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角牦牛产肉性能研究
2017-11-22梁春年吴晓云王宏博张国模包鹏甲冯宇诚
梁春年 ,吴晓云 ,王宏博 ,张国模 ,拉 环 ,包鹏甲 ,冯宇诚 ,王 伟 ,阎 萍
(1.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兰州 730050;2.青海省大通牛场,大通 810102;3.甘肃省牦牛繁育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50)
无角牦牛产肉性能研究
梁春年1,3,吴晓云1,3,王宏博1,3,张国模2,拉 环2,包鹏甲1,3,冯宇诚2,王 伟2,阎 萍1,3
(1.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兰州 730050;2.青海省大通牛场,大通 810102;3.甘肃省牦牛繁育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50)
选择6月龄和4周岁的无角牦牛进行屠宰性状测定,并以同年龄的有角牦牛作为对照,比较分析了无角牦牛和当地有角牦牛的产肉性能,以期为今后无角牦牛新品种的培育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结果表明:6月龄无角公牦牛和母牦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肉骨比均显著高于同龄的有角牦牛(P<0.05),4周岁的无角牦牛的宰前活重和胴体重也均显著高于同龄有角牦牛(P<0.05)。以上结果说明无角牦牛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
无角牦牛;产肉性能;胴体重
无角牦牛是以青海省当地牦牛群体中体型外貌基本一致的无角母牛作为母本,采用优秀的无角公牦牛进行杂交建立育种核心群,并用群体继代选育的方法通过4个世代横交固定获得的无角牦牛群体。目前无角牦牛品种群体数量已达到3 000多头,其独特的无角性状和优良的生产性能深受牧民的喜爱。无角特征使其更适合于规模化饲养管理,避免由于牛群争斗及伤害饲养人员而造成的经济损失[1]。本研究通过测定6月龄及4周岁无角牦牛的屠宰性状,研究其产肉性能,为无角牦牛的培育提供基础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选取6月龄及4岁无角牦牛和有角牦牛进行屠宰试验。所有供试牦牛的饲养管理条件一致,放牧饲养,体况良好,健康无病。
1.2 方法
所有供试牦牛按年龄段和角的有无分为6月龄有角牦牛和无角牦牛各8头,4岁有角牦牛和无角牦牛各12头,每组中公母牦牛数各半。供试牦牛在屠宰前禁食24 h,禁水8 h,然后称宰前活重,屠宰测定方法按照全国肉牛繁育协作组制定的《肉牛屠宰试验统一规定》进行屠宰测定。依次去除头、蹄、皮毛及内脏后称量胴体重;分离骨、肉并分别称重,计算屠宰率和肉骨比。
1.3 数据的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分组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6月龄试验牦牛的产肉性能
从表1可以看出,6月龄无角公牦牛和母牦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肉骨比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同月龄的有角牦牛。其中,在宰前活重方面,无角公牦牛平均比有角公牦牛重9.0 kg(P<0.05),无角母牦牛平均比有角母牦牛重4.00 kg(P<0.05);在胴体重方面,无角公牦牛平均比有角公牦牛重6.06 kg(P<0.05),无角母牦牛平均比有角母牦牛重3.38 kg(P<0.05)。无角牦牛的平均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均高于有角牦牛,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
表1 6月龄无角牦牛与有角牦牛屠宰性能测定
2.2 4周岁试验牦牛的产肉性能测定
4周岁的无角公牦牛和母牦牛产肉性能的结果见表2,无角牦牛宰前活重均显著高于有角牦牛(P<0.05)。其中,无角公牦牛平均比有角公牦牛重18.46 kg(P<0.05),无角母牦牛平均比有角母牦牛重15.16 kg(P<0.05);在胴体重方面,无角公牦牛平均高出有角公牦牛13.23 kg(P<0.05),无角母牦牛平均高出有角公牦牛5.65 kg(P>0.05)。
表2 4岁无角牦牛与有角牦牛屠宰性能
3 讨论
胴体性状如胴体重、屠宰率和肉骨比是反映牦牛产肉性能的主要指标。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无角牦牛和有角牦牛胴体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宰前活重和胴体重显著增加,而屠宰率、净肉率和眼肌面积增加幅度较小,这与杨正德[2]、字向东等[3]、张鸣实等[4]在牛上的研究结果一致。雌激素可促进脂肪的合成和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从而影响牦牛的生长发育[5]。本研究发现,无角公牦牛的宰前活重和胴体重显著高于母牦牛,说明性别可影响无角牦牛的产肉性能。
6月龄和4岁的无角牦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均显著高于同年龄的有角牦牛,表明无角牦牛经过系统的选育后,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在产肉性能方面具有较高的遗传潜能。牦牛多采用天然草地放牧饲养,目前高山草原生态环境脆弱,草场植被层稀疏,不断退化,人畜、草畜矛盾日趋严重,使得牦牛的生长发育呈现“夏秋肥、冬春瘦”的循环规律中,不能充分发挥其遗传潜能[6-8]。因此,在冷季对无角牦牛补充精饲料,可有助于发挥其遗传潜力,缩短生长周期,提前出栏并提高出栏重,从而增加经济效益[9-10]。
[1]赵娟花,梁春年,裴杰,等.牦牛角性状与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9):64-66.
[2]杨正德.不同年龄肉牛育肥性能的研究[J].黄牛杂志,1999,25(6):8-10.
[3]字向东,钟光辉,文勇立,等.九龙牦牛生长发育与肉用性能研究[J].中国草食动物,1996(3):1-4.
[4]张鸣实,张春魁,李梁材,等.夏黑×西本、西西×西本产肉性能综合评定[J].中国畜牧杂志,1992,28(4):39-40.
[5]刘镜,何光中,徐龙鑫,等.性别对关岭牛产肉性能的影响[J].贵州畜牧兽医,2016(2):1-4.
[6]邓由飞,孟庆翔,王淮,等.牦牛生长性能的研究进展[C]//第七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畜牧业协会,2012:350-353.
[7]张建勋.不同季节牦牛补饲效果及其机理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3.
[8]徐海,石红梅,杨勤,等.甘南牦牛牛群结构调查[J].畜牧兽医杂志,2013,32(3):65-66.
[9]郑灿财,郭春华,彭忠利,等.牦牛冷季补饲研究进展[J].畜牧与兽医,2014(7):113-116.
[10]王威,张建勋,康坤,等.冷季补饲精料对牦牛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3,49(7):78-80.
S823.2
A
2095-3887(2017)06-0075-02
10.3969/j.issn.2095-3887.2017.06.022
2017-09-05
现代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CARS-37);中国农业科学院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CAAS-ASTIP-2014-LIHPS-01);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梁春年(1973-),男,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阎萍(1963-),女,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牦牛遗传育种研究。