、牛角、海螺、碰铃等乐器在纳西族中留存;在木府治理时期的《勃拾细哩》中“胡人”乐器部分曾记载纳西族流行的乐器主要包括“苏古独”、筚篥、波波、琵琶等,这些也是《勃拾细哩》使用的主奏乐器;民主革命时期丽江洞经古乐的传统乐器主要分为气鸣、弦鸣、体鸣乐器三大类30余种,乐队中不再使用唢呐,加入特色乐器“苏古独”和“波波”,打击乐器使用品种繁多。

另外,孙明跃的《“白沙细乐”乐器考》*王美佳、彭黄:《纳西族东巴法器中的乐器研究》,新《民族音乐》2014年第3期,第37页。论证了竹笛乐器的发祥地为我国内地, 苏古杜源于中亚地区,二胡则源出我国古代北方奚人,并对这七种乐器于何时、何地传入云南进行了初步考证。*孙明跃:《“白沙细乐”乐器考》,《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3期,第60页。王美佳、彭黄的《纳西族东巴法器中的乐器研究》对玉龙东巴祭祀中使用的法器进行梳理,特别对祭祀法器中的乐器进行分类整理,从而了解东巴祭祀乐器的功能及象征意义。

(八)其他少数民族乐器

基诺族是我国最晚被确认的少数民族之一,20世纪80年代就曾有多位专家学者深入基诺族村寨进行民间音乐的考察活动。吴学源的《基诺族民间乐器大鼓调查》*吴学源:《基诺族民间乐器大鼓调查》,1984年油印单行本,未正式出版。从大鼓的起源、放置地点、选料与制作、使用、形制及演奏方法等多方面对基诺族这一重要乐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他的《基诺族的狩猎音乐》*吴学源:《基诺族的狩猎音乐》,1986年油印单行本,未正式出版。介绍了基诺族“七音竹筒”产生的文化背景、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与狩猎活动有关的习俗、宗教祭祀等情况,并对其形制、类别、歌唱特点、音列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近年来涉及基诺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当推沈洽的《贝壳歌——基诺族血缘婚恋古歌实录及相关人文叙事》*沈洽:《贝壳歌——基诺族血缘婚恋古歌实录及相关人文叙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上编全面翻译整理了基于一个简单歌腔旋律线而形成的长篇基诺族婚恋古歌《贝壳歌》的全部歌词共十五章,下编则是古歌背后的人文叙事,即基诺族的文化,第十章第四节“乐之艺术”部分,将基诺族乐器分为神圣祭祀用乐器、世俗生活用乐器和准乐器三大类。

布朗族乐器方面,《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大观》*吴言韪、陈川:《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大观》,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中曾介绍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山、西定和巴达山区曾有弹弦乐器“”,即“玎”,另有单簧片管乐器“筚相”。孙明跃《布朗族蜂桶鼓舞的乐器》中主要介绍了为蜂桶鼓舞伴奏的蜂桶鼓、铓、镲、象脚鼓等四种打击乐器。杨民康的著作《一维两阈——布朗族音乐文化志》*杨民康:《一维两阈——布朗族音乐文化志》,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在“分类、形态与风格”中重点阐释了布朗族乐器、法器和器乐曲的基本特征,并有附图。膜鸣乐器包括“光拢”“格隆隆暹”、布朗族象脚鼓;体鸣乐器包括“蹦”*主要有悬铓、挑铓、排铓、三大件组合(即象脚鼓、铓锣、钹三者结合的打击乐队)等四种用法。“锵”“腊敢”“领弄”;气鸣乐器包括“海三”“筚”“筚辽”“筚达甸”“冉”、布朗族排笙;弦鸣乐器包括“玎”“玎冉”等。

傈僳族乐器相对较少,20世纪80年代吴隆振《傈僳族弹拨乐器——“其布厄”》*吴隆振:《傈僳族弹拨乐器——“其布厄”》,《中国音乐》1983年第3期,第62—63页。探讨了傈僳琵琶的基本形制、制作工艺、演奏技法等问题;其他乐器主要涉及管乐器阿其诀列、达提吐、“直篥厄皆”*文中涉及到的一些云南的民族乐器名称源自少数民族语言,由于一些发音在汉语语音中不存在,为了便于理解,故将其发音加下划线的两个字来表示。等。

怒族乐器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吴学源、赵师简、马文彪《怒族民间音乐概述》*吴学源、赵师简、马文彪:《怒族民间音乐概述》,旧《民族音乐》1984年第5期,第46页。是一篇较早全面阐述怒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文章。其中涉及乐器包括:弹拨乐器“达比亚”、拉弦乐器“比拥”或“亨亥”、吹奏乐器“匹哩”、怒族口弦、木叶、怒族竹号“布利亚”、打击乐器有“呃”,以及藏传佛教传入怒族地区后出现的一些宗教乐器等。陈志新《“达比亚”琵琶“乌德”异同考》*陈志新:《“达比亚”琵琶“乌德”异同考》,旧《民族音乐》1986年第4期,第30页。从怒族的“达比亚”研究入手,把中原汉地的琵琶和中亚的“乌德”三种同类乐器在定弦、音程使用、品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普米族乐器研究领域,近年来,国内对普米族音乐的整理与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是殷海涛《普米族音乐概论》*殷海涛:《普米族音乐概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其中“乐器音乐”部分介绍了普米族的弹拨乐器有比相(四弦)、小三弦、口弦,吹奏乐器有唢呐、竹笛、葫芦笙、鼻笛,打击乐器有羊皮鼓、木碗、筷子、木钵、镲、吊鼓、扁铃、铃铛、哒鼓、竹刷拉等。

阿昌族乐器研究领域,吴学源《阿昌族民间音乐简述》*吴学源:《阿昌族民间音乐简述》,旧《民族音乐》1985年第3期,第38页。是我国较早的阿昌族音乐系统整理和研究的文章。在民间器乐部分提及阿昌族的吹奏乐器有“拍勒翁”“拍勒东黑央”或“拍勒咸酣”、稻秆笛、唢呐、大号以及口弦、木叶等;弹拨乐器“玎翰”,拉弦乐器“玎叨”,打击乐器包括象脚鼓、铓锣、镲,宗教打击乐器大铜钟、韵板、小鼓等,还有配合唢呐吹打时使用的小扁鼓、小镲、丢子、大钹、大锣、大堂鼓等。

独龙族乐器研究领域,吴学源、赵师简、马文彪《独龙族民间音乐简述》*吴学源、赵师简、马文彪:《独龙族民间音乐简述》,旧《民族音乐》1986年第2期,第49页。是我国较早的独龙族音乐系统整理和研究的文章。其中乐器主要包括“咪莫”“满戈”“冈”“甲木陇”“甲木”“甲木咚”“呃”、牛角号、猎哨、“切”等。另外,杨元吉《独龙族民间音乐》*杨元吉:《独龙族民间音乐》,新《民族音乐》2006年第5期,第35页。也阐述了独龙族的“勒木”、口弦、铓锣、牛皮扁鼓、牛角号和猎哨等。

壮族乐器研究领域,云南的壮族主要集中在文山。黄德荣《文山铜鼓》*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文山铜鼓》,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从图像学的角度对文山不同类型的铜鼓进行了分类梳理,是一个类似图像索引的著作。冉庚文《壮族木叭喇的文化空间》*冉庚文:《壮族木叭喇的文化空间》,《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5期,第53页。探讨其与古代筚篥的区别和联系,并研究其在壮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三、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音乐形态与合奏音乐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种类虽然十分丰富,虽然在各地的集成中篇幅最大就是相关乐器演奏曲目的乐谱,但是关于其音乐风格、乐器演奏技术和各地乐器的共性和个性等总体规律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星海音乐学院周凯模《云南少数民族器乐中的“重奏”现象》*周凯模:《云南少数民族器乐中的“重奏”现象》,《中国音乐学》1998年第3期,第61页。是该研究领域比较罕见的文献,她提出:云南少数民族器乐中有相当多的“重奏”现象,这是一种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性的音乐艺术传统,她认为,云南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着“重奏”音乐多声现象,这种艺术形式具有朴素的矛盾统一哲学思辨意味,蕴含着与地域文化传统有深刻联系的“简约美”特征和精巧的平衡原则。乐器个案研究方面,杨育民《大理、洱源地区白族民间唢呐乐曲调式初探》*杨育民:《大理、洱源地区白族民间唢呐乐曲调式初探》,旧《民族音乐》1984年第5期、1985年第1—2期。对白族唢呐常规乐曲的调式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研究。马健强《云龙白族唢呐及其音乐形态探析》*马健强:《云龙白族唢呐及其音乐形态探析》,《民族艺术研究》2001年第6期,第51页。介绍了云龙县白族唢呐的形制和构造、音孔和音列、音阶调式种类和转调技法、旋法和结构特点、多曲式结构类型、演奏形式等。

云南少数民族合奏乐器音乐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吴学源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云南卷》中,它用大量篇幅阐释了红河哈尼族、彝族的丝竹重奏形式、景颇族“文崩”鼓吹乐、多个民族的锣鼓乐、彝族、傣族土司府礼仪合奏音乐、纳西族“白沙细乐”,以及宗教礼仪合奏音乐等等,并有大量相关乐曲的记谱。这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就是洞经音乐,此类音乐在云南分布广泛,种类极为繁杂,其伴奏乐器有50多种,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类,各地数量不一,互为差异,不尽相同,涉及汉族古代和近现代的传统乐器和宗教礼仪乐器等。*吴学源主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云南卷》(中),北京:中国ISBN中心,2012年,第1933页。其他合奏乐器音乐个案研究领域,杨继高主编《红河民族器乐概览》特别阐释了为红河州著名的“垤施舞乐”伴奏的小乐队,包括竹笛(勒尾)、巴乌(己吡哩)、草秆(吡哩)、木叶(醒佩)、三弦(散弦)等。*杨继高主编:《红河民族器乐概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9页。杨锦和《景颇族传统音乐概论》*杨锦和、穆贝玛途:《景颇族传统音乐概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年。和杨正玺《景颇族音乐概论》*杨正玺、杨恬:《景颇族音乐概论》,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也都涉及景颇族传统的“文崩”乐队的鼓吹乐。总之,合奏乐器音乐的研究普遍从音乐史学、音乐文献学视角关注乐队的起源、流变、文献等领域,而其伴奏乐器则主要停留在规模、乐器形制的介绍等方面。

四、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律学与声学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所具有的原生性特征可以使我们对原生音乐的形态进而对音乐的起源问题展开讨论。应有勤《口弦音律与民族音体系》*应有勤:《口弦音律与民族音体系》,旧《民族音乐》1987年第2期,第11—19页。是20世纪80年代针对云南跨民族的同类乐器的研究。文章以楚雄彝族、保山傈僳族和德宏景颇族口弦的一些旋律片段,分析其音阶和形成的音律体系后发现,口弦的音阶直接从自然谐音中择取,它受到一种固定不变的音程制约。这是我国较早利用云南原生民族乐器的音体系,结合律学、音乐心理声学等领域进行人类音乐起源问题探讨的重要文献。杨宪明《彝族木基人“乐器说话”析》*杨宪明:《彝族木基人“乐器说话”析》,旧《民族音乐》1987年第4期,第14—19页。阐述了彝族木基人运用乐器的音响来作为音乐传播工具的基本特点。文中运用大量口语与乐器在音响旋律线上的比较探索其内部关联和规律,这也是国内较早的将云南少数民族乐器音响与语言音调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献。

夏凡的《滇南四弦音律倾向研究——以红河州元江南北两岸为例》*夏凡:《滇南四弦音律倾向研究——以红河州元江南北两岸为例》,《中国音乐学》2015年第2期,第129页。通过选取红河州元江南北两岸不同村寨的彝族、哈尼族艺人制作演奏的四弦为典型样本,利用音乐声学测量的研究方法,得出结论:元江以北地区的四弦,纯律音程的使用占大多数,同时有部分十二平均律音程,以及少数四分之三音程和中立音程。元江以南地区的四弦,仍以纯律音程为主,但十二平均律音程的使用比例有所增加,四分之三音和中立音程的使用也更为丰富。

中国音乐学院杨琛的博士论文《基诺族七柯、布姑的调音和音响特性研究》*杨琛:《基诺族七柯、布姑的调音和音响特性研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157—160页。以乐器的调音过程为研究重点,运用音乐声学测量的方法,整体分析竹筒调音过程中体现出的音高、音程变化以及总体音域特点,并对典型样本的音色变化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研究七柯、布姑的音响特性;文章还阐释了七柯音名特点,与七柯演奏相配合的歌唱旋律,当今七柯、布姑的演奏形式等问题;他的文章《和谐音程关系的自然选择》*杨琛:《和谐音程关系的自然选择——云南基诺人七柯、布姑制作体现出的音高感觉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第54—69页。以田野考察和大数据分析,对基诺人在乐器制作中体现出的绝对音高感和相对音高感问题做出推论,从而对研究我国古代先民对音乐认知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五、总结

20世纪80年代,国内对于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乐器制作方法、基本形制、演奏方式、代表曲目记谱等方面。由于技术设备昂贵,不具备更深入的研究条件,故对乐器本身最重要的功用——音响的研究则未能深入下去,同时也缺乏乐器学理论和相关史料,在乐器史学、乐器声学、乐器工艺学等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近年来,与此相关领域的研究已初露端倪,尤其是国内相关专家以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为研究对象,从律学、音乐声学角度探索中国音乐起源及传统乐律渊源的研究则是一大亮点,需要作为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从文献梳理中可以看出,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中,纳西族、白族、傣族、彝族、景颇族乐器研究相对较为深入,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民族保存了大量丰富的民族文献资料,为其研究提供了便利;一些国内著名音乐学家(如杨民康、吴学源、和云峰、杨正玺、杨锦和等)对某个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重大贡献会对该民族音乐研究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一些民族的主体人群不在云南(如回族、蒙古族、藏族、苗族等),故对于这些民族在云南的音乐发展状况,尤其是乐器的发展与变异情况关注度相对较少,这是今后需要关注的部分。

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与相关领域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也是实现乐器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如乐器外形和构造与艺术设计学的结合对于乐器的数字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也是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大部分民族乐器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易学,对提升广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演奏兴趣和推动民族文化的认知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实现。

【责任编辑:吴修文】

2017-02-03

云南省艺术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云南少数民族簧管乐器的‘在场’传承与数字化保护研究”(A2016YBY003)。

杨琛(1981- ),男,南京艺术学院在站博士后,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① 吴学源:《云南民族民间器乐曲综述》,见《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云南卷》(上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12年,第13页。

10.3969/j.issn.1008-7389.2017.04.013

J632

A

1008-7389(2017)04-0141-10

猜你喜欢

佤族民族音乐乐器
学乐器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乐器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