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人类学的音乐教育实践
——谈岭南传统音乐在高校的体系化建设
2017-11-22周凯模
周凯模
应用人类学的音乐教育实践
——谈岭南传统音乐在高校的体系化建设
周凯模
应用人类学的研究范畴,是用人类学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在当代,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解决教育问题,成为国际教育界核心走向之一。中国音乐教育时弊在于缺乏“世界音乐教育”概念,长期以来以“欧洲音乐”为大的意识,遮蔽了世界其他民族民间音乐对人类音乐生命的意义。在中国高校体现出对本国各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研究与建构严重用力不足。文章将作者多年以应用人类学理念提出的“岭南音乐体系化建构策略”、策划建设的“学术基地: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及“岭南音乐文化阐释”教育丛书编成经验等予以阶段性总结。
应用人类学;音教实践;岭南音乐;体系化建设
近40年来,作为音乐人类学者,笔者始终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体系的研究,主要区域在云南(1978—1998)和岭南(1999年至今)。本文以“岭南传统音乐在高校的体系化建设”为例,与大家分享从策划、研究到初见体系化成果的应用人类学实践。
一、岭南音乐体系化建构策略
建构策略,是对文化人类学研究范畴的借鉴。
1999年,作为当时星海音乐学院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笔者用该理念为学院重点特色学科的发展进行了体系化战略设计:首先,对过去以汉族为中心的岭南音乐“三大乐种”观念进行了修正*过去传统的岭南音乐观念是三大乐种概念:广府音乐、潮汕音乐和客家音乐。这是以汉族为中心的理念形成的岭南音乐体系概念。笔者认为,岭南地区任何民族的音乐,都是他们用本族文化为基础创造的艺术结晶,我们都要用尊重生命的态度,去尊重所有民族用生命创造的音乐艺术。这是文化人类学提倡的“平等宽容”思想,它促使笔者在文化观察和文化研究策略上努力倡行这一学术思想。,提出了以广府音乐、潮汕音乐、客家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等四大文化版块为核心的岭南音乐体系建设,这是破除“汉族中心论”的人类学思维在岭南学科建设上的运用;其次,从观念上期望对过往学校主要聚焦于音乐技能的教学形式进行疏导,引入教学研究对音乐文化的关注,这是人类学文化理念对传统音乐形态技能教育的充实。其实这一理念半个多世纪以来,早已成为世界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只是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始终对此认识不足、实践不够。
上述人类学理念的介入,促使笔者为星海音乐学院岭南音乐重点学科教研体系制定了如下延展策略:在原有音乐学教研基础上,增加对人类学、文化学的基础研究课题。
(一)岭南音乐的人类学系统研究课题
音乐人类学研究,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前沿学科,其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为指导,提倡将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学习。此前沿理论运用于岭南音乐研究,在当年学校学科发展策略上是开创性的。
1. 岭南音乐历史源流研究
对任何音乐的认识,首先须认识其历史脉络。因此,这部分策划是对岭南音乐文化史、音乐教育史、音乐表演史、音乐创作史等进行研究。文化史是承载岭南民系或族群的文化观念、文化行为及物质文化创造在历史中的价值认识;教育史是梳理岭南族群音乐文化在形成传承理念、方法及形态方面的历史特点;表演史是对岭南音乐各类特殊表达方式的观念、技能的发展研究;创作史是总结岭南各民系及族群在音乐风格、形态、调式、音律等方面有哪些对中国音乐体系的形成有历史贡献。
2. 岭南音乐主体的社会组织结构研究
主体即人,音乐社会组织,即有组织地集体从事音乐活动的人群。这部分研究焦点是民间私伙局、民间曲艺社、民间古琴雅集等。要研究其中创作主体、传承主体和表演主体在对岭南音乐的维护发展中是如何形成各自不同的组织结构的,以及音乐群体中的个人创造对群体组织风格的深刻影响、群体音乐风格对整个岭南文化特征的影响。
3. 岭南音乐民俗与仪式研究
人类的音乐传统,是在生生不息的历史传承中形成的,而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音乐习惯就是民俗与信仰形成的文化成因之一。对音乐民俗的研究离不开对民众信仰体系的认知,而与民俗紧密联系的各类仪式活动,又离不开音乐行为对信仰仪式过程的展现。在何种仪式中运用何种音乐形式,这是千百年来祖先总结的音乐经验,通过这样的经验考察及研究,今人方能了解当今民俗音乐何以形成以及为何如此应用,并由此去深刻领悟岭南音乐的文化底蕴。
4. 岭南音乐生态(自然与人文)研究
文化人类学认为,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外化方式,是反映人类对自然、人性认识的一种音响表达。因此,认识音乐,若不关注音乐与自然及人文的内在关系,如此音乐修养难免流于表面而难于展现其人文底蕴。所以,了解音乐亦需了解制约和构成音乐的自然及人文生态,追问相互间的共生表里关系,方可能创作或表演出感动社会、震撼人类的艺术佳作。因此,岭南民系或族群的音乐如何表现他们心中对自然宇宙之启示的认知,亦是我们理解岭南音乐神韵的重要入口。
(二)岭南音乐的文化学系统研究课题
文化学研究,是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简称“伯大”,位于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市,始建于1825年,世界百强名校,英国顶尖学府,英国著名的6所“红砖大学”之一。在20世纪下半叶提出的新兴理论*“文化研究”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所(CCCS)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即“伯明翰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等。。音乐文化学借鉴了该理论视野,结合人类学视角将音乐作为文化或放在文化中来研究的方法,拓展了接通音乐与人文社会科学进行跨学科对接的通道。笔者认为,岭南音乐研究引入跨学科视角,将大大拓宽岭南音乐研究的路径。
1. 岭南音乐哲学研究
哲学,传统概念是形而上分析问题的理性方式;当代人类学则认为,哲学,不仅是理性方式,也是人类的生活存在方式。笔者认为,音乐哲学即是以音响构成的乐音去表达人类对理性及生活存在方式的形而上认知。岭南音乐在音乐观念、音乐行为中,如何表达对生活存在的理性认识?又采用何种音响或乐音形式去表达人类在生活中对自然宇宙社会的概念,都是需高度关注的命题。
2. 岭南音乐美学研究
美学,是人类对艺术表达的感性认知。音乐美学,聚焦于音乐艺术表达形式的感性体验及分析。岭南音乐艺术表现力何在?其音乐对人性张力的影响如何?对岭南民系与族群的感知艺术、生活艺术及民俗艺术的形成有何等深刻的影响?这些都是需要在感觉层面进行理性分析的事项。作曲专业出身的笔者始终认为,美学是从感性进入的逻辑研究,本质与作曲过程相似,是感性与逻辑的高度统一,鲜活的岭南音乐在这方面对人类音乐的贡献不可忽略。
3. 岭南音乐心理学研究
人类学观念认为,心理学是对人类心智的研究,是对人格、生命意志及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认知。音乐心理学,笔者认为是对人格精神、生命意志、自我本能与社会发生关系思考生存价值时所产生的音乐灵感的研究。经典的音乐艺术大多是各种灵感的汇集爆发,岭南音乐经典曲目,与创造各个乐种、歌种、戏种、舞种的民间艺术家的人格精神、生命意志有何种关系?亦需深究。
4. 岭南音乐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是对形成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进行认知。音乐社会学希望通过对各种音乐群体的社会组织研究,来达到认识音乐在社会中的功能,以及音乐功能对社会体制结构形成的潜在与显在的影响。在音乐功能研究中,尤其需要区分各种音乐功能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由此去选择如何正确地继承、发扬和光大优秀岭南音乐文化。
5. 岭南音乐传播学研究
传播学起源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文化圈”等传播理论。具体研究传播的方式:如信息的发出、中转、接收和转换,研究以人为主体的,或以高科技新媒体手段的运用,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直至对社会结构、体制的、经济的影响。音乐传播学是从音乐传播的形式、结构、语言、风格等特征,去追索认识因族群迁徙、文化交流、文化碰撞等带来的文化变迁,以及社会结构的同质与差异。岭南音乐几大民系形成都与迁徙有关,传播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探求岭南音乐中的跨文化风格之形成的各种缘由。
(三)岭南音乐的音乐学系统研究课题
传统的音乐学研究,主要是关于音乐本体的研究。这里的本体既指音乐形态本体,也指创造音乐、表演音乐的主体(如角色、名家),二者结合,才能基本解释“本体”之意义。简述如下:
1. 岭南乐种研究(含乐器、乐器法、演奏法、乐谱、乐种研究);
2. 岭南歌种研究(含发声法、演唱风格、声腔韵味等研究);
3. 岭南戏种研究(含唱、唸、做、打、剧本、角色等研究);
4. 岭南音乐名家研究(含民间乐种、歌种、戏种名家;学院派岭南音乐创作、表演、理论、教育专家;岭南籍名家等研究);
5. 岭南音乐形态与创作技法研究(含传统经典及当代作品研究);
6. 岭南音乐教育传承方式研究(口传身授、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学校传承等)。
如此看来,蕴含着人类学研究范畴理念的岭南音乐体系化研究策略,明显地丰富了传统岭南音乐教研体系设置。
二、岭南音乐学术基地建设*该内容部分文字笔者曾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第2期。
岭南音乐文化是中国南方特色突出、相对独立的音乐体系。在系统研究过程中笔者深刻意识到,地方音乐的传承发展迫切需要有系统积累原始资源的学术基地,因此,笔者于当年同时提出了建设“岭南音乐文化博物馆”的规划。2000年,笔者策划组织了七个考察团队,分别对岭南的广府、潮汕、客家及少数民族族群四大版块的音乐及相关民俗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图1 在岭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
调查之前笔者对考察成员进行学术培训,培训内容为“人类学实地考察理论与方法”*“人类学实地考察理论与方法”是笔者参考庄孔韶《人类学通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及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相关论述,并结合自己35年实地考察经验和20余年在该领域的教学经验编写的研究生课程摘要。。这是人类学最具实践性的方法,内容如下:
(一)实地考察理论视角
1. 理论的学术定位
(1)学术定位一:本馆主要资源需建立在第一手考察资源之上,这是人类学对研究材料的学术认定标准。
(2)学术定位二:考察者必须亲临现场获取材料才符合人类学学术规范。
(3)学术定位三:实地考察前必须经过专业学术训练,懂得直接访谈、参与观察甚至居住体验等多种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2. 实地考察的特点
经过训练的考察者在选择采集对象时,须建立有如下文化敏感的素质:
(1)关于整体性与多元性;(2)关于文化性与生活性;(3)关于历史性和现实性;(4)关于实践性和探索性;(5)关于艰苦性和变化性;
3. 实地考察的角度
考察者的学术角度同样决定项目成败。资源的考察选择,须注意如下关系:
(1)主位与客位;(2)宏观与微观;(3)社区与个案;(4)定性与定量;(5)专题和综合等。
(二)实地考察访谈方法及论域
方法及论域,笔者给出了的具体指南如下:
实地考察以正求反求为方法,以“五W”为设问切入点:(1)Why 为何;(2)Who何人(又包括Who、Whom、Whose);(3)When何时;(4)Where何地;(5)What何事。以如是设问来深化了解和收集所需资料。
例如:关于“Why为何”的正求与反求之设问:
1. 正求:为何做?
(1)设问:某音乐民俗的来历?有何相关的自然或社会、文化之因?有何相关的解释(神话传说或典籍史料)?
(2)相关论域:文化传统、民族历史、宗族根谱祖谱、原型文化或原生态文化以及信仰、崇拜等样式的起因。
2. 反求:为何不做?
(1)设问:某俗为何不存在或变异了?因何而变?
(2)相关论域:文化变迁(突变渐变等)、文化衍化(异化、泛化等)、文化改良(移风易俗等)、境遇转换(强弱衰荣等)、文化冲突或同化等。
以此类推。要说明的是,调查中的设问和相关论域可以拓展,调查者可根据课题需要进行创新或详略调整。无论正求反求,“设问”可全面铺展亦可单项专列;“相关论域”彼此亦无界线,可据实际情况互补生发。设问指标的设定相当关键,关乎着考察者的取样水平,也反映了其潜在的理论厚度。
在此方法引导下,考察组收集了大批珍贵的岭南民俗音乐与名家资料,于2000年12月25日建成了系统整合岭南四大音乐文化版块及各派名家的“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
这是首次在星海音乐学院用音乐人类学理论对考察的岭南传统音乐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也是岭南首个以学科理念为底蕴建立的本土音乐展览馆。展览馆创新性在于:首先,它非纯粹“展览”,而是将展览馆作为既是对音乐遗产的综合养护,又承担着为当代教育、科研、创作、表演及社会服务的“文科实验室”重任,以“传统静态展览”“现代活态展演”和“多维活态传承”多层次来凸显岭南音乐体系特色;其次,以人类学传播理念,将该馆建成相当于岭南音乐的基础指南,每部分乐种、歌种、戏种及相关名家,都是一个个有待深入研究的亮点和专题,谁要有心深入开发,基本可在本馆找到对应之点,然后根据自身教学、研究、表演及创作需要,去进一步挖掘拓展。建馆以来,不少硕士、博士和学者专家都在这里找到了入门岭南音乐某个课题的基本信息,实现了笔者当年在科研部门设计的“岭南音乐体系化研究策略”以学术基地建设去呈现的目标。
这一举措也证明了,用人类学理念策划的学术基地在地方高校的建成,已远远超越了一个普通展览馆的意义。如此建设思路,使本馆在2004年顺理成章升格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依托单位,使之切实成为支撑地方音乐体系在高校进行特色学科建设的文科实验室平台*笔者当时为建立该基地所申报的重大项目为“文科实验室创新模式探究:岭南传统音乐资源在当代高校的功能转换”(04JDXM76002)。。
图2 岭南音乐展览馆
三、岭南音乐特色教材的体系化建设
世界乐坛享有盛誉的美籍华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研究院终身院士、音乐学院院长周文中教授,从1993年开始与云南省政府合作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养护”项目近10年,笔者作为音乐学专家被聘请为项目团队成员*我们不认识周文中先生,是周先生自己在昆明书店买到了我们的一套丛书,阅读之后他将丛书大多数作者聘为他与云南省合作的项目成员。与周先生的合作一共三期近10年,每3年有40多位国际学界、艺术界、教育界大师来做评委评审项目成果,非常严苛。。周先生教导我们:
中国音乐教育必须要改,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世界认识中国元素;21世纪的音乐人要尽量达到双文化和多文化能力及音乐语言,要在对多种文化,首先是对母语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不同于他者的语言。这是基于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别人的语言难以表达自己独立的精神;二是从更深层次来讲,有你自己的语言,别人才愿意、才可能与你平等对话,你也才可能真正确立自己音乐的价值及其地位,也只有具备独立音乐语言的音乐,才能成为将来国际音乐的主流之一。
周先生语重心长的教导,使笔者20多年前就深刻地懂得,中国人只有沉下心来认真发掘研究自己的本土音乐母语,才有资格去进行国际对话。今天国家领导人在各个层面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也是出于如此深远的考虑。
中国母语音乐的研究从此成为笔者毕生坚守的使命。多年来笔者也越来越清楚,倘若没有自己母语教材的体系化建设,一切期望都是梦。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在艰难的教育改革中深切体会到,母语音乐教育体系建设,只有长期坚守在构建母语教育资源的民间底层,始终如一地做扎实的民俗音乐各类考察,只有真正深入到民间底层、传统的深层,一点一滴逐步积累精选,并经过专业理论煅锤冶炼,方可能将其转化为高等教育所用的教材资源,逐步建立起“中国母语文化”特色的地方音乐教材体系*周凯模:《“岭南音乐文化阐释”的学术模式构建》,《中国音乐学》2015年第2期,第79页。。
中国音乐母语体系建设的最大不足,就是缺乏以第一手资料对中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深入地系统化研究,而人类学强调的一手资源建设及“整体论”观点,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明晰的方法理念。在其引导下,经过近十年的打磨,笔者策划主编的“岭南音乐地方教材”之体系化建设,既兼顾了各版块的独立课程开设,又兼顾了“岭南音乐文化阐释”学术模块的跨学科整合构建。理念是世界的,资源是本土的。尤其建立在融合中西思维设置的“俗象-心象-乐象-乐器-乐艺-文化”的创新阐释逻辑,将岭南传统音乐知识体系的不同面向、不同族群特点,用多学科理论较为充分地揭示了出来。
《岭南民俗音乐的人类学阐释》,采用音乐人类学及仪式音乐理论分析岭南民间世俗和祭俗音乐;《岭南潮汕音乐的社会心理学阐释》,用社会心理学理论解剖潮汕音乐合和形式与宗祠文化之血脉关系;《岭南客家音乐的乐学阐释》,是用古代朱载堉乐学理论与当代文化阐释理论结合分析客家音乐的尝试;《岭南广东音乐的艺术特色阐释》,是资深广东音乐家数十年教学、研究、演奏经验的独家之言;《岭南乐器的乐种学阐释》,则是笔者建议作者用德国霍恩博斯特(E.V.Horobostel)乐器学结合袁静芳教授的乐种学理论所作的探索;《岭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阐释》,用文化学视角对岭南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全景式彰显*这套专著型教材是“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岭南民俗音乐考察及岭南元素创作”(08JDXM76001)的成果,由项目负责人周凯模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出版。。这套学术型教材,实现了“民间传承”与“高等教育”的资源对接,实现了笔者13年前策划建设“文科实验室”的初衷,并以岭南地方音乐研究去充实构建“中国音乐母语”事业的跨学科尝试及精致的学术设计,为中国岭南音乐教育模块及教材的体系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实践经验。
周文中先生有句话笔者记得很牢:“西方真正的艺术大师,并不看重你对他的文化的表面模仿和追随,他们看重的是你不同于他们的东西——属于你自己的文化和语言。”
从当年提出“岭南音乐体系化建构策略”、策划建设“学术基地: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到编成《岭南音乐文化阐释》丛书,是团队多年寻找属于自己音乐语言的一个艰苦而幸福的历炼过程。这条路走得有多么艰难,只有当事人自知。如何能有自己的音乐语言?如何能在国际化和跨学科的高度与他者对话?多年磨练使笔者深深体会到,扎实的底气,来自对母语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考察探究,来自深透了解母语精髓之后所激发的艺术创造力和学术阐释力。创新的未来,属于站在优秀传统巨人肩膀之上脚踏实地探索母语音乐的实践者、改革者和阐释者。这段历程,既是星海音乐学院学术团队以跨学科理论传扬光大岭南优秀音乐的人类学实践,亦是团队数年来赤诚坚守学术正见之明证。
至此,无比感恩一路引导和理解我们的恩师、恩人,以及为我们提供海量传统音乐资源的民间艺术家们,并叩请各路方家不吝赐正。
【责任编辑:代宏】
2017-09-09
周凯模(1955-),女,星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馆长。
10.3969/j.issn.1008-7389.2017.04.003
J607
A
1008-7389(2017)04-0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