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高碑店市石辛庄村音乐弘阳会调查与研究

2017-11-22荣英涛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白文大曲曲牌

荣英涛

河北省高碑店市石辛庄村音乐弘阳会调查与研究

荣英涛

石辛庄村音乐弘阳会属于冀中音乐会北乐风格乐社,保留着传统节日仪式用乐的礼俗。文章从音乐民族志视角述及该乐社的历史、乐人、乐器、乐曲、乐队、乐谱以及仪式活动等诸方面的内容,较全面地展示了该乐社的音乐物质构成要素,尤其是大曲结构和经文韵唱对深化冀中音乐会研究具有补充作用。

冀中音乐会;音乐弘阳会;群体记忆;工尺谱

石辛庄村地处河北省中部城市高碑店市东部,距离高碑店老火车站20公里。石辛庄村规模偏小,“有108户,559人,耕地面积900亩。明永乐元年(1403),石氏一家由本县姚其营迁此立庄,取村名石家辛庄,后演变为石辛庄。”①村中老人和妇女以务农为主,青壮年男性大多在周边乡镇、县城打工。村中街道较窄,一般可以通过一辆汽车,但每家的宅基地面积较大,常给人一种宽阔、敞亮的感觉。数字电视、网络、汽车等传媒工具和交通工具较常见,连接白沟至涿州的京白连接线从村西侧经过,村北3公里处的县道向西直通高碑店市。难能可贵的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石辛庄这个不大的村庄依然流传着我们密切关注的冀中音乐会,在民间祭祀、丧葬仪式和维护社区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5年4月9日,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齐易教授一行考察石辛庄音乐弘阳会了解情况;5月3日上午(农历三月十五),齐易教授带领高碑店市电视台录制石辛庄祭后土仪式;7月18—20日,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是在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齐易教授的组织下,以齐易师生为班底,联合京津冀三地学者,总计70余人自发成立的旨在全面考察保定市高碑店、雄县两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的研究团队,考察成果《箫鼓春社——河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高碑店市卷”“雄县卷”将于2017年底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次考察成员包括: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齐易、王刚、闫肃、武卫超、石亚男、李正甲、周扬、田薇,高碑店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王腾洋,文化馆杨宝生、鲁宝玉,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王东欣及笔者。首先从石辛庄开始调查,在此基础上,考察团部分成员*2016年2月20—23日,第四次石辛庄考察成员包括: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杨婧、闫肃、李泽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王东欣及笔者。又于2016年2月20—23日(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对石辛庄“散灯花”仪式展开第四次考察。

一、石辛庄音乐弘阳会的音乐文化调查

(一)石辛庄音乐弘阳会的渊源及现状

石辛庄音乐弘阳会的名称不同于其他冀中音乐会(如“音乐会”“音乐圣会”“音乐善会”等),他们奉民间信仰弘阳教混元老祖为宗师,因此在会名上突出“弘阳教”*弘阳教,又名红阳教、混元教、元沌教、三阳教,属民间宗教。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由邯郸人韩太湖(1570—1598年)创立弘阳教,主要流行于京畿、直隶(今河北)一带,颇为兴盛。清乾隆、嘉庆时期各地爆发弘阳教案,遂被政府禁止传播,后逐渐衰落。性质。石辛庄音乐弘阳会依照传统习俗,每年的年节、庙会时期皆要举会奏乐、诵经,如正月十五上元节举行“散灯花”仪式,主供混元老祖;三月十五后土*尹虎彬在《河北民间后土地祗崇拜》一书中认为,后土曾经是自然神、文化英雄和祖先神,后成为正统道教四御之一,被民间宗教视为老母神,又演变为民间信仰里的娘娘神。河北后土信仰是以易县、涞水洪崖山为中心并波及四周而形成的民间信仰活动形式,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五举行后土庙会祭祀。庙会,主供后土娘娘;据村里老人讲,以前四月初八佛诞日时,还要主供释迦牟尼佛。

该会现存最古老的材料是抄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的乐谱。张振涛老师曾通过冀中音乐会乐谱的广泛收集提出:“一个手抄乐谱本的正常使用‘寿命’,约在50年上下。多则80余年,少则30余年。”*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378页。同时,石辛庄音乐弘阳会会员年龄在70岁以上的有4位,他们都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师承关系。据此,石辛庄音乐弘阳会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是可信的。

清嘉靖年间弘阳教案频发,导致政府的大规模镇压,教团势力受到严重削弱,弘阳音乐善会陷于衰落。据老乐师们回忆,老艺人王有山、高殿旺恢复音乐善会,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日伪时期再次衰落,老艺人高老太将乐谱、乐器、经文、圣像藏于隔断墙中才躲过一劫。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善会因乡村社会的需求得以恢复。1964年至“文革”结束,石辛庄音乐弘阳会因“破四旧”“立四新”停止了活动,焚烧经卷和老乐谱,上缴32面圣像图,乐器被砸,音乐善会再次陷入低谷。1980年村民石怀恩(2004年病故)献出3本抄于民国三十年代的乐谱手抄本,次子石景云为遵父愿,学乐谱、演经文,习之八九。在停顿40年后,2004年,乐师石景云、王清源、石景友、王军、石勇等人开始恢复音乐善会,选举石勇任会长,大家凑钱购买乐器、置办神棚、招收学员、恢复演奏与韵唱经文,同时依据与石辛庄有着相同信仰的定兴县小朱庄乡韦家营村保存的24面神像重新绘制图像。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于2006年春节恢复仪式和演奏、韵唱。2007年5月被列为保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7年3月入选河北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乐师与传承

1.乐师

石辛庄音乐弘阳会现有乐师27人,分文场(演奏旋律曲牌者)、武场(演奏打击乐曲牌者)和文坛(韵唱经文者)三类人员,会员与师承关系如下。

表1 石辛庄音乐弘阳会会员信息表*信息录入:闫肃;采录时间:2015年7月20日。

从表中师承关系上看可分为四代,同时成员之间父子、叔侄、兄弟等血缘关系鲜明:

第一代:高瑞锋、高志太、高维汉、王勤、石怀恩;

第二代:王清源、石景云、石景林、唐庆生、王新臣、石景全、石景渗、王军、孙宝忠、石勇、孙宝林;

第三代:高文民、孙宝义、石景良、高洪喜、石长青、高宣、石景友、王金臣、王进平、孙建伟、石景明、王文华、王建平、高长玉、唐保成;

第四代:高贺。

2.分类传承与群体记忆

乐社的文场、武场和文坛分别由不同老师传授,文场以石景云为主、武场以王勤为主、文坛以高维汉为主。因此,石辛庄的分类传承模式体现出“术业有专攻”的特性。一个人可以演奏多种乐器,但很难将乐器、经卷的演奏、韵唱细节全部掌握。在乐会的自然分类中,文场、武场和文坛由不同人员分类记忆,一方面可以降低记忆难度,另一方面对自身类别的记忆也会更加专注,对细节的掌握更加严谨。同时,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产生精通所属类别音乐或经卷的主奏、主唱的核心人员,也促成了他们的权威地位形成。

与此同时,乐师在常年共同合作中形成了对乐曲细节的群体记忆。新学员在加入乐会后往往要跟随最有经验的老师们学习,并在多人的“共同指导”下,才能与其他人合奏,指法、韵谱等诸多细节在演奏中逐渐达成一致,有人若要修改其中某个谱字或“阿口”,当即就会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并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的“错误”。因此,除了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老会长陈小花师父所说“这是为神奏乐,谁敢更改”的原因外,技艺的群体性传承是乐曲传承中稳定性的内在原因之一。

群体记忆还体现在共同搭建神棚的行为上,石辛庄于正月十三下午搭神棚,从骨架搭建、蒙布、悬像、供盏等集体行为,音乐会会员有条不紊地在管事指挥和大家的共同回忆、商量下完成了对神棚的搭建工作。

在村落文化中,很少有人会把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以及文艺形式全面细致地书写出来,更多是依靠群体的共同记忆与耳濡目染,在多年的重复性的仪式中巩固和加深对身边文化的记忆,记忆的全面性和真实度往往随年龄的递减而减少。因此,冀中音乐会传承最大的载体是群体记忆下的口传心授,一旦长时间停止,将很难全面恢复。

二、 石辛庄音乐弘阳会的乐队组合

石辛庄音乐弘阳会分乐器和法器两类,乐器又可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种乐队。文场演奏旋律曲牌,主要以旋律乐器为主,包括小管、笙、笛、云锣,以及打击乐器大鼓、板、铛子,音乐气氛清雅、中和;武场演奏打击乐曲牌,包括大鼓、铙、钹和板。武场与文场交替演奏,并以武场开始与结束,音乐气氛热闹。法器于文坛韵诵经文时使用,包括木鱼、引磬、铃手。常使用两种调式,正调:合=宫=bE;背调:上=宫=bB。

石辛庄音乐弘阳会乐队组合有两种组合形式:一是将武场和文场分列于祭祀场所两侧,这可能与神棚面积不足有关,形成分侧排列;二是与其他音乐会社相同的文场、武场合并组合。北乐文场乐队的组合在细节上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以雄县韩庄村音乐会和石辛庄村音乐弘阳会为例,他们都以小管为主奏乐器,头管与二管相对,笙与管交替而坐,左侧双云锣与右侧大鼓相对,笛、板在大鼓两侧。最大的不同在于有无铙钹,这一差异形成演奏中乐曲结构的不同。韩庄乐队大曲演奏中,旋律乐器贯穿始末,鼓与板用于大曲的始末,伴随大曲进行,甚至有的曲牌不加鼓与板。石辛庄文场乐队的打击乐部分相当于将半个武场乐队(鼓、铙、钹、板)融入其中,大曲演奏中,这半个武场乐队不仅用于大曲的始末,还在曲牌间插入固定打击乐曲《长三拍》,形成旋律乐器与打击乐器的交替进行规律。这两种文场形式构成了冀中音乐会北乐演奏的两种类型。

在文场的声音场域中,我们可以看出笙管乐社对乐器的使用是有层次区分的,由内至外可分为四层结构。第一层为核心层,由头管引领乐队;第二层是烘托层,由笙、管、笛、云锣组成,配器原则符合民间俗语“巧管、拙笙、浪荡笛”的说法;第三层为打击乐层,穿插于乐曲之间;第四层是外来层,这些都是晚近添加到乐队中来的旋律乐器,不仅有二胡、龙头号,近些年还出现了电子琴,外来层乐器不用于北乐,只在南乐会中使用。此外,乐队四面环坐,有利于演奏者之间相互观察与倾听,两侧的云锣与打击乐金属音色的呼应,将笙管笛的音色包裹其中,形成声音场由四周向中间聚拢的特征。笙管乐声音的传递方向不是四周,而更像是向天演奏。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坐乐形式中,石辛庄正月十五散灯花仪式上,行乐每到一家门口就要聚拢在一起向天而奏,这不仅是感谢恩主的捐助,更是向神灵传递恩主的信息。坐乐演奏中只有在舞台上表演,笙管乐队才会以雁翅形排开,这个时候声音是传向观众,为人而奏。因此乐队的编队方式不同也展现出不同的声音意义。

三、乐谱与大曲

石辛庄音乐弘阳会现存乐谱5本,其中老谱3本,新抄2本。老谱本中有2本在封面上标记有确切抄写年代,分别是“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和“中华民国三十七年”,第3本无封面,从纸张材质、老旧程度以及字迹等方面与前两本抄立时间接近。

(一) 谱本统计

1.民国三十二年(1943)本,保存较好,毛笔字抄写,左侧书写“音乐弘阳会”,中间书写“中华民国三十二年正月初一日 立”,谱字撰写清晰秀美,曲目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当时流行的小调、小曲,计13首,但不属于北乐曲目系统,现已经不再演奏;第二类是打击乐曲,计10首曲牌,除《长胜板》《打贺》《粉蝶七套》外,其他已不会演奏。乐曲有:上小楼、八板、闹五更、对五儿、水云、刘元归、朝天子、青天歌(原谱为:清天歌)、柳青娘(原谱为:刘青娘)、太平年、定缸(原谱为:定纲)、万年花(原谱为:万年还) 、小开门、开坛(原谱为:开谈)、收坛(原谱为:收谈)、家伙套(共七节)、风入松、七字白、草里胡同儿、挂玉带、玉女儿、训河、长胜板、开坛(原谱为:开谈)。

2.民国三十七年(1948)本,毛笔字抄写,左侧上部有近5cm的三角形残缺,导致谱字不全,封皮写左侧有“音乐善□”,中间书写“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日 立”,右下角写“小曲”。该乐谱全部为音乐曲牌,包含小曲、禅歌,计21首,用于行街演奏,也被称为流街曲,除《妻上孤坟》《四截落烦》《刘兰园》外,皆可演奏。乐曲有:灯赞、三界礼、沙骆儿、翠竹簾(原谱为:翠珠连)、报合子、列马、放驴、妻上孤坟、一顺令、送佛子、有富归、琵琶令(原谱为:皮八令)、猫儿递爪(原谱为:猫儿的爪)、走马、沙板、合四板、四截落烦、昌圣令、汤头令、浪头沙、刘兰园。

3.无封皮本,毛笔字抄写,左侧中部的残缺面积比民国三十七年本略大,谱字不全。从纸张材质,使用的污损程度,与上两本抄写时期接近。该乐谱全部为音乐曲牌,也是抄录曲牌最多的一本,含8套大曲,由28首曲牌组成,属大曲本。可演奏大曲有《骂玉郎》《泣颜回》《大通法界》《哭成儿》《兴窦章》等5套,《沙骆儿》《普坛咒》可部分韵唱,《红绫被》已经失传。乐曲有:雁过南楼、骂玉郎、山坡羊、采茶歌、感皇恩(原谱为:赶皇恩)、三沙板、撼动山(原谱为:喊洞山)、四上板、泣颜回(原谱为:颜辉)(共三节)、下山虎、金字经、劝君杯(原谱为:劝人杯)、大通法界、接佛歌、小华严(原谱为:小花园)、哭成儿、淘军令、将军令(原谱为:蒋军令)、赶子儿、张飞递枪、兴窦章(共四节)、红绫被(共三节)、沙洛儿(共四节)、普坛咒(原谱为:浦坛咒)、三宝、大赞、返魂香、斩刁蝉。

4.2004年小曲本,保存良好。封面抄写依古制,左侧写“音乐弘阳会”,中间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二零零四年七月”,右侧写“小曲简谱”。这是依据民国三十七年本重新抄写的毛笔字新谱本,但字迹明显不具有书法功底,抄谱顺序亦不同,2004年本的《沙骆儿》和《汤头令》由民国本的一节各增加了两节,并增加了《天下同》和《斩貂蝉》两首曲牌。

5.2004年大曲本,保存良好。封面抄写依古制,左侧写“音乐弘阳会”,中间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二零零四年七月十二日立”,右侧写“大曲簿”。这是依据无封皮本重新抄写的新本,毛笔字抄写,字迹与2004年小曲本相同,内容增加了《三归赞》一首曲牌。

2004年重新抄写的两本乐谱与民国本的抄写时间相距近60年,补全了民国本的残缺部分,除小曲本曲目顺序有部分调整外,大曲本没有变动,也进一步说明了大曲结构的稳定和小曲连接的灵活特征。

(二)大曲结构模式

石辛庄音乐弘阳会有大曲8套,实际由29首曲牌组成。大曲顺序与“无封皮本”抄谱顺序大部分一致,其中《三宝》《大赞》《返魂香》《斩刁蝉》不再演奏,同时加入“小曲”本(民国三十七年谱本)中部分曲牌作为大曲的拍部或尾部曲牌。如“小曲”本中的《合四板》为大曲《兴窦章》的拍部曲牌;加入“小曲”本中的《沙骆儿》《昌圣令》以及2004年大曲本新增曲牌《三皈赞》为大曲《大通法界》的尾部曲牌;加入“小曲”本中的《沙板》作为所有大曲的结束曲牌。大曲的名称取自身部第一首曲牌的名字。这8套大曲含4种结构模式:第一,大曲由“拍”“身”“尾”三部分组成,包括《骂玉郎》《泣颜回》《大通法界》;第二,大曲由“拍”“身”两部分组成,包括《兴窦章》;第三,大曲由“身”“尾”两部分组成,包括《哭成儿》;第四,大曲仅由 “身”部分组成,包括《红绫被》《沙骆儿》《普坛咒》。

(1)拍部曲牌3首,《骂玉郎》和《大通法界》挂拍同为《雁过南楼》,《泣颜回》挂《四上板》,《兴窦章》挂《合四板》,其他大曲没有拍部。拍部曲牌不仅是大曲的开始曲牌,还可以作为只曲单独演奏。作为大曲的拍部曲牌应与身部曲牌调式相同,且最后一个谱字与身部开始谱字相同才能顺畅连接。

(2)身部曲牌19首,曲牌组成分为两类,一类为曲牌连缀,包括《骂玉郎》《大通法界》《哭成儿》,一类为变奏曲结构,包括《泣颜回》《兴窦章》《红绫被》《沙骆儿》《普坛咒》。身部曲牌不作拍部或尾部曲牌使用,曲牌间调性相同,一般不作只曲演奏。其中,《沙骆儿》在作为只曲演奏时仅演奏“头节”,称为《小沙骆儿》,作为身部演奏则被称为《大沙骆儿》。

(3)尾部曲牌8首,《兴窦章》《红绫被》《沙骆儿》《普坛咒》没有专用尾部曲牌,《大通法界》有4首曲牌连缀,《骂玉郎》《泣颜回》《哭成儿》都各有一首专用曲牌。所有大曲结束都共用《沙板》,这个曲牌被记录在“小曲”本中。

表2大曲结构表

(三)小曲

小曲,因乐曲短小,常用于踩街、行乐进行中,俗称为流街曲。正月十四的演奏顺序是:灯赞-琵琶令-小沙骆-猫儿递爪-列马-雪梅挂白-斩刁蝉-汤头令-昌圣令-得胜令-沙板,除了以《灯赞》开头外,其他曲牌的连接顺序与“民国三十七年本”和“2004年小曲本”曲牌顺序都不同,再次印证了小曲顺序连接的灵活特性。

四、上元节祭祀仪轨

目前,石辛庄音乐弘阳会主要有两种演奏情况:第一是庙会祀神。每年有两次固定的庙会演奏时间,分别为正月十三至十七的上元节庙会和三月十五的后土庙会,在规模上以上元节庙会更大。第二是“白棚”葬礼仪式。

(一)石辛庄音乐弘阳会上元节祭祀仪轨

2016年2月20—23日考察组全程记录了石辛庄上元节庙会。仪轨过程简述如下。

1. 正月十三下午,搭神棚,搭建神圣空间

神棚建于会员石景友家院当中,坐西朝东,长12米,宽6米,高5米。搭建过程采用最简易且牢固的、类似于榫卯结构的钢管组合,全体年轻乐师在老乐师的指导下搭骨架、栓绳、蒙布,顺利地完成了对神圣空间的搭建工作。

2. 正月十四上午,悬像、摆供与开坛请神、敬神

(1)悬像:乐师们将24面神像悬挂于神棚(见图1),西侧为主位,正中为弘阳教主神混元老祖像,设主供桌,左侧悬弘阳教、道教像4面,右侧悬佛教像4面。南北两侧各悬十殿阎罗5面,东南角悬地藏王菩萨像,掌管十殿阎罗,东北角悬关圣大帝像,此外还有增长多闻天王和韦陀菩萨像,棚外东侧厨房外墙悬挂监斋菩萨像。

弓形虫是一种特殊的寄生性生物(原虫),寄生在细胞核中,形体很小,肉眼看不见,结构也很简单,但可作为病原体导致传染病。弓形虫的生活史中可出现5种不同形态,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囊合子(卵囊)。包括人在内的各种恒温动物,如猫、狗、牛、羊、猪和鸟类等均有可能感染弓形虫。感染后,弓形虫寄生在肌肉和内脏中,但猫(或许还包括其他猫科动物)比较特殊,可以从粪便排出弓形虫囊合子,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2)摆供:悬像毕后,善男信女为神像摆设供桌,传供者每次在托盘中摆放5碗素食贡品(米粥、面条、馒头、素菜和茶水)单腿跪于主供桌前,由摆供者对供品双手合十后再敬献于神像前,摆放供品结束后点燃每个供桌上的蜡烛,随后再供香3支,摆供结束。

(3)开坛:摆供完毕后,音乐会通过韵唱和演奏专属经文、乐曲达到请神临座的目的。头管与两位笙师在神棚中跪奏《接佛歌》,会首发疏*发疏,指发送疏文。人们将写有心愿的文书放在疏函(类似信封的黄色纸筒)内,外侧写有“值符使者”(即邮差),通过焚烧疏函,达到发出心愿的目的,常用于道教科仪。,文坛韵唱《开坛赞》经文,开坛结束。

(4)敬神:开坛后,音乐会文场奉献《普坛咒》只曲,这是冀中音乐会常用曲牌,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繁殖、万事如意。随后,众人转向棚外的斋监菩萨像前,文场奏《灯赞》结束后,文坛韵唱《拜灶赞》与《打贺》经文。

图1 神棚中圣像位置图

音乐会敬神结束后,村民开始敬神、发疏,音乐会奉献小曲连奏:《灯赞》《琵琶令》《沙洛儿》《猫递爪儿》《宝盒子》《雪梅挂白》《烈马》《斩貂蝉》《汤头令》《昌盛令》《胜利令》《煞板》,小曲的连接顺序除开头结尾采用固定曲牌外,其他曲牌连接较自由。每有许愿发疏者,文坛必韵唱《送疏赞》经文,帮助发疏者传递信息。

下午的敬神形式与上午相同,文场乐队演奏了一部大曲《大通法界》,包括《雁过南楼》《大通法界》《小华严》《沙落儿》《胜利令》《煞板》,但曲牌连缀并非严格依照乐谱连接要求进行,而是在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删减了身部和尾部的部分曲牌,这种情况也出现在第二天的演奏中。除《普坛咒》作为每天开场曲之外,其他大曲的演奏没有仪式上的要求,从正月十四至十六每天演奏的大曲一般应不重复,但也要视音乐会掌握的大曲数量而定,或者温习较不熟练的乐曲。

晚上没有活动。

3. 正月十五,庙会敬神的“正日子”

一大早,众多善男信女前来上供、发疏许愿。约8时,音乐会率领村民集体烧香山*烧香山,将香散开堆置一人高后点燃,祈祷心想事成、平安健康等。。约10时,音乐会在大曲《大通法界》的基础上,连缀了若干小曲曲牌。如:第一次演奏《雁过南楼》《大通法界》《小花园》《合四板》《翠竹帘》《小老儿》《猫递爪儿》《宝盒子》《鹅郎子》《雪梅挂白》《斩貂蝉》;第二次换为《雁过南楼》《大通法界》《接佛歌》《小华严》《三皈赞》《合四牌》《琵琶令》《雪梅挂白》《小翠帘》《沙落儿》等。中午无事。15时许,音乐会再次演奏大曲《大通法界》,这是唯一一次依照乐谱顺序严格演奏。

夜晚,音乐会依照村落的中-南-东-北-西-中的顺序依次挨家挨户地举行散灯花仪式,主要吹奏《灯赞》等小曲,以祈求各家平安。

4. 正元十六,放焰口

上午只有少数村民前来敬神。16时许音乐会开始为晚间的放焰口仪式做准备,仪式从19时持续到23时结束,祭拜主神是地藏王菩萨。放焰口仪式基本过程为:

(1)搭坛:16时开始,在神棚中间设两层高桌祭坛,下层为高台,高台之下燃烛,上层为长桌1张,桌上摆放《灯科》经书、太子佛、木鱼、铃手、引磬、如意等法器;

(2)净身:高功着黄色道袍,陪功着蓝色道袍,净面、洗手、漱口,表示诚心致敬;

(3)见王:高功与陪功在地藏王菩萨前韵唱《见王》《小赞》经文;

(4)上座:高功在坛前分别向四方敬献三炷香,并韵唱《三炷香》经文后登坛上座;

(5)韵经文《灯科》:高功和陪功共同韵唱《灯科》经文(见表4),在诵经过程中,部分经文应与文坛音乐会相应和,但由于音乐会准备工作不足未能进行;

(6)燃灯:高功等人韵唱完16盏金灯后,村民在棚外点燃81盏灯碗,意为给鬼魂照路;

(7)撒碎:高功招魂、撒碎(点心、零钱),为孤魂饿鬼施食;

(8)下座:文坛离开高坛在地藏王菩萨前韵唱《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遍,诵经结束;

(9)落像:坛下陪唱者将一些供品和江米水在棚外街道中央烧掉,同时棚内乐师跪于神像前奏《送佛子》,最后将神像全部落下。

5. 正月十七上午,拆棚

不可否认的是,经过40年的断裂,石辛庄正月十五上元节的仪式已经有部分遗失,例如,十五日下午“渡桥”(1962年最后一次)接引亡灵,十六日下午“跑方”(1956年最后一次)等重要仪式已经不再举行,对应的经文与音乐会也失去了传承。

在这四天的活动中,包含着三个空间分别为神、人、鬼而举行的祭祀仪式。

第一空间为神设立,以诸神为对象,人们献祭美食和音乐,在神棚内举行的敬神、发愿、还愿行为。时间为正月十四下午至正月十六上午,尤以正月十五当天为最高潮。弘阳教尊混元老祖为最高神,挂在神棚西侧的神像全部是弘阳教义中最重要的神灵,包括佛教中的过去佛燃灯古佛、现世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以及观世音菩萨,道教的玉皇大帝、后土皇帝,弘阳教的混元老祖、治世天佛、飘高老祖等。弘阳教受佛教的过去、现世、未来观念影响,将现世称为弘阳,因此重现世是弘阳教的基本教义精神。整个仪式庄严、肃穆。

第二空间为人辟除不祥,以辟除世俗间的不祥为目的,发生在正月十五的夜晚音乐会走街散灯花的流动空间中。清代富察敦崇在记述北京岁时风俗杂记的《燕京岁时记》一书中提到:“十三日至十六日,由堂奥以至大门,燃灯而照之,谓之散灯花,又谓之散小人,亦辟除不祥意也。”*[清]潘荣陛、富察敦崇:《帝京岁时纪胜 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6-47页。正月十五19—23时,音乐会成员由神棚出发,依次走遍石辛庄的大街小巷并在路边散发点燃的灯花*灯花,将小木棍一头缠上棉花,蘸油,点燃后插于路边;有的人家用小蜡烛代替。,远远望去星星点点,音乐会一路奏乐,家家户户将灯花由自家院落散至大街并与音乐会所散灯花相衔接,意为驱除不祥之物。此外,一些家庭或企业还会专门请音乐会在大门口或进院奏乐,以图吉利,同时付以钱财酬谢。在这个流动的驱除空间中没有神像,音乐会的神圣身份得以凸显。

第三空间为鬼作法,正月十六夜晚在神棚内举行的为阴间恶鬼施食的放焰口仪轨。石辛庄放焰口演唱弘阳经卷《灯赞》,基本仪轨源于佛教,其独特性在于“灯在仪式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在于‘上供三诚祖母,下照冥司黑暗,一十八狱闻灯超生’。因此,燃灯在红阳教所做的荐亡发送仪式中占有突出位置,称为‘燃灯会’,需点燃‘混元宝灯八十八盏’,共有十六分‘献灯演教’”*宋军:《清代红阳教与乡土社会》,《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第73页。。石辛庄放焰口的神灵系统由佛教的地藏王菩萨和十殿阎王组成,与前两个祭祀仪式相比,放焰口的参与者只有文坛和音乐会人员,仪轨过程见下文。

(二)经(咒)卷说明

石辛庄有两种经卷本,一是《心经往生净土神咒》手抄本,包括13种经文的集合本;二是放焰口仪式专用《灯科》手抄本。

表3 经(咒)本专有名词说明

1.《心经往生净土神咒》

《心经往生净土神咒》抄本除封面外共有22页,毛笔字抄写,封面正中竖写“心经往生净土神咒”,无抄写时间,纸张不同于民国版乐谱的宣纸,而是采用现代A4纸。这13种经文是用于特定仪式时的念诵。

表4 《心经往生净土神咒》抄本说明

2.《灯科》

《灯科》,放焰口仪式中专用经文,祭祀主神为地藏王菩萨。《灯科》采用毛笔字抄写,封面正中竖写“灯科”,无抄写时间,纸张采用现代A4纸。可全本韵唱,其结构如下:

(1)燃灯大会:燃灯大会-白文-打贺-三宝-打贺-三宝-提刚-三宝-白文-金字经-白文-金字经

(2)十献:打贺-一献香(齐唱,高功举香敬四方,专人将香供奉于地藏王菩萨像前,下同)、打贺-二献花(纸花)、打贺-三献灯(馒头上插灯花)、打贺-四献塗(黄纸+香+水)、打贺-五献果(苹果)、打贺-六献茶(茶水)、打贺-七献食(大米粥)、打贺-八献宝(钱币)、打贺-九献珠(玛瑙珠串)、打贺-十献衣(黄布)

(3)供十六盏金灯:提刚-白文(供第一盏金灯)-大赞、提刚-白文(供第二盏金灯)-大赞、提刚-白文(供第三盏金灯)-大赞、提刚-白文(供第四盏金灯)-小赞、提刚-白文(供第五盏金灯)-小赞、提刚-白文(供第六盏金灯)-小赞、提刚-白文(供第七盏金灯)-小赞、提刚-白文(供第八盏金灯)-小赞、文坛休息,音乐善会文场奏乐《灯赞》八遍、提刚-白文(供第九盏金灯)-小赞、提刚-白文(供第十盏金灯)-小赞、提刚-白文(供第十一盏金灯)-小赞、提刚-白文(供第十二盏金灯)-小赞、提刚-白文(供第十三盏金灯)-小赞、提刚-白文(供第十四盏金灯)-小赞、提刚-白文(供第十五盏金灯)-小赞、提刚-白文(供第十六盏金灯)-小赞

(4)撒碎:打贺-高功敬香花-唱文(齐唱,高功敬花)-唱文(齐唱,高功举幡)-唱文-唱文(齐唱,高功第一次撒碎)-唱文(齐唱,高功第二次撒碎)-唱文(齐唱,高功第三次撒碎)-打贺

(5)叹骷髅:叹骷髅(齐唱)-叹骷髅-叹骷髅-西江月(高功白文)-西江月(齐唱);棚外,点灯碗(81盏荞麦面油灯);棚内,地藏王菩萨前点烧纸。设立(齐唱,20段)-道(4段,长短不同)

结 语

石辛庄村音乐弘阳会属于冀中音乐会北乐风格乐社,在传统节日仪式用乐的礼俗中融器乐演奏与经文韵唱于一体,特别是它所承袭的民间信仰“弘阳教”科仪对认知冀中音乐会的功能多样性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它所包含的8套大曲为研究冀中音乐会大曲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和音响支撑。本文重点关注音乐民族志符号层次的描写,我们需要借用他者的观念来理解他者的行为,这是“理解人的观念的最重要途径”*2016年6月15日,沈洽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的讲座“我写作《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的心路历程”发言,他认为习语是理解人的观念的最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代宏】

2016-12-19

荣英涛(1976-),男,中央音乐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人民音乐》编辑部编辑。

① 高碑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高碑店市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第121页。

10.3969/j.issn.1008-7389.2017.04.007

J607

A

1008-7389(2017)04-0056-13

猜你喜欢

白文大曲曲牌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两宋大曲异同考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曲牌园地】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貴州大曲
貴州大曲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十个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