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舆论到网络舆论
--一种环境的变迁--评《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

2017-11-22文/张

传媒 2017年21期
关键词:舆论环境发展

文/张 杰

从舆论到网络舆论
--一种环境的变迁--评《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

文/张 杰

书名: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

作者:张志安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定价:38.00元

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崛起,使新媒体快速发展.媒介赋权在技术的推动下迅速完成,传播由"权力"向"权利"演变,传受双方的一体化使得传播距离大幅度缩短.相比较以前较为单一的媒介环境,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全媒体媒介环境变得更加多元化及复杂.作为受到媒介环境影响较大的一个社会治理问题--舆论,其重要性与复杂性也随之提升.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的《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一书,帮助我们解构了新媒体与舆论之间的关系,重构了一个新媒体相关的认识,这种研究认知视角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舆论危机对社会稳定的破坏性影响.

近两年,舆论研究热度不断回升,相关成果也如雨后春笋.关于舆论的定义,绝大多数聚焦的原始点是"public opinion",即公民的意见或言论.以"公民的意见"为中心,舆论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被不断赋予更多意义与内涵,舆论的定义正在逐步变得完备且具活力.2009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给舆论下了一个定义,"舆论通常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的意见;有时也特指大众传播媒体发表的意见,人们常把媒体视为舆论的承载者".网络时代全面到来,让麦克卢汉当年的预言一步步成为现实."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舆论"正在成为舆论场一个逐步活跃并不断发展的新词汇.自此,舆论的定义更加完备并朝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发展.

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环境是舆论产生演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一个社会化的概念,社会环境对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两个一百年目标时间节点的相继临近,我国进入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深水区,社会不稳定性加强,使得受众表达舆论的积极性、意愿有了稳步提高.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赋权改变传播的时空观.单向度、稳定的传播主体被打碎,互动化传播形态初现.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舆论表达创造了多样媒介选择;另一方面,以Web2.0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完成了媒介的赋权,传播不再是一个权力,"公民记者"形态的形成,促进了舆论意见高效简洁的表达.

作为政治传播的重要部分,政治环境是舆论发展基础的先导性环境.尤其政策支持特别容易支持学科科研的稳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针对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48字方针",有导向、有目的、有手段,有要求.一方面,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对舆论工作的重视,推动着舆论学迅速发展,多层次立体角度的研究迅速展开,服务于"术与业"的研究成果也迅速出炉;另一方面,"舆论"这个词在全社会火热兴起,也为全社会重视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提防群体化操纵带来的舆论偏向是理解舆论社会功能的关键.舆论的起源是公众表达.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公民的表达意愿与表达需求在不断提高,政治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舆论场的整体活跃态势已经十分明显.伴随着网络舆论的日渐活跃,作者发现,一些基于网络群体舆论的"软暴力事件"越来越频繁,对社会稳定性的伤害与破坏显而易见.对舆论的引导,显然不可以有"堵"的想法,尽最大努力减轻舆论对社会稳定性的伤害是舆论引导的重中之重.

第一,在舆论的产生演变中,群体会因为轻信而冲动.在群体生活中,因为"沉默的螺旋"机制的客观存在,群体意见很难达到一个迅速的统一.更为关键的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议题,群体中不同人会因为社会经验、社会地位的客观差距,使得针对某一问题会有一定的信息差,而这个信息差使得群体在没有统一观念的基础之上产生"轻信"的行为,被少数人所利用,形成大规模的舆论事件与危机.

第二,在舆论的产生演变中,群体会因为感性而极端.在网络的现实生活中,舆论与主流媒体之间的对抗之势已经越发明显,所以传统宣传工具中富有理性的表达已不再具有言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感性的、没有逻辑感的表达.加上网络社会匿名性的特征,感性的言论成为舆论主流,而感性言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示舆论的极端化走向.

离开一定的时间空间与场域谈舆论,会让舆论的发展缺乏现实的物质基础.针对舆论的产生与发展,其实具备了很强的空间基础,离开空间去谈舆论很容易陷入意见与舆论的难辨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空间的变迁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整体空间的扩大化.二是部分空间的精细化.作者认为,要重视舆论的数量问题,因为数量直接关系到公众意见的一致性程度.陈力丹老师提出,这种一致性程度一般用占某一范围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一般情况下,如果持某种健康观点的人在一定范围内达到61.8%,这就已经是可以控制全局的量了.

舆论的时空观提醒我们,从数量与空间两个维度去理解舆论.一方面,离开空间即一定的范围谈舆论,就会陷入舆论与意见难以辨别的情况,舆论就会变成泛泛而谈;另一方面,没有达到三分之一提舆论,动辄以"舆论认为"自居,会造成决策者的"小题大做",造成决策资源的巨大浪费.

当我们透过对网络舆论概念把握去观测网络舆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性价值以后,传播学对网络舆论的关注就从未衰退.而网络舆论不管是产生发展还是后期的引导与管控的动态性过程,其实都体现了以新媒体为主要特征的技术先驱力,换句话说,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考虑舆论问题更加具备现实性与可操作性.因此,从历史到重构再到方法论应用,《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一书为我们系统构建出一个认识了解网络舆论的全新视角.

喻国明教授《关于网络舆论场供给侧改革的思考》的序,就体现出了现如今,舆论与政治传播环境的关系.在政治传播中,舆情机制的关联性与舆论成分的多样性,是为了体现现阶段舆论的复杂性要求.

作者《网络舆论的概念认知、分析层次与调试原则》的前言,则从概念的本身出发,以"作为结果的舆论"和"作为过程的舆论"两个重要的视角,侧重把握了网络舆论的现实意义,并以此来侧重舆论对社会民主的促进作用.

多位研究学者共同参与的《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一书,是一个环境视角下看待网络舆论的全新力作.这本书分为了"历史与时空""网络与重构""方法与引导"三个篇章重构新媒体与舆论的概念、认知与方法论.

第一篇章,在"历史与时空"的宏大视角下,从"舆论"的原始定义出发,系统地阐释"舆论"定义在时空环境背景下的语义与内容的变迁与发展;第二篇章,"网络与重构",以"规律"为主线,再度重构了"舆论"的语境与意义,主要为舆论研究与分析提供一定的基础;第三篇章,"方法与引导",在技术先驱力的主导下,面对舆论表现的新形势,借用大数据分析、拓扑结构这样的工具,对舆论治理、舆论引导提供建设性意见.

这本书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语言并非艰深晦涩.文笔十分生动,可以说基本做到了深入浅出.文章阅读的本质是精神交流,如果文章特别难懂,很容易让人失去继续往下读的信心与耐心.以简单的语言呈现复杂且深刻的学术思考,是每一个学者都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个日渐发展的"显学",对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作者提出在新媒体环境视域下构建出舆论与社会的关系,具备一定的社会前瞻性,体现出一定的理论想象力,对当前学界具备重要的思考与启迪作用.

从舆论到网络舆论,舆论本身词汇的内涵与含义不断丰富,从环境视角下观测舆论的变迁无疑是一个动态的舆论观,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舆论的实质.但是,这种动态只是机械动态,在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去把握一个固化的舆论,这就给笔者一个思考,我们能不能在掌握一定的媒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加动态把握舆论的变迁.

现阶段,政策引导的强刺激下,大量的求新、求快、讲实效的"术为先"的研究逐渐忽略踏实、认真的学术研究本质.令人欣喜的是,在《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一书中,作者看到诸多优秀老师踏实认真地研究工作.只有回归"学为本"的舆论学研究,潜心踏实的研究,才可以真正做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互联网+'时代河南基层政府对社会舆情的研判与管控研究"(项目编号:2016CXW02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舆论环境发展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环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